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原有的教學制度被逐步取代,新的教學模式漸漸滲入課堂被學生和老師接受。新課程改革讓高中化學教學更傾向實踐,老師改變教學方法,由主變輔,研究多模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樂趣。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方式轉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化學;轉變教學方法
一、當前教學方式轉變中存在的問題
1.轉變方式只停留在表面
隨著教學大綱的改變以及時代趨勢的要求,許多高中化學老師不得不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但這些教學方式的轉變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從根本上進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在化學上的探究實驗性精神也沒有真正地被鍛煉出來。這種問題的存在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雖然在課堂上老師會給學生提供自由討論的題目和時間,但有些問題會超出學生承受范圍,不但不能從中受益還浪費了大把時間。其次,從實踐角度來講,學生動手操作時,只是按照課本上的步驟進行,并沒有結合自己的思考,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沒有從根上得到提升。
2.教學習慣需要較長時間的改進
在新課程的要求中,需要完全改變教學方法,但是原有的教學方法已經被大眾接受,很難在短時間轉變過來。而且由于多年經驗的積累,許多老師認為只要把握好課本上的知識,完成課本中提出的要求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對一些課外教學的內容不加重視,對學生能力的評估也只是根據試卷的成績進行判斷[1]。
3.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轉變困難多重
在原來的教學課堂中,一直都是老師作為課程中的主體,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yè)和相關試題,而在新課程觀念中,恰巧是學生作為主體,老師作為輔助推動學生的發(fā)展進步。但這樣的反轉只能被一部分人接受,因此,要首先改變老師傳統(tǒng)的課堂觀念,才能讓新課程改革更進一步。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轉變的方法
1.在課堂中多應用啟發(fā)式教學
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中就是老師在黑板上講知識、劃重點、講解題目,而學生在座位上聽講,兩者的形象與新課程的要求完全相反。當使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時,學生會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逐漸變?yōu)橹黧w,老師只需要輔導學生,適當地給學生提示或是幫助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即可。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學會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將出錯的地方進行總結,避免以后再犯同樣的錯誤。
還要適當減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隔閡。在原來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畏懼老師是一種常見現象,這也就導致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問題但卻不敢提出來,害怕出錯,害怕被老師批評[2]。在縮短兩者距離時,老師的提問要帶動課堂的氛圍,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他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兩種角色相互配合。
2.接受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法
因為教學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教學方式,所以首先就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第一,為了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有關的化學知識,直面化學實驗的內容,可以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觀看視頻以及其他一些教學活動,學生對新知識會有更深的印象,也能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寓教于樂,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很多化學知識就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日后也要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去,所以在講授知識時老師可以將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到課堂當中去,讓學生記住理論概念,深刻理解一些公式實驗的原理,這些都比做題、考試更有效果。第三,逐步摒棄應試教育,接受素質教育,在課堂中老師還要時刻注意學生的情緒和課堂反應程度,積極的課堂氛圍才能促進學生更有效率地接受課堂知識。
3.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深入探究原理
高中化學中,無論是在教學活動還是試卷中實驗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學生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就要把整個步驟弄清楚,還要學會在此步驟中不斷提高自己動手的能力。高中化學中不乏一些檢驗裝置氣密性或是對實驗原理進行驗證的實驗,這些實驗中包括許多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3]。當使用探究式教學手段時,學生可以自己匹配小組,發(fā)現操作過程中的問題,還可以將得出的結論進行對比和探討,當有不同意見時學生可以適當尋求老師的幫助,但最主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此外,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要小心操作,避免因為操作錯誤影響實驗結果。在高中課堂當中實踐是最好的講解,應用探究性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并且也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
新課程背景的教學方式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盡管在轉變方式上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只要逐個解決,就能將新的教學方式普及到更大的范圍,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呂萃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轉變[J].西部素質教育,2016,2(5):106.
[2]劉濤.淺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的教學方式轉變[J].高考(綜合版),2015(7):26
[3]趙姝婷.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何昊(1978—),男,漢族,籍貫:安徽銅陵,本科學歷,職稱:中學一級,就職于銅陵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