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娥
(福建省仙游縣華僑中學,福建 仙游)
“物理難學,物理難教”[1],是很多學生和教師面臨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最重要的原因是初、高中物理銜接出現(xiàn)了問題。
國內(nèi)銜接教育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初高中的教育銜接研究最為廣泛,包括各個學科的初高中教育銜接??梢娊逃暯訂栴}在各個學科都普遍存在。近年來初高中物理銜接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其相關研究,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很多相關研究都不斷進行。如:夏季云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突破初高中物理銜接的難點》[2]一文從思維能力、學法指導等幾個方面研究了初高中物理教育銜接困難原因;徐暉在《高中與初中物理教學的銜接》[3]一文提出了初中和高中物理的區(qū)別是一個更注重對事物或現(xiàn)象定性研究,更加形象直觀,一個更注重定量研究和分析,更加復雜多變。徐光杰在《對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的反思》[4]一文從初高中知識差異、學生思維差異、學生認知能力差異等分析初高中物理銜接難點。這些研究對我們進一步研究初高中物理銜接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研究初高中物理銜接問題的原因。
(1)初高中物理教材內(nèi)容的比較。初中物理主要是直觀的物理現(xiàn)象和事物,如:光沿直線傳播形成日食;高中物理內(nèi)容更注重抽象性,如:電勢、電勢差、電場力、電場強度概念等,都是看不見摸不著,又十分抽象的概念。初中物理研究的都是理想的模型,高中物理更多的是復雜的模型,并且需要透過現(xiàn)象研究本質(zhì)的問題,這樣的差別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總之,初中物理教材內(nèi)容少、知識淺顯、通俗易懂,形象直觀,研究對象十分單一,注重靜態(tài)的分析、簡單記憶和感性認識;高中物理教材內(nèi)容多、抽象難懂,研究對象復雜,更注重動靜結合、揭示現(xiàn)象本質(zhì)的深層研究,更注重通過自主思考、實驗探究能力的鍛煉,這些內(nèi)容差別都給初高中銜接教育造成了困難。
(2)初高中物理教材編排方式不同。初中物理教材編排方式:以實驗和觀察為主,主要描述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物理現(xiàn)象,形成生動,貼近生活,課程要求較低,學生利用形象思維往往就可以理解和接受;然而,高中階段物理教材編排方式:以敘述為主,結合議論、閱讀、思考、練習,語言理論性和概括性較強,需要多角度研究、分析、理解,注重抽象思維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往往很難理解。
(1)初高中學生心理差異。初中物理簡單、有趣,滿足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學生物理容易取得好成績,更加促進學習興趣的成長,但是初中學生意志力不夠堅定,在解題時往往表現(xiàn)出毅力不足。高中物理知識復雜而抽象,要求學生具有更高的認知水平,同時趣味性不如初中,一些學生學習興趣有所下降;高一的學生學習意志薄弱,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來應對難度大、抽象的物理課程,考試成績往往不理想。加之“高中物理很難學”的思想被提前被灌輸,他們在心理方面形成了障礙,無法跨越。
(2)初高中學生思維方式差異。初中學生思維方式仍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他們學習抽象事物時,常常需要以形象思維為基礎。高中學生他們的思維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他們思維的獨立性、辯證性也明顯提升。他們的思維活動不受具體形象限制,可以根據(jù)抽象的概念,形成邏輯思維,能對復雜的知識進行理論研究,并研究新的事物和新規(guī)律。因此在初中向高中過渡時,學生很難一下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容易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
(3)初高中學生數(shù)學知識差異。初中物理知識較為淺顯,直觀把握即可運用少量的、簡單的數(shù)學計算,因此,學生往往對數(shù)學學習不夠深入,然而高中物理較為復雜,需抽象理解,并運用較多較為復雜的數(shù)學分析和計算,要求數(shù)學知識水平較高。因而容易造成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不適應,嚴重的會造成學習脫節(jié)。
初中教學大綱對物理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較少,對知識掌握度要求不高,對學習進度要求不高,習題也較少,變化不多,教學任務較少,教師有時間對重點的概念經(jīng)常反復討論,教學中更加注重課趣味性,課堂更加躍度,同時往往只要“填鴨式”教學,讓學生記住平時上課的例題和習題,并且記住物理公式,學生一般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然而高中教學大綱對物理教學內(nèi)容要求多,對知識掌握度要求高,知識點難度大。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從頭講到尾,教學進度快,要求學生分析、思考、練習相結合,不能死記公式。所以,初高中物理教師教學方法的不同,也是初高物理銜接問題的一個因素。
以上介紹了國內(nèi)銜接教育的發(fā)展,接著分析了初高中物理銜接問題的原因,目的是幫助高中老師注意到初高中銜接教育的問題點,為更好的教學提供思路。當然,如何更好地解決初高中物理銜接問題,還有待我們廣大物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提高,希望更多的一線物理教師共同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