李 駿
(南京市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初級中學)
如今信息技術已被大量引入各科課堂教學當中。初中化學教師通過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能夠化抽象為具體,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成生動有趣的視頻或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然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初中化學教學如何更好地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術和初中化學教學進行整合,是每位教師都應該努力思考的問題。
把信息技術引入到初中化學課堂中,能夠增添課堂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化抽象為具體,提高課堂有效性,是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良好的輔助手段。其在初中化學教學課堂中的應用需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教師應該注意到不是每一節(jié)內(nèi)容都需要結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信息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應該是主要手段。因此,教師應該合理搭配教學內(nèi)容來引入信息技術,對于一些簡單易懂或者教師有獨特的教學方法便于學生理解記憶的,就沒必要通過多媒體資源再次贅述了。要注意二者的搭配合理性和互補性。
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其首要功能就是化繁為簡,化枯燥為生動。因此,在初中化學課堂加入多媒體素材時,應該做到讓學生一目了然,能更容易、更感性、更直觀地理解課本內(nèi)容和相關重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將技術手段與教學相結合時切忌胡亂堆砌,而應該精簡素材,力求直觀、完整地補充教學內(nèi)容。此外,不能本末倒置,陷入盲目運用多媒體資源的誤區(qū)。無論信息技術如何發(fā)達,它創(chuàng)作出來的成果也僅僅是為課堂教學“調味”,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學生疲勞感的手段而已。雖然它能夠直觀表述知識點,豐富學生知識面,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人作為感性動物需要情感教化的事實,教師的實際指導作用和課堂的人格魅力展示才應該成為高效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
在現(xiàn)今的“掌上智能”時代,可謂是人人一部智能手機。將移動智能終端與學生學習相聯(lián)系,能夠促使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靈活學習,大大促進了學習效率的提高。比如,老師和學校之間聯(lián)動打造一個“掌上化學”學習軟件,供學生下載至手機自由學習。軟件設計應包含:供觀看的化學實驗教學視頻和配套練習的“跟我學”,供下載學習資料和課件的“下載地”,供學生自我檢測的“mini測”(需要注意的是,mini測驗板塊應該提供學生測試評分和數(shù)據(jù)反饋,供老師根據(jù)大數(shù)據(jù)結果在教學時有目的地側重。)以及供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答疑解惑的“大家說”等主要功能模塊。通過這個軟件,學生可以根據(jù)需要點擊模塊導航欄進行相應的學習,由于每節(jié)內(nèi)容都設置相應的練習題,每個模塊還有綜合測驗環(huán)節(jié),習題答案還配備詳細解析,方便了學生及時查漏補缺。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個性,便于學生碎片化學習;又能減輕教師負擔,通過軟件后臺數(shù)據(jù)反饋輕松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盲區(q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現(xiàn)雙贏。
初中的化學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和良好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手段,初中化學教學離不開化學實驗的輔助。但是有些化學實驗肉眼難以觀察,比如固體的溶解或者分子的擴散過程。因此,這時候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化微觀為宏觀,用信息技術將這個過程放大、定格和重播,讓學生能真切感受到化學變化的具體經(jīng)過。此外,化學實驗中還有一些危險度較高的實驗,如“粉塵爆炸實驗”,一些學校因為條件限制不會進行此類操作,即使能夠操作的,承擔的風險也比較大。學生無法直觀地體會到其危害性和嚴重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健康成長。類似的問題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解決。比如,教師可以通過相關軟件自行制作“粉塵爆炸”的模擬動畫,或者直接搜索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都可以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其危害,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在初中化學課堂上遵循信息技術使用原則,靈活運用多媒體資源輔助化學教學,既可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和鉆研,又能夠真正地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教師應該不斷發(fā)揮探索精神,不斷改進信息技術與化學課堂的整合方式,促進初中化學教學發(fā)展邁向新高度。
[1]王春.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7.
[2]楊傳宇.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初中化學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