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研究生“科技與工程倫理”類課程實踐探索
      ——以北京理工大學“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課程為例

      2018-02-26 09:12:34范春萍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8年4期
      關鍵詞:誠信倫理建構

      范春萍 江 洋 張 君

      理工科學生,特別是初入科學研究門檻的理工科研究生的科技與工程倫理教育,是個世界性課題,受到教育界和科技界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在知識和技術暴增的新世紀,這個問題顯得更加嚴峻和迫切。科技與工程倫理大框架下有兩大研究與實踐板塊:其一是科研過程/學術研究中個人或組織行為的部分(以下簡稱第一板塊),主要受與誠信相關的規(guī)范和制度約束,以偽造、篡改、剽竊為三大主罪;其二是人類科技與工程行為的部分(以下簡稱第二板塊),涉及科技與工程行為對公眾安全、健康、福祉以及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未來的影響,有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1],也體現(xiàn)在個人的學術和實踐行為中。我國較早引進版權翻譯出版的兩部重要書籍《怎樣當一名科學家》[2]和《工程倫理:概念與案例》[3]都是美國高校相關課程的教材,此類課程在歐美發(fā)達國家普及率較高[4]。

      隨著科技的全面發(fā)展及其對社會生產(chǎn)生活影響的深入,科技風險顯現(xiàn),利益糾葛加深,科研亂象、倫理難題開始出現(xiàn),我國的相關課程建設也提上日程。各高校以不同形式、不同名目開設此類課程,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和教育部的一些安排和引導在其中起到了助推作用。北京理工大學面向全體博士、碩士研究生新生開設的“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課程亦可歸入此類。本文以此課程為例對研究生科技與工程倫理類公共課程涉及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以與同道交流。

      一、課程緣起和教學目標

      1.從宣講教育到必修課設置

      2006年9月14日,國家科技部發(fā)布“第11號令”《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5],2007年1月1日起實行。這是我國有案可查的開始治理科研亂象的標志性事件。2007年3月29日,科技部牽頭,與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一起,召開了六部委第一次科研誠信建設聯(lián)席會議,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學術誠信建設辦公室。2009年8月26日,十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6]。之后,國內(nèi)許多管理部門、學術組織、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也相繼成立了相關機構或組織,出臺了相關規(guī)章或辦法。

      2011年9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學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xié)”)和教育部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7],決定聯(lián)合對研究生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要求自2011年開始,所有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每年都要對新入學研究生開展宣講教育活動,有條件的單位應逐步把宣講教育活動的對象擴大到高年級本科生和青年教師。

      《通知》發(fā)布之后,又下發(fā)了《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參考大綱》(以下簡稱“《大綱》”)[8],比較詳細地提出了宣講教育的參考內(nèi)容,這可以說是宣講教育的綱領性文件。為落實《通知》和《大綱》精神,各校除了選派學生代表參加中國科協(xié)統(tǒng)一組織的“宣講團”活動之外,還采取視頻播放、報告會、座談會、現(xiàn)場參觀等教育形式開展宣講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理工大學將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教育的內(nèi)容寫進了當時新修訂的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決定從 2013年起,開設一門覆蓋所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新生的公共必修課程“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

      2.作為一門課程

      在特殊背景下上馬的“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課程擔負著雙重使命:一是承擔《通知》要求的宣講教育任務;二是符合作為一門課程所需要的學理屬性。既然作為一門課程,就不是宣講或講座,而是應該在覆蓋《通知》所要求任務的基礎上,邏輯地延伸《大綱》的精神,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nèi)容,而不能演變成空泛的道德說教,那將失去課程的意義,也難以完成《通知》所要求的任務。

      由《大綱》內(nèi)容可見,雖然突出對學風和誠信,即前面講過的“第一板塊”內(nèi)容教育的強調,但《大綱》的整體精神涉及全面的科技與工程倫理,即“第二板塊”內(nèi)容[8]??蒲?學術誠信,不宜狹隘地理解為科研行為中的學風和誠信,而應該擴展到深層、更重要的選題、項目、決策、運行等過程的誠信,擴展到預防倫理和負責任創(chuàng)新。大量的偽環(huán)保項目、偽生態(tài)工程,以及偽科學、壞科學項目,都是更高段位的失信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以及其他許多基本理念上,科技與工程倫理的兩個板塊之間又是交融一致的。依此我們確認:這門課程應該覆蓋“科技與工程倫理”大范疇,但在主題上體現(xiàn)對學風和誠信問題的強調。“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課程以“科學道德”覆蓋全面內(nèi)容,以“學術誠信”強調“第一板塊”;開課時間從2013年上學期開始,教學對象從2012級新生開始。

