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祖兵,尹佐蘭
(1.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2.長沙市芙蓉區(qū)育英學校,湖南 長沙 410000)
班級管理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受法國教育家盧俊啟發(fā),可將其分為“積極班及管理”和“消極班及管理”兩類,且兩者各有其特定的教育功能。當前學校實施的主要是積極班級管理,消極班級管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故本文著重討論消極班級管理的積極價值及其實現(xiàn)的問題。
班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它既有自己的目的(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與品德),也是實現(xiàn)其他教育目的(如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手段。積極班級管理是指教師采取積極的管理方式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從這個角度看,它與通常所說的“班級管理”幾乎是同義的,或者說通常所言的“班級管理”指的就是“積極班級管理”。正是如此,消極班級管理及其重要性才長期蔽而不彰。積極班級管理的基本做法是在學生問題行為未出現(xiàn)前就加以禁止,屬于“防患于未然”的預防性管理。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絕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的都是積極班級管理。比如,新修訂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第五條規(guī)定:“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的書刊、音像制品,不聽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參加迷信活動”等;如果學生一入學教師就組織他們學習這些行為規(guī)范,那就是“積極班級管理”。積極班級管理具有以下特征:明理在先,即在學生出現(xiàn)不恰當行為前就讓其明白相應行為及其危害;以禁止為主,即以明令禁止的方式來防止學生出現(xiàn)不當行為;以間接經(jīng)驗的學習為主,即通過傳授既定的間接經(jīng)驗達到讓學生吸取教訓的目的,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道德品質(zhì)。
積極班級管理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減少了問題行為的發(fā)生,對于自覺性強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能給學生提供一套行為參照標準,讓其知道什么可以做以及什么不可以做;對于自我意識發(fā)展較好的學生,運用積極班級管理省時省力,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適用于大規(guī)模的班級管理,能夠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
盧梭在批判積極教育時指出:“誰知道有多少孩子由于父親或教師過分地小心照料終于成犧牲品?”[1]同理,如果教師單一地使用積極班級管理,亦會給學生發(fā)展帶來諸多消極影響。概括而言,積極班級管理的局限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
1.伴隨性地傳遞了不恰當?shù)挠^念
凡事都具有兩面性,積極班級管理在傳遞正確思想的同時,亦會以隱性的方式傳遞不恰當?shù)挠^念。這些不良觀念通常是以“伴隨學習”或“隱性學習”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的。在積極班級管理中,當教師告訴學生不要做出某種不當行為的時候,學生會以“伴隨學習”的方式獲得一些不恰當?shù)挠^念、意識和行為。正如盧梭所言:“當我們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訴他們的時候,也跟著在他們的頭腦中灌入了許多荒唐和謬誤的東西?!保?]再者,積極班級管理還會使學生形成阿諛奉承或無原則順從的觀念。其原因在于,“當你試圖說服你的學生相信他們有服從的義務時,你在你所謂的說服當中就已經(jīng)是摻雜了暴力和威脅的,或者更糟糕的是還攙雜了阿諛和許諾的”內(nèi)容[3],而這些暴力或奉承將通過教師的教育無意識地傳遞給學生。
2.間接性地提供了做壞事的線索
