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開化府圖說》及所繪中越邊界夷人

      2018-02-26 13:04:32蒼銘熊燕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6期

      蒼銘 熊燕

      【摘 要】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館的《開化府圖說》繪制于清嘉慶年間,包括“開化府圖”和“開化府夷人圖”兩部分,地圖和夷人圖均有圖說,是研究清代中越邊界與民族的珍貴圖像資料。本文對該圖冊的版本價值,以及所繪邊界夷人做了詳細分析,認(rèn)為《開化府圖說》是《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的一部分,其版本早于中國社科院民族學(xué)與人類學(xué)研究所藏《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中越邊界的歷史變遷是邊界地區(qū)民族稱謂變化的原因。

      【關(guān)鍵詞】開化府圖說;中越邊界;夷人

      【作 者】蒼銘,中央民族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熊燕,云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中央民族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在讀博士。北京,100081。

      【中圖分類號】K249.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6-0085-008

      云南省博物館藏有一批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俗畫,長期以來作為文物珍藏,讀者難見其真容,《開化府圖說》便是其中之一。云南開化府設(shè)置于康熙六年(1667),“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長官司地置開化府,隸云南布政司”[1 ]10,其范圍包括今天云南文山州的文山、西疇、硯山、馬關(guān)、麻栗坡等縣及紅河州的河口縣、屏邊縣、蒙自縣東部和金平縣東部。通過對比研究可以確定,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就是《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伯麟圖說》)的一部分,所繪輿圖和民族圖像對研究中越邊界的變遷與民族社會文化變遷有重要價值。

      一、云南省博物館藏《開化府圖說》

      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為立軸裝裱,每軸裱有3幅圖,共8軸23頁。其中第一軸裝裱的是開化府輿圖與圖說,圖說共594字,介紹了開化府的歷史沿革、康熙六年設(shè)置開化府以來轄區(qū)范圍的變化、轄區(qū)內(nèi)土司、礦產(chǎn)分布及少數(shù)民族種類等情況;其余七軸裝裱了20種少數(shù)民族圖說,分別是:聶素、舍武、阿系、阿成、白喇雞、山車、普列、阿戛、阿裸、花土僚、黑土僚、水?dāng)[夷、旱擺夷、普剽、交人、白濮喇、孟烏、普岔、臘欲、臘兔。每幅圖畫中3~5人不等,均為少數(shù)民族的某一生活場景,在圖畫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各配有一段文字,描述其生活習(xí)性、生產(chǎn)習(xí)俗及分布。這套圖說末頁書寫有“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世恩堂王文保藏”字樣,并蓋有世恩堂王文保的收藏印。據(jù)館藏文物檔案記載,該藏品由云南省博物館從北京文物商店購得。

      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民族學(xué)與人類學(xu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社科院民研所)藏有一套《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①,分為《滇省輿地圖說》和《滇省夷人圖說》兩函,前者繪制了云南全省及各府、直隸州的輿圖,后附圖說,共22幅;后者彩繪了云南省108種夷人圖像,圖中有文字介紹。該圖冊中有開化府地圖1幅及594字的圖說,開化府夷人22種及圖說。將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與中國社科院民研所藏《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是將《滇省夷人圖說》和《滇省輿地圖說》中開化府的部分摘錄了出來,單獨編為一本《開化府圖說》?!兜崾∫娜藞D說·滇省輿地圖說》成書于嘉慶二十四年二月初六(1819),[2 ]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落款成書于“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開化府圖說》應(yīng)是《滇省輿地圖說·滇省夷人圖說》最早的摹本或副本。

