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來自王朔《致女兒書》中的一句話,表面的相似,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癥候。他寫出這樣一針見血的句子,想必早已看透。
審美的相似,穿著的相似,娛樂節(jié)目的相似,生活方式的相似,微信朋友圈里熱點的相似,每個人關注需求的相似……有時候我會想,人最美的地方——屬于自身的特別之處,去哪里了?
18歲那年,我剛進大學。
那是夏天的晚上,寫作老師在第一堂習作課結束之后,讀了一位女孩的作文:“每個人都想成為太陽,但我更想做月亮。靜靜地在黑夜里發(fā)出光芒和溫暖,就夠了?!?/p>
那時候,我第一次被一種有力而低調的情愫感動:安安靜靜做自己。這樣的女孩,就像冰里面包著一團火,如果你不花時間,很難發(fā)覺到她的美好。如此潤物細無聲,不擅表演的人,像一朵純天然的花,不主動簇擁誰,只是自顧自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越聞越香。
18歲之后,我漸漸陷入了一種主流的旋渦——總想抓緊時間展現(xiàn)自我,盡快讓外界看到自己的價值,很難再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自然地呈現(xiàn)自我。所有行為,不由得被外界牽引。
我們早已經(jīng)習慣了根據(jù)角色,集中性演出自己某方面的特質,仿佛我們出生就是奔著成為某個角色去的。而真正的自我,從未如此匱乏。
內心的豐富,是我們抗拒這個同質化世界的最大力量。
外界有那么多“應該”的話語,那么多標榜“你是誰”的熱點,那么多輕易就能成為“美女”的方式,那么多看似一步登天的技巧,那么多讓你獲得淺淺的滿足的機會……
人如果心中沒有對世界、自我深刻的認識,很容易陷入這個時代的最大的苦——相似之苦:太想實現(xiàn)自我,而愈加失去自我,結果是無窮無盡的求而不得。
如今站立在我們跟前的,是一個個商業(yè)偶像,一個個令人羨慕的成功故事,一個個仿若就在眼前的理想生活……好像我們真的與之只有一步之遙。
而當我們回到老家,看看父母的生活時,才恍若感受到時空的真實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非一隙之隔。這個世界上沒那么多輕而易舉的獲得,沒有那么多傻干就能成功,沒有那么多北上廣的神話。
簡單化地描繪與構想,是這個時代給我們打雞血的最粗暴方式。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段封閉的歷程,我們永遠無法親身感受到別人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
我們現(xiàn)在缺乏的,就是這個東西——過程的價值。
我想,王朔所說的內心豐富,大概是一雙慧眼:能穿透外界那些相似性,守得住自己的獨特性,過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最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