在積極班級管理中,教師在預防學生做不正當事情的同時,學生通常會間接性地獲得一些做不正當事情的線索,最終導致教育效果事與愿違,而且教育者對此毫無意識。為了提升班級管理的效果,教師往往不會抽象地說教,而會運用具體的事例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教育。當教師把某些明令禁止的事情及相關的細節(jié)或例子呈現(xiàn)給學生時,學生就會間接地獲得做這些不正當事情的方法、途徑、技巧等。比如,為了嚴肅考紀,考前教師都會告訴學生不能作弊,不論以什么樣的方式都不可以,以前有學生將答案寫在紙條上、橡皮上、手掌上甚至大腿上等,都被發(fā)現(xiàn)了。表面上看,教師在告訴學生,不論你采取什么樣的作弊方式,都會被發(fā)現(xiàn);但實際上,這種教育對于某些特定的學生而言就會促進其作弊:他們有可能去實踐這些作弊的方法,甚至還會順此發(fā)明更多的、更為精巧和隱蔽的作弊方法。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的禁止和學生的良好行為并不一定成正比,有時教師禁止的事情越多,學生知道的做不當事情的途徑、辦法就越多。
3.容易形成功利主義的道德品質(zhì)
積極班級管理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權威,因為學生的經(jīng)驗教訓、良好行為通常是在教師的說教、干預與監(jiān)督下獲得的,并非出自學生的本心。這樣,學生往往在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能夠表現(xiàn)出良好的行為,監(jiān)督一旦解除,他們就可能回歸本性,甚至變本加厲地去做一些被禁止的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在場的道德”,即僅僅在有他人在場時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道德。真正的道德不是他人約束下的好行為,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好行為?!耙粋€人做他應該做的事,純粹是由于這樣做在道德上是對的,而不是處于在這種道德以外的任何考慮?!保?]康德說:“德性就是自身的目的,當然也就是自身的獎賞?!保?]當某人表現(xiàn)出的某種好行為是為了道德以外的目的時,其行為所代表的道德就是功利主義道德。功利主義道德往往只能收到暫時的好效果,因而是“暫時的道德”。
消極班級管理是指教師采取消極的管理方式以防止學生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在教育中,如果學生形成了不良的品德然后再去矯正以讓其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zhì),其困難程度遠大于在學生還沒有任何道德觀念的時候讓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耙粋€人的無知并沒有什么壞處,而唯有謬誤才是極其有害的。”[6]這即是說,錯誤的教育比沒有教育更可怕。因此,就教育而言,不僅要讓學生形成積極的道德品質(zhì),而且還要防止其形成消極的道德品質(zhì)。與積極班級管理重在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相反,消極班級管理重在防止學生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如前所述,由于事先禁止做某事的做法通常會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消極班級管理的基本做法是讓學生自由行動,等其出現(xiàn)問題行為后再進行教育引導,屬于“亡羊補牢”式的補救性管理。在消極班級管理中,教師事先并不禁止任何行為,以免給學生以不恰當?shù)奶崾九c暗示,而是等學生出現(xiàn)不當行為后再進行干預。消極班級管理是一種人性化的管理,教師對學生的直接干涉較少,也沒有設置過多的規(guī)則限制學生,學生具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同時,它也是一種因材施教式的管理,對學生的不當行為一般都采用個人化的、私密化的方式處理。這樣做既有針對性,又能避免把某些不恰當?shù)男袨閭鞑ソo其他同學,同時還能起到保護學生隱私的作用。
1.提升學生道德的深刻性
由于事先不阻止學生做某事,因此消極班級管理給學生提供了從實踐和經(jīng)驗中學習的機會。雖然通過說教也可以獲得某些道德品質(zhì),但相比于說教,通過實踐與經(jīng)驗獲得的道德品質(zhì)更具有深刻性。第一,消極班級管理提供的是真實的道德情境,展現(xiàn)于其中的是真實的道德沖突與問題。這些沖突與問題同學生自身息息相關,是他親身遭遇的;當他行動時需要對其中的是非對錯進行思考與判斷。因此,在消極班級管理中,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是在道德沖突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獲得發(fā)展的。第二,在消極班級管理中,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獲得親身的體驗,對道德規(guī)范有真切的感受與深刻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道德,比聽別人說的或從書本上獲得的道德更深刻,因為“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7]。第三,消極班級管理給學生提供試誤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會道德準則,而不是教師告訴他們道德準則。沒有教師的預防,學生確實可能會犯錯,但“兒童的錯誤實際是通向理解的自然階梯”[8]。他能夠在錯誤中吸取教訓、獲得理解,因為這是被他自己的實踐證明為有效的。