      二、《開化府圖說》版本源流

      《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因其主持編繪者是嘉慶時期云貴總督伯麟,又被稱為《伯麟圖說》。伯麟(1747~1824),瑚錫哈哩氏,滿洲正黃旗人。嘉慶十年(1805)伯麟出任云貴總督,直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卸任,在任云貴總督16年。嘉慶皇帝在位的二十五年間,一共有9人出任云貴總督,伯麟是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伯麟在嘉慶二十四年二月初六名為“奏為遵旨篆輯滇省輿地及夷人圖說裝繕進呈事”的奏折中說:“臣等檢齊陳牘,益以近日見聞,時越一年,圖分四冊,前二冊為輿地圖,省圖居首,十四府,三直隸廳,四直隸州之圖次之。……。后二冊為夷人圖,夷人名不一,既其著者繪為一百八種,略識其剛?cè)?、好尚、服飾、飲食之異。宜列之簡端,敬備乙覽。凡說未詳,臣等復(fù)據(jù)所見,謹(jǐn)跋于后”。[3 ]從奏折可以看出,《伯麟圖說》包括兩部分,即《滇省輿地圖說》與《滇省夷人圖說》,它們是根據(jù)歷史資料與當(dāng)時見聞編寫出來,其目的是為了“敬備乙覽”。在中國社科院民研所藏的《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中,沒有任何印章與署名,只在繪圖后面有一篇1848字的后記,文中寫道:“圣天子乾乾保泰,燭萬里于戶闥。詔以三迆山川人物、設(shè)險經(jīng)野諸大政括舉梗概,登之繪圖,用佐以覽。臣檢校既峻,謹(jǐn)以圖所未能備者,臚舉申系于簡末”。從中我們可以得知這套圖錄包括“設(shè)險經(jīng)野”的輿地圖和“山川人物”的夷人圖。作者以“臣”自居,且從行文風(fēng)格來看,撰文者是奉命繪制了這套圖說。將伯麟的奏折與這段文字給我們的信息相對照,可以確定中國社科院民研所藏的《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為散佚多年的《伯麟圖說》摹本 [4 ]。

      由阮元、伊里布監(jiān)修,王崧、李誠主編的道光《云南通志》在云南通志諸版本中體例最完備,受到史家的好評。道光《云南通志》十分重視對新材料的運用,其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從云南區(qū)域特色出發(fā),收錄了道光以前修撰的關(guān)于少數(shù)民族的資料,其中卷282~286《南蠻志三·種人》中大量引用了《伯麟圖說》中的內(nèi)容?!恫雸D說》原稿早已散佚,道光《云南通志》成為今日研究《伯麟圖說》原貌的重要線索之一。結(jié)合道光《云南通志》,將中國社科院民研所藏《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中開化府部分(見圖2)與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見圖1)相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兩幅“開化府圖”有三個方面的差異:

      (一)地圖的差異

      云南省博物館藏“開化府圖”標(biāo)出了嘉慶年間中越邊界的“賭咒河”,而在中國社科院民研所本中并未標(biāo)出。這一河流稱為小賭咒河,在今云南馬關(guān)縣城南面,是雍正六年由雍正皇帝賜地越南而形成,并非今日之邊界。但這一標(biāo)注恰恰說明該圖是繪制于光緒以前,光緒年后,依據(jù)中法邊界條約,中越開化府邊界重新回到雍正前邊界線。[2 ]

      (二)夷人種類的差異

      中國社科院民研所所藏的《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中,開化府夷人有22種,即聶素、舍武、阿系、阿成、白喇雞、山車、普列、阿戛、阿裸、花土僚、黑土僚、水?dāng)[夷、旱擺夷、普剽、交人、白濮喇、阿度、臘歌、孟烏、普岔、臘欲、臘兔。而云南省博物館藏《開化府圖說》只有夷人20種,缺少了阿度與臘歌兩種。在中國社科院民研所所藏的《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中,這兩幅圖和圖說如下:

      阿度(圖3)。畫面以山水為背景,畫中有2男1女3個人物,其中畫面右邊的男子手中高舉斧子,正在劈柴,左邊的一男一女則在準(zhǔn)備將劈好的柴背回家。畫面左上角有圖說:“阿度勤于樵,婚不尚金,棉絮負新以迎婦入門。即舂米蓋百年伊始,各試其力,以明自食之義也。開化府屬有之。”在乾隆《開化府志》中對阿度有更為詳細的記載:“阿度,性柔懦。山居種地織麻為衣,不知貿(mào)易。婦女跣足盤頭?;橐霾痪胸敹Y。婿將迎親,負薪之(至)女家,以重者勝;新婦莆于歸,即事舂米,以多為能。死葬不用棺,宰牲為祭,火化掩埋”。[1 ]246從“死葬不用棺”“火化掩埋”的習(xí)俗推斷,阿度應(yīng)為彝族的一個支系。在彝族中有一個自稱為“格濮”“阿多濮”的支系,是阿度與阿多的同音異寫,“譜”在彝語中意為“人”,因此阿度即為“格濮”。

