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圳
近段時間,一款打著“紀念魯迅”名頭的游戲“魯迅群俠傳”一經(jīng)面世即遭到網(wǎng)友強烈批評,被迫下線。對此,我感到疑惑不解甚至覺得有些可笑。為什么要批評這款游戲?我認為沒有必要。
網(wǎng)友可能覺得:像孔乙己、祥林嫂等魯迅筆下的鮮活人物都確確實實地象征著某個時代,暗喻其背后的群體特征,是富有深刻意義的、嚴肅的人物形象,若把他們娛樂化、調(diào)侃化,豈不是對時代的不尊重?但我覺得這樣的觀點失之偏頗,對于一個時代的尊重,不能局限于人物,那些深刻的、富有內(nèi)涵的沉重并不應該寄托于人物。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不經(jīng)意間就會對人和事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進行批判,“娛樂”這個概念好像已成“褻瀆”的代名詞,調(diào)侃已然是一種不尊重的態(tài)度,我們不應這樣想。隨著時代的變化,網(wǎng)絡占據(jù)人們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了,對社會的影響力可謂越來越火,以如此新奇的方式去紀念魯迅,是可以擴大人物的影響力進而引起當代人們對于魯迅的關注的,這是一種可行且無傷大雅的方式。以另一種方式深入人心有何不可?
換一種角度,我們對魯迅作品中的人物應該進行的是一種對人物的探掘性思考和對人物背景及社會的當代反思,這種反思應該是獨立的、長遠的。人物背后的沉重是社會的沉重,這樣的沉重讓人們覺醒,這是一種新生的力量,并不寄托于某個人物,若每一個人都深入地分析魯迅所表現(xiàn)的思想,那每一個人的精神都超然于人物之外了,哪里還需要寄托?
新生的力量與蛻變的品質(zhì)才能讓群體充滿希望。紀念人物的方式有許多種,可以利用大眾最熟悉的方式,也可以用最文藝的方式,更可以用最強烈的方式。方式有什么錯?條條道路通羅馬,我們對“娛樂”所展示的自尊的門檻太高了,不應該有所局限。
立意是根本,我們生活在娛樂的大時代,愿都成為獨立的人,感恩這一時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