      據(jù)當時掌握的情況,全國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高校開設了科技與工程倫理類選修課,如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等。2016年以后,在全國工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統(tǒng)一協(xié)調下,多校參與編寫了《工程倫理》[9]通用教材并進行了數(shù)輪全國性培訓,面向專業(yè)學位研究生開設“工程倫理”課程的學校多了起來。在2013年,面向全校研究生開設科技與工程理論必修課的,北京理工大學是第一家。

      3.課程目標設定

      “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北京理工大學每年入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新生。北京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工、理、管、文共同發(fā)展的多學科研究型大學,每年招收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碩士、博士研究生5000多人,85%為理工科學生,15%為人文社科類學生。其中,理工科博士生在碩士期間應該上過16個學時的自然辯證法課程,自然辯證法課與“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課程有科技哲學血緣上的關系。其他學生,即所有的碩士生和人文社科類博士生,則完全沒有前置課程鋪墊。

      一些學校為了拉平學生間的差距取最大公約數(shù),采用了全案例教學的方式。我們的課程名稱用的是“學術誠信”而不是“科研誠信”,也是因為這個公約數(shù)。但考慮到全案例教學無法講清其中的道理和機制,我們希望在科技與工程倫理大框架下,探索更適合的方式。

      面對如此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一門僅有1學分的公共課程,如實現(xiàn)課程目標?如何不讓教學效果很快淹沒于大量公共課和專業(yè)課中,又如何使內(nèi)容不失于空泛,盡量讓學生印象深刻,甚至能在其世界觀和價值觀中留下印記、對其職業(yè)生涯有幫助,并通過這門課程所影響到的學生在科技與工程倫理相關層面的“持久的好轉變化,間接地讓更廣泛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好的變化”?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經(jīng)過審核的思考,我們把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凝練為:經(jīng)由建構世界圖景和學術圖景進行倫理意識啟蒙,喚起文化自覺和責任意識,達到對建構性科技與工程倫理所主張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下的負責任創(chuàng)新等倫理觀念、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誠信、公正等倫理規(guī)范的知識掌握和價值認同,進而通過案例學習和道德推理,提升道德判斷和倫理選擇能力,通過領域分析擴展倫理視野。

      在這樣的目標下,逐漸摸索、改進,形成了一個簡單的、課內(nèi)課外相結合、理論和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我們寄望這門課程的影響能印記在學生的價值觀深處,在未來職業(yè)生涯中面對相關選擇時,幫助他們做出合乎公眾利益、合乎科技健康發(fā)展和個人健康成長需要的判斷。

      二、如何實現(xiàn)目標

      1.通過建構性教學策略,獲得文化自覺和責任意識的啟蒙

      科技與工程倫理,是一個厚重領域,深貫歷史,縱橫文理工農(nóng)醫(yī),覆蓋前沿,遠及未來。為了能在短短16個學時中把最重要的東西交給沒有前置課程鋪墊也沒有后續(xù)課程承接的不同專業(yè)學生,又能使他們印象深刻,我們選擇了建構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建構性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輸入記錄信息,而是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和建構工具,主動調動記憶中的信息去建構對信息的解釋,進行自我意義建構[10]。建構性學習是積極的、建構性的、累積性的、目標指引學習,具有診斷性與反思性[11]。

      建構性學習理念和方法可以應用于從幼兒到大學生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條件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在兩百多人的大課堂上,只能通過課程內(nèi)容選擇實現(xiàn)情境設計。通過建構性的情景設定,將學生代入情境,調動其既往的知識儲備,在其已有知識結構中加入科技倫理的新視角和新解釋,形成對世界圖景、知識圖譜的新認知和對自己身份的定位。而在歷史和邏輯情境下取得的責任意識、誠信意識、負責任創(chuàng)新意識和道德能力,有可能嵌入學習者知識結構和價值觀的底層,變成本底思維。

