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奇 戴 瑩
(吉首市第一中學,湖南 吉首)
在傳統(tǒng)的中學英語教學中,直接法、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受到了廣泛的推崇與運用,近年來翻轉課堂和慕課更是掀起了熱潮。在2017年制定和發(fā)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要發(fā)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開始注重學生的英語語言思維,而不僅僅只滿足于語法的需要。雖然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有很多弊端,但也不能完全否認翻譯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起到的積極作用。類似的,筆者提出翻譯思維法,即將在翻譯實踐過程中的思維品質應用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值得指出的是,翻譯思維法并不是指教師在課堂中授課時所使用的方法,而是教師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作為“譯者”對語言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英語語言學習。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把翻譯定義為:“翻譯是交際,其過程取決于聽者或讀者從譯文中得到的消息?!庇g理論家彼得·紐馬克提出,翻譯時將原語文本的語境意義以及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都以容易為譯文讀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準確地傳遞出來。由此可見,翻譯是語言交際的一種形式,翻譯過程是原語和目的語使用者之間的交際。這種交際不僅包含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也包括兩種語言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傳遞。交際能否成功,即在交際過程中是否出現(xiàn)失誤,這取決于兩語使用者之間的語言能力是否對等。語言能力不僅包括語言知識,也包含文化意識形態(tài)。語言知識是保證交際成功的基礎,而文化意識形態(tài)是有效避免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失誤的保障。
筆者認為,翻譯是實踐的過程,而翻譯思維是在翻譯實踐過程中所鍛煉出來的思維品質。而翻譯思維法就是將這些思維品質應用到英語學習中。在翻譯思維法的指導下,交際過程中的信息轉換應當包括兩個層面:第一,語言之間的信息轉換,即中英雙語之間的互相轉換;第二,語言內部之間的信息轉換,即用同一語言解釋該語言自身。語言的信息轉換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雙語思維,加強學生對語言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以及在訓練翻譯思維的過程中,要尤其注意到這兩點。翻譯思維法的使用是為了形成翻譯思維機制,這個過程是成功的保障,而成功的標準在于所形成的翻譯思維機制。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翻譯實踐也并不是讓學生一字一句地翻譯,而是如何用目的語或原語準確地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
因此,翻譯思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在翻譯實踐過程中的思維;二是在腦中形成的思維機制。這個過程不僅包括實際的語言交際,也包括在聽說讀寫時腦海里抽象出來的信息轉換過程。信息能否完整地再現(xiàn),交際過程是否順暢,取決于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以及文化意識形態(tài)。語言知識是保證語言交際的基礎,而語言文化意識形態(tài)是在具體交際語境中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的前提。因此,翻譯思維還應包含兩個維度:第一,語言知識;第二,語言文化意識形態(tài)。由此可見,翻譯思維法強調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翻譯實踐,還特別重視在實踐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以及最終所形成的思維機制。
作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對字詞句篇準確理解:理解詞的基本含義,理解詞在語境中的含義,注意用詞之間的細微差別,注意句子與上下文的銜接、段落的結構以及語篇之間的連貫,逐漸理解和認知語法,以及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通過適當?shù)膶嵺`,學生能將這些思維過程運用到實際交際(除了實際的語言交流過程,還包括閱讀、寫作等過程)當中,形成自發(fā)的“翻譯思維”機制,這對語言的學習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1.翻譯思維法與詞匯運用
學生在學習詞匯過程中,往往容易“望詞生義”,即詞義的誤解和誤用,同時也難以區(qū)分同義詞的詞義和用法。在翻譯的過程中,字詞句應當多方面的推敲,某些單詞除了詞典所注解的意義和用法之外,在上下文之間還具有不同的意義。通過翻譯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原語使用的具體文本和情景,從而推測出該詞匯的意義,豐富對詞匯的用法和表達方式,從而避免孤立地記憶詞匯,避免出現(xiàn)用詞不當、搭配不當,避免詞匯誤用。同時,準確理解一詞多義,更加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和理解詞匯。