      臘歌(圖4)。畫面是一個求婚的場景,主婦端坐于右下角,其身后站立的應(yīng)該是待字閨中的女兒,一男子躬身,另一男子在稱量彩禮。畫面左上方有圖說:“臘歌性迂拘,業(yè)耕。樹葉為冠,服尚青藍。聘婦雖貧必以金。開化府屬有之?!鼻 堕_化府志》中記載:“臘歌,性拘執(zhí),俗簡陋。婚無媒妁,無論貧富,禮銀俱以六兩為定數(shù),有不足,即不許。死則橫葬”。[1 ]248而同在乾隆《開化府志》卷九中記載:“白母雞,樸直小心,……。喪不用棺,無論山坡,俱橫葬”。[1 ]245從喪葬習(xí)俗推斷,臘歌應(yīng)是白母雞的一部分,為彝族支系?,F(xiàn)代彝族中有一個自稱為“母資”或“母機”的支系,即為明清史料記載中的母機,主要分布在文山、馬關(guān)、蒙自、個舊等縣。

      道光《云南通志·種人》中,開化府夷人為22種,分別為:聶素、馬喇、阿系、阿成、白喇雞、山車、普列、阿戛、阿裸、花土僚、喇傒、普馬、海彝、普剽、交人、白濮喇、阿度、臘歌、孟烏、普岔、臘欲、臘兔,其中有4種夷人與《滇省夷人圖說》不一致,即馬喇、喇傒、普馬與海彝。在道光《云南通志》中也有阿度和臘歌。阿度(圖5),畫面中仍為3人,1人砍柴,2人負薪,人物布局與《滇省夷人圖說》一致,所配圖說為:“阿度,性柔懦,山居種地,織麻為衣,不知貿(mào)易。婦女跣足盤頭,婚姻不拘財禮,胥將親迎,負薪之女家,以重者勝。新婦甫于歸即事舂米,以多為能。死葬不用棺,宰牲以祭,火化掩埋”;臘歌(圖6),畫面中的人物布局也與《滇省夷人圖說》一致,所配圖說為:“臘歌性拘,執(zhí)俗儉陋?;闊o媒妁,無論貧富,禮銀俱以六兩為定數(shù),有不足即不許。死則橫葬?!恫雸D說》‘性迂拘,業(yè)耕。樹葉為冠,服尚青藍。聘婦雖貧必以金。開化府屬有之”。道光《云南通志》中的夷人圖為黑白線條圖,只有人物而沒有場景,原來頁面中的圖說也被移到了另一頁,這與減輕刊印難度有很大關(guān)系。圖說內(nèi)容則直接引用了乾隆《開化府志》,對夷人的介紹更加詳盡。值得注意的是,臘歌圖說中,作者直接引用了《伯麟圖說》的內(nèi)容,這也說明了道光《云南通志》對于還原《伯麟圖說》原書風(fēng)貌的可靠性。

      除了中國社科院民研所藏的《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和道光《云南通志》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外,在國家圖書館還藏有一本《夷人圖說》{1},但這本書中只有文字,沒有圖,分別以云南地域列舉了夷人名目,總共列有108種,其中迆東道所轄開化府屬也有夷人22種,其中包括阿度與臘歌。中國社科院民研所所藏的《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道光《云南通志》和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夷人圖說》目錄都證明,云南省博物館所藏的《開化府圖說》是《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的一部分,但其版本比中國社科院民研所藏本臨摹時間早。