      本課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情境設定:一是自然史、社會史和世界圖景的情境;二是科技史、學術共同體和知識圖譜的情境。倫理視角的世界圖景、知識圖譜建構,會自然地導向風險和責任的揭示,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的價值和意義也會自然浮現(xiàn)出來,文化自覺和責任意識會得到共鳴。在這樣的情境下,再展開道德和規(guī)范的闡釋,進而提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社會及歷史責任,提出學術誠信、負責任創(chuàng)新的理念,而不是生硬、教條地要求學生必須遵守什么規(guī)范,學生特別認同。也可以說,這種倫理啟蒙效果,像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戶。

      2.提煉、強調關鍵概念,形成科技與工程倫理的基礎知識結構

      科技與工程倫理牽涉面非常廣,其本身的理論、范疇、源流、規(guī)范體系、實踐案例非常多,必須做出選擇。我們認為,如下幾個問題處于觀念和行為的交界處,可能是學生的知識盲點。因此,我們在基礎知識講解過程中給予特別強調,并在課程中做了前后呼應的安排。

      (1)提出道德能力問題。通過建構性情境設定和情境代入,通過對原有知識的倫理重建,在一定意義上取得了倫理啟蒙效果:實現(xiàn)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意識;而擔當倫理責任,需要的是道德能力,這也是科技與工程職業(yè)共同體的職業(yè)倫理要求。

      道德能力問題的提出使一些學生詫異。因為在原有知識結構中,道德很少會被當作一種能力來認識。道德作為一種能力的邏輯在于,失去道德判斷力和選擇力,可以使人走在錯誤的路上而不自知,可能努力工作卻導向危險目標。而且在職業(yè)規(guī)范語境下,道德的能力維度還在于,不能隨時提升工作能力以勝任職責,本身就是不道德行為。而道德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離不開對基礎的自然、科技知識及其歷史的理解,離不開科學精神、人文精神以及對學術共同體倫理規(guī)范的把握。

      這一問題的提出,加強了學生的職業(yè)神圣感和道德責任感。

      (2)提出深層誠信問題。誠信是科技與工程倫理的核心范疇之一,但以往講誠信多著眼于規(guī)范學術研究行為,避免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我們主張將對誠信的理解擴大到科技與工程全域全程,提出深層誠信和責任擔當。誠信關乎個人職業(yè)生涯的健康和安全,且經(jīng)由科技工作者的科學技術行為及其所產(chǎn)生的后果關乎人類未來。

      “深層誠信”是被業(yè)界忽視的一個問題,我們把它挖出來講。例如:在“踐行誠信”一節(jié),我們講“科學研究始于問題,誠信始于選題”;需要對科研過程有敬畏之心,真誠地面對研究對象、深省研究者責任,選擇“真問題、好問題、重要問題”開始研究生涯,并舉例講解。

      對于新入行的研究生,最直接的起點和關切就是科研選題。這樣的講解,非常適合他們所需。

      (3)強調道德推理方法。道德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在社會中只能依靠文化層面的軟約束來維護。這導致人們遭遇道德困境時,常會束手無策,特別是在規(guī)范不健全的情況下。

      “道德推理”是馬?。∕ike W. Martin)在其《工程倫理學》中提出的[12]。這是一個別開生面的方法,它給出了處理道德困境時應該依據(jù)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可操作步驟,使得對道德困境的處理有了理性思路。

      總之,本課程以力圖“文化自覺”和“責任意識”的啟蒙效果,以及“道德能力”“深層誠信”“道德推理”三個關鍵概念的傳達和闡釋作為支撐,結合相關理論和案例的講解,努力實現(xiàn)課程設定的目標。

      三、課程設計

      1.內(nèi)容架構

      第一講“科學和道德”旨在建構世界圖景,揭示人、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闡釋科學、技術、工程及道德、倫理之間的關系,講解微觀、中觀和宏觀的科技與工程倫理內(nèi)涵,以及當代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和時代責任。