2.促進學生理性精神的成長
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是教育的重要目的,“理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在于它是哲學的對象或理想,而在于它是人生的需要”[9]。理性使人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不迷信任何權威,不隨波逐流。正如專家所言:“一個有理性的人在生活實踐中能夠形成理性目的的期望,同時,在追求理性的目的中具有判斷能力和慎思能力?!保?0]消極班級管理有助于學生理性的發(fā)展。首先,它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與自我、他人、環(huán)境互動,并從中獲得豐富而深刻的經(jīng)驗,而這是理性發(fā)展的基礎。其次,它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消極班級管理中教師不會提前給學生提出“禁令”,學生在做事之前沒有現(xiàn)成的規(guī)則可供遵循,他需要學會審慎思考、自主評判。即使是學生的判斷有失誤,亦是通向理性的必經(jīng)之路。再次,它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滲透著理性精神。在消極班級管理中教師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威使學生盲目服從,這是因為教師相信學生具有自我判斷能力和自主行動能力。如果教師以權威者的身份來對待學生,那么就可能造成學生盲目相信權威、缺乏理性精神,因為“在他身上,習慣和服從代替了理性”[11]。
3.有利于學生天性的發(fā)展
天性指“人身上的自然性、宇宙性,它是自然意志、世界意志、宇宙意志”[12]。天性是人發(fā)展的基色,良好的教育應該順天性而下,而不是逆天性而上?!敖逃龓椭鷤€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保?3]順應兒童的天性,將使教育更像教育,使教育更簡單、容易。盧梭把天性的發(fā)展比作樹苗的自由成長,他說,人的“天性將像一株偶然生長在大路邊的樹苗,讓行人碰來碰去,東彎西扭,不久就弄死了”[14]。要想天性這棵樹苗茁壯成長,就需給它筑起一道圍墻防止人為的傷害,讓其自由生長。消極班級管理沒有對學生施加過多的人為影響和干預,因而能使學生的天性得到充分發(fā)展。一方面,在消極班級管理中,教師沒有提前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是其自然的行為,教師能夠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了解其天性,從而使教育與天性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消極班級管理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不對學生的發(fā)展進行過多的人為控制,能讓個學生的天性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
無論是積極班級管理還是消極班級管理,都只能有效處理一部分班級問題,只有二者以一定的方式結合才能使得班級管理更加完善、有效。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到底是采用積極班級管理還是消極班級管理,而是何時采用積極班級管理以及何時采用消極班級管理。首先,教師可以根據(jù)行為的性質(zhì)選擇相應的班級管理方式。比如,對那些可能引發(fā)生命危險和人身安全的行為,就應使用積極班級管理;而對那些一旦提前預防就可能會誘發(fā)不良行為的事件,則應采取消極管理的方式。其次,根據(jù)學生的特征來選擇適當?shù)陌嗉壒芾矸绞?。一般來說,對于年幼的、自制力比較差的學生宜采取消極班級管理,而對于年長的、心理發(fā)展較好且自控力較強的學生則可采取積極班級管理。但不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如何,教師都應該充分信任學生,“相信他們的人性所具有的理性和德性的力量在適當?shù)臋C會和條件下會成長起來”[15]。學生雖是未成熟的人,需要教師的指導,但是他們同樣是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判斷力,教師不可以對其耳提面命。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讓學生多“試誤”,讓其自己去發(fā)現(xiàn)道德規(guī)則。再次,教師應根據(jù)教育對象的范圍恰當?shù)剡x擇管理方式。如果可能只是個別學生出現(xiàn)失當行為,那最好是采取消極班級管理;如果有可能是大面積的失當行為則應進行積極班級管理。例如,若班上有個別學生出現(xiàn)抄襲作業(yè)現(xiàn)象,那么采取消極班級管理的方式就能避免把“抄襲作業(yè)”這一觀念及相應的手段傳播開來;而如果班里大部分學生抄襲作業(yè),那教師應該進行積極班級管理。