      (三)圖像和圖說有差異

      1.圖像繪制的差異。以花土僚一圖為例,花土僚是今壯族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廣西與滇東南連接地帶,在廣南府、開化府、廣西府和臨安府都有分布。在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中,花土僚一圖跳舞的場景在一條道路之上,畫面中有3男1女,其中2名男子手持打擊樂器,另外一男一女在跳舞(如圖7);而中國社科院民研所版本中,將跳舞場景放到了峭壁之下的一個平臺上,畫面中有3男2女,2個人在擊鼓,另外3人在跳舞(如圖8)。兩個版本中,女性服裝均為上衣下裙,男性服裝為上衣下褲,男女均為跣足。在道光《云南通志》中,畫面中依舊是4個人物(如圖9)。從繪畫內(nèi)容來看,中國社科院民研所藏版本中的花土僚顯然是臨摹者根據(jù)自己的推斷對畫面進行了調(diào)整。從設(shè)色來看,云南省博物館所藏版本中的花土僚場景以青綠設(shè)色,中國社科院民研所版本中的花土僚設(shè)色更傾向于淺絳;從繪畫線條來說,前者流暢靈動,很自然的將人物動態(tài)表現(xiàn)了出來。后者線條比較生硬,特別是在衣紋轉(zhuǎn)折的地方,只追求形似,線條所表達的人物動態(tài)并不是非常靈動,有更多臨摹的痕跡;從人物造型來看,前者對于人物的表現(xiàn)手法更傳統(tǒng),后者沒有完全遵循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畫法,這種差異在兩者對人物眼睛的表現(xiàn)手法中尤為明顯:前者在繪制側(cè)臉人物時,其眼睛表現(xiàn)形式與正臉人物一樣,即將整個眼睛都繪了出來,而后者在繪制相同角度的人物時,只用一個三角形象征性的畫出眼睛,表現(xiàn)出人物所站立的姿勢,這明顯是受到西方透視畫法的影響。這也就是說,后者畫師所生活的環(huán)境可以接觸到西方的繪畫技巧,而前者畫師的生活環(huán)境相對閉塞,繪畫技法更為傳統(tǒng)。從總體來看,中國社科院民研所所藏本中的“開化府圖說”用筆工整濃麗,但筆法變化單一,繪畫更具程式化而缺少靈動的感覺;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畫風(fēng)更為古樸,臨摹年代早于前者。

      2.圖說的差異。同樣以花土僚為例,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中圖說位于畫面左下側(cè),內(nèi)容為:“花土僚,男衣彩布,女服繡褐?;椴挥H迎,婦翁攜酒飲婿家。正月至二月,老幼擊鼓恒舞相娛嬉。開化府屬有之”(圖7);中國社科院民研所《開化府圖說》中圖說位于畫面左側(cè),其內(nèi)容為:“花土僚,男衣彩布,女服繡褐?;椴挥H迎,婦翁攜酒飲婿家。正月至二月,老幼擊鼓喧舞相娛嬉。開化府屬有之”(圖8)。從圖說內(nèi)容來看,兩者之間僅有一字之差,即“老幼擊鼓恒舞相娛嬉”與“老幼擊鼓喧舞相娛嬉”。從字形上來看“恒”與“喧”兩字之間有謄錄時誤抄的可能性,但也不能排除謄錄者根據(jù)自己的主觀判斷將其修改。要判斷哪個版本更接近于原稿,就需要從更有說服力的史料中尋找依據(jù)。

      在道光《云南通志》中,花土僚畫面中仍為4人(圖9),所配圖說為:“花土僚,服尚青藍,婦女衣花繡短褐,系筒裙?;椴挥H迎,送嫁者攜酒食以薦婿家祖先。自正月至二月,擊銅鼓跳舞為樂,謂之過小年?!恫雸D說》‘男衣彩布,女服繡褐?;椴挥H迎。婦翁攜酒肉飲婿家。正月至二月,老幼擊鼓恒舞相娛嬉戲。開化府屬有之”。這段圖說中對花土僚的記述來源于乾隆《開化府志》,其描述更詳盡。更為重要的是《云南通志》中將《伯麟圖說》中關(guān)于花土僚的圖說全部引用了下來,在這段引用的圖說中,依然是“老幼擊鼓恒舞相娛嬉戲”。從理論上來說,在時間上相隔越近的志書,其真實度越高,隨著時間推移,原始素材在不斷的加工與再加工過程中會越來越偏離社會事實,因此道光《云南通志》應(yīng)該更真實的再現(xiàn)了《伯麟圖說》的原貌,這說明云南省博物館所藏的《開化府圖說》更接近《伯麟圖說》原稿。在國家博物館所藏《滇南夷情匯集》中,花土僚的圖說是:“花土僚性直,男以彩,女子服繡,婚不親近,婦翁攜酒飲婿家。正月至二月,老幼擊鼓,唱舞以相娛樂。開化府屬有之?!盵5 ]這顯然與《云南通志》所載的《伯麟圖說》內(nèi)容相距更遠。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云南省博物館所藏《開化府圖說》為《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的一部分,其版本年代較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所藏《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要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后者為年代稍晚的臨摹本,但內(nèi)容比較全。