      本講由“我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如何能去?處境怎樣,以何為生?我們對世界了解多少,哪里是我們的方向?是什么把我們聯(lián)結在一起?”“為什么科學道德如此重要?”這樣的問題切入,把視野從我、我們,放大到地球生物圈,再放大到太陽系、宇宙,再回到細胞、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從遠古到未來,闡釋科技的作用以及負效應;形成自我認知和定位,引發(fā)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喚起文化自覺和責任意識。強調“擁有更多知識、擁有更多權力的人,也擔負著更多的責任”。

      第二講“規(guī)范和誠信”通過建構學術共同體和知識圖譜在內(nèi)的學術圖景,闡釋共同體的精神氣質、共同體以及學術規(guī)范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結合案例講解學術研究中的誠信和責任擔當,特別是對深層誠信的理解。

      本講從科學的原初形態(tài)講起,通過無形學院到建制化的科學共同體再到舉國科技體制,以及科學革命和產(chǎn)業(yè)革命,自然引出科學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及共同體的規(guī)范、功能和責任,引出人類知識圖譜概念,分析誠信在捍衛(wèi)共同體和知識圖譜純潔性、可持續(xù)性方面的價值;進而講解規(guī)范和誠信的內(nèi)涵、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的危害及監(jiān)督和懲戒;最后討論踐行誠信和負責任的創(chuàng)新的要求。再次強調“擁有更多知識、擁有更多權力的人,也擔負著更大的責任”。

      第三講“判斷和選擇”:這一講包括兩個大的部分:一是通過道德困境、道德推理的講解和詳細的案例分析,提升學生的道德能力;二是通過對“科技與工程倫理”重要領域的例證性解析,進一步打開學生的倫理視野。

      2.案例選擇

      實踐傾向明顯的課程必然要求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論述和闡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我們的課程也以大量案例支撐教學。文章篇幅所限,在此只列舉各講中幾個重點案例。

      第一講有幾個重點案例:一是為了說明前沿科技的不確定性,給學生看了Discovery拍攝的《克隆人類》紀錄片,其中清晰地展現(xiàn)了由單性體細胞用人工方法克隆一個新的人類個體的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技術風險和倫理風險;二是為了講解科技雙刃性而例舉一些合成有機物產(chǎn)生內(nèi)分泌干擾負效應的嚴重后果;三是以馬永順從伐木模范到植樹模范的故事,講解道德能力的重要性;四是英國律師希金斯(Polly Higgins)向聯(lián)合國提出將生態(tài)滅絕罪(Ecocide)作為與種族滅絕罪、反人類罪、戰(zhàn)爭罪和侵略罪并列的第五類重罪。這樣的案例,學生可以舉一反三,教師也可以在后兩講邏輯進展需要時簡單復用。

      第二講的重點案例有三個:一是在講解數(shù)據(jù)規(guī)范處理的重要性時所舉的正面案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當年為驗證其老師湯姆遜的原子結構葡萄干布丁模型,用阿爾發(fā)粒子轟擊金箔,得到兩萬分之一奇異數(shù)據(jù),但他并未忽略這個微不足道的數(shù)據(jù),堅持反復實驗兩年多,提出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另有兩個反面案例:日本著名生物學家渡邊嘉典和德國“神童科學家”舍恩(Jan Hendrik Schon)偽造和修飾數(shù)據(jù),不但斷送了個人學術生命,還給驗證其實驗或在其結果方向上進一步研究的國際學術界造成了重大的資源、機會和人力的浪費,造成了圍繞其論文結果的學術混亂[13]。

      第三講以“電車難題”等解析道德困境,以馬丁《工程倫理學》中的化學工程師A的案例剖析道德推理的原則和過程[12];以花旗銀行大廈的施工過程[12]、中國航天“雙歸零”質量保障體系[14]示范負責任的工程行為;以偽生態(tài)工程和工業(yè)產(chǎn)品設計缺陷案例剖析不負責任的工程行為等。

      在案例講解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了對前置內(nèi)容和后續(xù)內(nèi)容的呼應,以強化課程效果。課程總結時,第三次提出“擁有更多知識、擁有更多權力的人,也擔負著更多的責任”。

