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蒙古中學,黑龍江 大慶)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減負增效成為教學的主流之一,在此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師應不斷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通過在課堂上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注意力,俘獲他們的心,使其由閑散的課下狀態(tài)迅速進入緊張的上課狀態(tài)中。有效的課堂導入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應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應從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出發(fā),通過運用情境導入法來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合作“教”與“學”,實現教學相長,為提高初中美術教學質量奠定扎實的基礎。
俗話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誠如此言,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導入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他們的探究興趣。教師在導入問題情境時,應講求科學的方式方法,從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導入集趣味性、新穎性、生動性于一體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例如我在教授人美版七年級美術下冊《手繪線條圖像——立體圖象的表達》一課時,就導入了問題情境。在上課之初,我先以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帶你們去美術的世界中遨游。下面,我們來到了我們的第一站,學校大門口,讓我們放眼望去,想一想我們正對一個平面的機會多嗎?”通過這個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探究積極性。在學生踴躍回答后,我對其進行了補充,說道:“我們見到的絕大多數形體由于離觀察者有不同的距離,導致我們見到的物體往往不會正面面對我們?!边@樣的導入情境設置,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后續(xù)環(huán)節(jié)教學起了個好頭,值得教師在教學中實施和推廣。
初中美術是一門獨特的學科,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美術對人性情的熏陶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不妨導入競賽情境,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競爭等達到學生的樂學和樂練。這樣的導入法設計,不僅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發(fā)展他們的多項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還能使該情境導入法達到最佳的效果,可謂是一舉多得,應引起教師的重視。
例如我教授人美版七年級美術下冊《紙的立體表現—紙雕塑》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主觀能動性,我采用了導入競賽情境的方法。在上課之初,我先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然后利用課件播放了馬的制作,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之后,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以此來考查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問題一:馬的哪些部位采用了折、彎曲、切、挖?問題二:馬的哪些部位是點、哪些部位是面、哪些部位是線……在設計完小組競賽題目后,我又公布了競賽規(guī)則,回答最快、最準確的小組將會獲得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的導入情境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應引起教師的重視。
美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習美術必須走進生活,最終使美術知識被學生內化和吸收,與此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其美術核心素養(yǎng)。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導入生活情境時,應將課堂所學內容與生活進行緊密聯系,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導入,為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奠定扎實的基礎。
例如我在教授人美版七年級美術下冊《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課時,就導入了生活情境。在上課之初,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生活中見過蝦嗎?它長什么樣子呢?”這個問題拋出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由于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回答完成之后,我對他們的踴躍回答給予了表揚,然后組織他們欣賞齊白石的國畫作品《蝦》,以生活化元素進行切入,再與生活中的實物來進行對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齊白石所說的"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真正含義,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是一舉多得,值得教師在教學中實施和推廣。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誠如此言,美術教師在進行情境導入時,應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將自己融入其中,通過師與生的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實現教學相長。實踐證明,好的課堂導入對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具有積極意義,應引起教師的重視。在美術課堂中,教師在教學中應全面了解學生心理,采取科學導入法,使課堂教學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