      三、開化府的“邊界夷人”

      云南省博物館《開化府圖說》繪錄開化府屬夷人20種,其中18種都稱為:“開化府屬有之”,只有“交人”和“白喇雞”兩族稱為“開化府邊界有之”,稱呼較為特別,這與開化府邊界的變動有直接關(guān)系。

      《開化府圖說》中的交人圖像是繪一男一女兩個中年人,背景是山間小路與小溪。圖中女戴紅頭帕,上身穿右衽淺藍斜襟短衣,束布腰帶;下身穿半腰長裙,肩扛長把傘,赤足。男子頭戴白色大草帽,上身穿右衽淺褐色短衣,束布腰帶,下身穿短褲、赤足,手搖一小芭蕉扇。圖左上方的跋文云:“交人,垂發(fā)短衣箬笠蕉扇,女以紅帕首,讀書習(xí)禮,種出安南,開化府邊界有之?!保▓D10)

      跋文短短的30個字將交人男女的外形、服飾特點、文化狀況、民族來源做了高度概括。跋文介紹交人外形、服飾特點與圖畫所繪交人形象一致,重點突出男子“箬笠蕉扇”,女子“紅帕首”。箬笠是用箬竹葉及篾編成的寬邊斗笠,可遮雨、遮陽。此外,跋文補充了圖畫沒有表現(xiàn)出的文化特點和民族來源,即交人讀漢文,習(xí)儒家禮節(jié),是比較有文化的夷人,他們的祖先來源于越南。交人是清代文獻對今越南人的他稱,也稱安南人、交趾人等,乾隆《開化府志》卷八《兵防·安南圖》說:“交趾即安南即交州即日南”,均是歷史上越南在中國轄區(qū)內(nèi)的舊稱。成書早于《開化府圖說》的《皇清職貢圖》{1}繪有一男一女兩幅安南國夷人人物特寫圖(圖11、圖12),其圖說云:“男子戴大白草帽,形如覆鑊,長領(lǐng)大衣,手持蕉扇,曳履而行,貧者則短衣赤足,勤于耕種,婦女以帕蒙首,長衣長裙”。兩圖冊的人物圖像對比:除男子頭戴大白草帽,手持芭蕉扇,婦女戴頭帕相同外,其他方面基本不同?!痘是迓氊晥D》中的人物應(yīng)該是畫師依據(jù)來京朝貢的越南人形象繪制?!堕_化府圖說》中交人短衣赤足的形象,接近《皇清職貢圖》交人圖說描繪的“貧者則短衣赤足”形象。《開化府圖說》之后,道光年間,開化府修過《開化府志》,其中詳細記錄了府內(nèi)各民族名稱和習(xí)俗,但無“交人”。中越開化府邊界地區(qū)的“交人”或融于當(dāng)?shù)貎z人。

      《開化府圖說》中的白喇雞夷人圖像是2男1女3個中年人在山地中勞動,婦女鋤地,穿短衣長裙,戴紅頭帕,服飾與交人相似。兩男子一人扛鋤頭站立,另一男子坐地吃一條小蛇,短衣、赤足。圖說云:“白喇雞性魯,貌黑,服絳綠衣,男女勤耕牧,山蟲水蛇皆能食也,開化府邊界有之。”反映的是白喇雞農(nóng)耕和放牧結(jié)合的生計方式(圖13)?!痘是迓氊晥D》卷一有“安南喇雞圖”男女各一幅,其男子形象為短衣短褲,女子為短衣長裙,膚色黑,與白喇雞相同;不同之處是男子扛槍,女子無頭帕,扛弓弩背箭筒,描繪的是游獵的生計方式(圖14、圖15)。

      《皇清職貢圖》中“安南喇雞圖說”云:“在安南境內(nèi),先隸交酋管轄,因與滇接壤,國初置開化府,多居府屬逢春里極邊,性頑悍、嗜酒、善用火器,凡交地守關(guān)、守廠以為兵卒,其僻處山箐者,黑面環(huán)眼,短衣短跨,或捕蛇鼠則生啖之,婦人短衣長裙,善弩能射獵,雍正六年以邊地四十里隸安南,俾就近管領(lǐng)?!?/p>

