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帥
【摘 要】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也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自主性學習作為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途徑,理應成為閱讀教學重點關注的范疇。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扭轉傳統(tǒng)教學中過于關注教師之“教”的局面,將教學關注點側重于學生之“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本文提出要尊重體驗,依循尊重發(fā)展自主習慣;方法支撐,利用策略歷練自主的能力;交還權利,利用評價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不斷發(fā)展。
【關鍵詞】 尊重體驗;交還權利;方法支撐;強化自主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更是課堂學習的主體。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也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自主性學習作為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途徑,理應成為閱讀教學重點關注的范疇。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扭轉傳統(tǒng)教學中過于關注教師之“教”的局面,將教學關注點側重于學生之“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一、尊重體驗,依循尊重發(fā)展自主習慣
著名教授王榮生曾經指出:“閱讀教學如果沒有適切的教學內容,不管樹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無濟于事?!毖兄七m切的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從教師自身解讀的角度出發(fā),也不能純粹地從文本自身的視角展開,而需要以學生原始性的積累為基礎,真正研制出契合學生內在認知需要的教學內容。鑒于此,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基本學情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尊重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上,激活學生內在的原始經驗,將其與文本情境緊密相連,利用兩者信息內容之間的鏈接,讓學生在自主意識的支撐下更好地走進文本。
如在教學《趕海》一文時,很多學生表現(xiàn)出高漲的興趣,不由自主地交流了自己曾經在海邊挖泥沙、撿貝殼的情景,尤其是課文中作者大量運用了“語氣詞”,言語之間所傳遞的情感,很多學生在生活體驗中都曾經有這樣的共鳴。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之初就通過圖片與視頻的播放,激活學生原始性的記憶,讓學生說說自己“趕?!钡慕洑v,有的學生從自己在海灘撿貝殼的經歷談起,有的學生從自己踏著浪花嬉戲的過程出發(fā),有的學生談到自己躺在海灘上仰望海鷗飛翔的情景……隨后,教師引領學生緊扣課文中的語氣詞,結合具體情境感受作者蘊藏其間的情感,并組織學生說說自己當時“趕海”的體驗,與文本內容產生共鳴,成為作者的知音。
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自然對課文中獨特的“語氣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自然狀態(tài)下確定學習內容,并在原始經驗的支撐下,探尋了語言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依據(jù)自身的認知體驗自主性地感知了文本內容。
二、方法支撐,利用策略歷練自主能力
在新課程落實“自主”學習理念之初,由于很多教師對這一理念的核心把握不夠精準,致使很多教師產生了這樣的認知偏差:落實自主學習,就是要將所有權利毫無保留地交還給學生,任由學生憑借自己的喜好、興趣和能力進行學習。事實上,越發(fā)放縱的課堂學生反而無所適從。因此,教師必須要扭轉觀念,借助具有指向的問題明確學生的認知目標,為自主學習的落實保駕護航。
如《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篇典型的記人類散文,作者借助對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刻畫了一個豁達開朗、樂觀向上的掃路人形象。最為特別的是作者在描寫人物外貌時,分別在前后進行了兩次描寫,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將這一問題拋給學生,引領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將思維聚焦于此,為學生思維地順勢而下指明了方向。事實上,文本中很多看似無關緊要的地方,其實都蘊藏著作者獨特的表達匠心。這一問題就是關注了作者容易忽視之處,將思考的方向指向于文本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技巧,從而促進了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會在學生之上,他們提煉出來的問題更具思維含量,應該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教師不能被自主所束縛,將教學演化成為放縱下的無規(guī)律、無狀態(tài)過程,而需要借助明確的問題為學生指明目標,讓自主有共同的歸宿。
三、交還權利,利用評價增強自主意識
學生是具有鮮明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由于他們先天性的差異與不同,加之經歷的生活各不相同,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狀態(tài)也完全不同,他們對于文本的感知與體驗自然也就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強化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就必須要在評價的過程中尊重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認知體驗,否則將會對學生的自主思維意識造成較大程度的打擊,對后續(xù)的學習狀態(tài)造成嚴重的影響。
如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教師依照正常的教學流程引領學生聚焦課文的中心句:“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讓學生在感知反問句式表達的效果后,觀察課文中的插圖,想象鳥兒棲居在作者肩頭的情景。但此時,有學生突然質疑:大珍珠鳥與作者相處的時間更長,為什么沒有和作者如此親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學生認識到其實大珍珠鳥在森林中生活,知道屬于鳥兒的世界應該是怎樣的。這一認知其實與文本主題有一些矛盾,但學生的認知并非完全沒有道理,教師則應在尊重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上,認可學生的思維。
這種評價方式并沒有將標準客觀化、唯一化,而是結合學生的具體認知允許學生發(fā)出不同的聲音,讓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自主性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要特征。教師需要從內容研制、策略選擇和評價方式等方面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奠基。
【參考文獻】
[1]王子婷.落實主體地位,讓自主性學習精準落地[J].七彩語文,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