消極班級管理的側重點不是直接給學生以積極影響,而是避免其受到消極影響,因此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美好的班級環(huán)境,可以避免學生受到不良影響,減少問題行為的發(fā)生。這相當于給學生這棵“幼苗”筑上圍墻,防止別人“觸碰”。杜威曾說,“成人有意識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們的環(huán)境”[16]。盧梭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教育主要不是給予兒童積極影響,而是避免他受到消極影響。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同樣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學生受到消極影響。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培養(yǎng)正確的班級輿論和良好的班風來減少班級中的不良行為?!拜浾摵桶囡L是班集體認同的潛在規(guī)范,它既無明文規(guī)定又無外力強制,但它常常能左右班集體的方向,具有無形的同化力和約束力,對班級成員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產(chǎn)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17]有了良好的輿論與班風,班上的不良行為就會減少,生活于其中的個體學生受到的消極影響也小。第二,應保證班級環(huán)境中價值觀念的正確性。這樣,學生就可以從班級環(huán)境中獲取正確的價值觀念以抵制不良的影響,如果環(huán)境是正義的、道德的,那學生就認為正義與道德是合理的,如果環(huán)境中充滿著欺騙,那學生就會認為欺騙是合理的。總之,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好的班級環(huán)境來避免生活于其中的學生受到不良行為和思想的影響。
對于那些如果事先禁止就會誘發(fā)更多、更廣泛的不良行為的事件,最好的做法是不去事先禁止,以免給學生以不恰當?shù)奶崾九c暗示。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對學生放任不管,而是要保持“積極的不干預”,即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但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提前或是過程中告誡學生不要做,而是等其出現(xiàn)某種不良的行為后再進行引導。盧梭也說:“凡是他不應該做的事情,你也不要禁止他去做,只需要加以防范就夠了,而且在提防的時候也不用對他解釋其中的道理?!保?8]在消極班級管理中,即使是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行為,只要不會造成大的影響,教師也不要急著去矯正,而應該讓其自己遭受不當行為的后果;或者等學生意識到問題后,或者在他感到困惑或有需要后,再進行教育。其實,最好的教育是沒有直接說教的教育,是學生通過行為及其后果意識到自己錯誤,進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的教育。但是,教師要在學生行動的整個過程中保持積極的、隱性的關注,即要時刻而又全面地關注,但不要讓學生知道你在關注。之所以要積極地關注,是為了避免學生走向危險的境地;而之所以要隱性地關注,是為了讓學生在最自然、最自由的狀態(tài)下行動。
在消極班級管理中,雖說教師無需事先禁止學生做某事,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對學生進行教育,只是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而已,且這種教育是非公開的。在消極班級管理中,是非對錯不是教師告知的,而是學生自己經(jīng)驗、體驗、領悟的結果。在消極班級管理中,如果學生出現(xiàn)了不當行為且確實需要老師的教育,那教師就應該采取自然后果法。在采用自然后果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教師不要急于對學生的過錯進行評判或者訓誡,而要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行為與后果之間的聯(lián)系,因為“教師不能替學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強加給學生”[19]。其次,學生所承擔的后果應與他的行為直接相關,是其行為的直接結果。例如,如果有學生欺負其他同學,那他就應經(jīng)受被同學孤立的痛苦,而不是讓其體驗“寫檢討”或“做值日”的痛苦,因為“被孤立”是其行為的直接結果,或稱“自然結果”,“寫檢討”“做值日”與其行為沒有直接聯(lián)系。如果教師給予學生的懲罰與學生錯誤行為沒有直接聯(lián)系,那學生就不會認為懲罰是自己行為不當招致的,而是教師想懲罰他而給予的。再次,教師不要對自然后果進行再干預,不要在自然后果之外再施加其他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