2.翻譯思維法與閱讀技巧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邏輯關系,這不僅包括文章的行文結構,也包括句段之間的銜接手段,以及句子內部結構的分析和理解。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準確理解原文文本。理解原文原本離不開對句段和語篇的分析與理解。宏觀角度而言,需要理解文章的題材結構;微觀角度而言,要分析句子與上下文的連接以及上下文之間的連貫。通過翻譯思維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對字詞句篇的分析和理解,理解文章的行文邏輯、起承轉合,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除此之外,在翻譯和閱讀過程中,有利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視野。
3.翻譯思維法與語法框架
學生在語法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對語法進行整合,形成語法框架,并且對個別語法現(xiàn)象無法理解,缺乏系統(tǒng)的認識。另外,在傳統(tǒng)的翻譯法中,教師注重語法的講解,學習過程極其單一枯燥。而在翻譯思維法當中,學生通過大量的文本閱讀,從原語語境中理解語法現(xiàn)象。語法是語言的規(guī)律,而這些規(guī)律是從一系列的語言現(xiàn)象中總結而成的普遍結論。因此,學生在學習語法的過程中也應當體會到語法的“演繹”和“歸納”的過程,真正培養(yǎng)學生英語(原語)的語法思維,構建原語語法系統(tǒng),加深學生對語法現(xiàn)象的認識,同時,在語境中區(qū)別相似的語法現(xiàn)象。
4.翻譯思維法與寫作訓練
學生的寫作往往容易出現(xiàn)內容空洞、邏輯混亂、用詞不當?shù)葐栴},導致文章在表達上“不地道”。在翻譯過程中,理想的譯文就像是用母語直接寫作一樣,看不出翻譯的痕跡。所謂“痕跡”,就是語言表達過程中的“不地道”成分,這些“不地道”成分歸根結底是兩種語言之間在使用和表達上的差異。在翻譯思維培養(yǎng)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的差別,在使用兩種語言時會主動地“消除”兩種語言的差異,使寫作更加“地道”,即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方式,同時,在翻譯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素材,在寫作過程中旁征博引,可以極大地豐富和深化寫作的內容和主題。
5.翻譯思維法與口語練習
在口語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不應只滿足于基本的日常語言交流,還應注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翻譯和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達法,這是語言表達的積累過程。沒有語言的積累,口語表達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深度、泛泛而談,而口語表達是將思維付諸實踐的過程,是傳遞說話者思維觀點的過程,是讓聽眾理解的過程。翻譯思維法的訓練并未完全拋棄對口語的訓練,而是把口語訓練作為語言交際的一部分,二者互相促進。
1.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探索能力
語言因新時代變化和發(fā)展而具有生命力,又因其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積累而具有厚重感。因此,語言的學習既是鮮活的,也是枯燥的。翻譯思維法的可貴之處在于,學生通過枯燥的翻譯實踐練習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語言的生命力。學生通過大量的文本閱讀,去發(fā)現(xiàn)詞匯的意義、語法的意義,探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在探索和研究中學習語言,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提升學生對語言差異的認識
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的語言體系,語法結構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中英文之間意合和形合、動態(tài)和靜態(tài)、主動和被動等各方面的差異使學生在學習和運用過程中錯誤百出。通過翻譯思維的培養(yǎng),加強了學生對兩種語言之間形態(tài)差異上的認識,在構建學生語言體系的同時,建設好兩種語言體系之間的橋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加強了學生對語言的認知和理解。
3.加強學生對文化意識的塑造
語言的差異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差異,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語言承載了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理解語言所在的文化能加深對語言的認識,同時也能理解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因此,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對語言文化的認識。在翻譯思維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主要讓學生加強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對跨文化交際有一定的認知。在準確表達語言的同時,避免在特殊文化語境下因語言表達不當而引起聽者或目的語讀者的誤解與不適。
翻譯思維法作為學生學習語言的方法之一,最關鍵的是要形成翻譯思維機制。從理論上而言,翻譯思維的培養(yǎng)與語言學習緊密相連,在學生的詞匯、閱讀、寫作、語法和口語方面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翻譯思維法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也能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探索和研究能力,提升學生對語言差異的認識,加強學生文化意識的塑造,使學生在語言方面的學習更為準確和全面。將語言學習和文化認知結合起來,這也符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