      白喇雞人、喇雞人都分布在開化府與越南交界的大賭咒河與小賭咒河一帶地區(qū),跨界而居,是同一種夷人的不同支系,白喇雞人以農(nóng)耕為業(yè),喇雞人以打獵為生。1728年,雍正皇帝“賜地”安南后,喇雞人成為“外夷”。[2 ]

      1887年(光緒十三年)、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法簽訂邊界條約之后,喇雞人居住的大部分地區(qū)回到中國。民國《馬關(guān)縣志》卷二《風(fēng)俗》:“喇僰又名拉雞,其族出自安南”,該志卷一《地名表》記錄了馬關(guān)境內(nèi)喇雞人的村落及距離馬關(guān)縣城道路的里程,其中南區(qū)鄉(xiāng)有沙人村、城子上、南溫河、追栗樹、漫戛上、漫莊、南歪、筏子頭、南撈街、老街、布安等11個喇雞人村子,北區(qū)鄉(xiāng)有以那地1個喇雞人村寨。喇雞人村落距離馬關(guān)縣城最遠120里,最近40里。民國《新編麻栗坡特別區(qū)地志資料》云:“那機人,其類獨一,語言與儂人通”,說明喇雞人與壯族儂支系語言比較接近,是壯侗語族系統(tǒng)民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用漢字“拉基”取代其他同音異寫字的他稱書寫族稱。馬關(guān)縣現(xiàn)有花拉基、漢拉基、口袋拉基3個支系,無白拉基。《開化府圖說》記載的中國境內(nèi)的白喇雞人或融入了漢拉基支系或當(dāng)?shù)貕炎?、彝族中。拉基?995年劃為壯族。[6 ]1

      《開化府圖說》稱交人、白喇雞為“邊界夷人”,《皇清職貢圖》稱為“邊外夷人”,原因就是清代中越開化府段邊界的變動所致,邊界地區(qū)的夷人村落分布并沒有變,只是邊界變動了,邊界內(nèi)外都有“交人”和“白喇雞”,《開化府圖說》沒有把他們當(dāng)做外夷看待。

      結(jié) 論

      云南省博物館所藏的《開化府圖說》是《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伯麟圖說》)的一部分,該圖冊有明確的繪制年代,即“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比正本時間“嘉慶二十四年二月初六”晚兩個月。中國社科院民研所藏《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無繪制成冊年代,且設(shè)色、構(gòu)圖遜于云南省博物館藏本。有理由推斷,云南省博物館所藏的《開化府圖說》或許就是散佚的《伯麟圖說》正本的一部分,具有較高價值?!堕_化府圖說》所稱“邊界夷人”,其稱呼受清代中越邊界變動的影響而產(chǎn)生,中越跨界民族是由于邊界變動而形成的,歷史上邊界的變動,造成了邊民稱謂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清〕湯大賓,周炳.(乾?。╅_化府志點校[M].婁自昌,李明君,點校.蘭州: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4.

      [2] 蒼銘.《滇省輿地圖》與滇越邊界及邊防[J].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6(6).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Z].檔號:04-01-38-0026-012,縮微號:04-01-38-002-0291.

      [4] 祁慶富,史輝.清代少數(shù)民族圖冊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12.

      [5] 宋兆麟.云南民族的生動畫卷——《滇南夷情匯集》試析[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8(9).

      [6] 李云兵.拉基語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0.

      〔責(zé)任編輯:黃潤柏〕

      彭州市| 建始县| 武功县| 通榆县| 焉耆| 贵德县| 新宁县| 公主岭市| 安丘市| 河西区| 佳木斯市| 金塔县| 河西区| 营口市| 准格尔旗| 沁水县| 水富县| 蓝田县| 安康市| 措勤县| 樟树市| 西峡县| 三明市| 茶陵县| 桐梓县| 天峨县| 日照市| 忻州市| 普洱| 津市市| 治多县| 沽源县| 阳原县| 靖边县| 石棉县| 如皋市| 东乡族自治县| 德令哈市| 宿迁市| 开远市| 闸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