      3.課時分配和考核

      北京理工大學的“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課程的16個學時,其實只有9個學時的課上時間,另外7個學時在課下。為了更好地利用有的課堂時間,我們一方面精選一些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視頻材料讓學生課下觀看,上課時直接使用材料講解;另一方面,將具有明確針對性又有合適參考文獻的內(nèi)容放在課下,如科研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范,《大綱》講解得非常清晰,就由學生課下自學并寫作業(yè)。

      考核方式是平時出席聽講加兩次小作業(yè)占40%,結課作業(yè)占 60%。其中,小作業(yè)換過不同內(nèi)容,大作業(yè)為學習本課程的心得體會。寫結課作業(yè)的過程,能讓學生再回顧一次課程內(nèi)容,加深印象。

      開設研究生科技與工程倫理類公共必修課,是一次開創(chuàng)性的嘗試。從學生的反饋情況看,本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一些同學在課后學習心得中表示本課程打開了他們?nèi)碌囊曇埃顾麄儺a(chǎn)生了心靈的震撼,遠超預期;不少同學說,為了學分而不情愿地來到課堂,卻被課程深深吸引;有的同學說本來帶著外語書準備坐在課堂上學外語,但帶來的書卻從未打開;還有同學甚至表示沒聽夠,聽完自己的一輪課,又來聽下一輪。

      關于研究生道德倫理相關教育,教育部直接提出覆蓋面要求的只有全員覆蓋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和工程類專業(yè)的“工程倫理”教育。北京理工大學將“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教育與“工程倫理”教育結合起來的“科技與工程倫理”類公共必修課教育模式,與宣講教育、案例教育不同,是一種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模式。2017年 12月于杭州召開的“第四期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專題研究班”上,交流以不同教育方式進行第一板塊教育的幾位報告人,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應該開展第二板塊教育,這也印證了我們當初對所開課程包括兩個板塊內(nèi)容這一選擇的正確性。

      [1] 李伯聰. 微觀、中觀和宏觀工程倫理問題[J]. 倫理學研究,2010(7).

      [2] 美國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委員會. 怎樣當一名科學家[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

      [3] 哈里斯, 等. 工程倫理: 概念與案例[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4] 李世新. 借鑒國外經(jīng)驗,開展工程倫理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2).

      [5] 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科學技術部令第 11號[A/OL].http://www.most.gov.cn/kjbgz/200611/t20061109_37931.htm.

      [6] 關于印發(fā)《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科發(fā)政〔2009〕529號[A/OL].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87/info4250.htm.

      [7] 中國科協(xié) 教育部關于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的通知: 科協(xié)發(fā)組字〔2011〕38號[A/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80/201109/125049.html.

      [8]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教育領導小組.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參考大綱(試用本) [EB/OL].http://gs.ysu.edu.cn/html/247/979.html.

      [9] 李正風, 叢杭青, 王前. 工程倫理[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6.

      [10] 陳向陽. 淺談建構性學習的內(nèi)在特性[J]. 教學研究,2004(3).

      [11] 高樹友. 建構性學習核心特征分析[J]. 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3(6).

      [12] 馬丁. 工程倫理學[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8-40.

      [13] 李培峰, 諸平. 舍恩造假案引起的思考[J].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科版), 2004(4).

      [14] 范春萍. “雙歸零”與負責任創(chuàng)新[J]. 工程研究, 2017(5).

      猜你喜歡
      誠信倫理建構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美好生活離不開誠信
      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少先隊活動(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誠信丟了
      建構游戲玩不夠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shù)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例談
      庆安县| 崇文区| 柏乡县| 县级市| 东乌珠穆沁旗| 普安县| 大埔区| 丰宁| 海门市| 芮城县| 郯城县| 即墨市| 滦南县| 永平县| 杭州市| 色达县| 凌海市| 阿坝县| 屏东县| 茂名市| 石渠县| 如皋市| 高要市| 偃师市| 栖霞市| 台山市| 桑日县| 临泉县| 多伦县| 五家渠市| 美姑县| 犍为县| 托克托县| 资源县| 漠河县| 综艺| 定南县| 阜康市| 虎林市| 三亚市|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