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維
摘要:大學生已經(jīng)成年,逐漸具備對于世界的思考能力,對于事物的判斷能力也已經(jīng)基本形成。對于大學生來說,提高思想政治素養(yǎng)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素養(yǎng)包含眾多,例如中華傳統(tǒng)美德、老一輩的革命思想,這些都傳承至今,為社會的發(fā)展指引著正確的方向。作為當代大學生,不僅應當掌握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還應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這樣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成為國家建設的排頭兵。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素養(yǎng) 提高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3-0124-02
思想政治是大學生入學以前就一直學習的一門科目。作為大學生,思想逐漸成熟,對于事物的理解比年幼時期有顯著的提高。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對大學生自身的規(guī)劃具有指導意義,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有效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就應當社會各界一同努力,以教師的教育作為基準,深入進行思考。[1]
一、大學生具備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必要性
大學生作為未來建設國家的人才,應當具備良好的素質。相比于老一輩來說,當代大學生衣食富足,生活壓力較少,對于新時代的把控能力較強。新時代下,大學生被科技成果包圍,這些外界因素都為大學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養(yǎng)提供了充分的空間。雖然大學生學習的空間較為廣闊,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比較多元化,但大學生并未完全接觸社會,對于社會事件并不具備準確判斷的能力,對于自身發(fā)展也缺乏規(guī)劃。繁雜的信息對于大學生自身還并未完全形成的世界觀產(chǎn)生影響,甚至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受到?jīng)_擊。為了防止大學生這個人才儲備群體受到污染,加強思想政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十分有必要;對于大學生的文化建設能夠讓大學生真正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提高自身對于本國文化的自信,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流傳。對于大學生的黨性建設,能夠使大學生體會我黨對于國家的領導作用和帶頭作用,深入黨史黨建的研究,對于黨領導下國家的變化產(chǎn)生自身的思考,從而積極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而對于大學生性格和道德品質的建設,能夠讓大學生真正了解自己,并對自身進行規(guī)劃,以求能夠在步入社會后迅速融入社會的生產(chǎn)和實踐當中,加速思想轉變,減少大學生對于人生未來的迷茫感,防止大學生走入誤區(qū)。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方面存在的問題
(1)意識不夠。對于學習成績要求較高的應試教育體系規(guī)范依然長期存在人們心中,影響著人們對于未來的規(guī)劃。[2]大學生自幼便接受應試教育,對于成績的需求大于對于實踐或是思想境界提升的需求,很多大學生疲于學習專業(yè)知識,考取各類證件,為自身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多元化道路,但忽略了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提高。這就導致了很多大學生高分低能,對于生活的真諦并不了解,對于社會如何發(fā)展也不具備思考能力,真正步入社會后缺乏核心競爭的能力,浪費了自己學習的專業(yè)知識。對于思想政治素質,很多大學生認為其對于人生的幫助過于抽象,并不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大環(huán)境下,人們普遍對于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忽視,導致了其真正內涵缺少發(fā)展空間,即使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也難以盡心盡力。
(2)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多媒體時代,網(wǎng)絡和科技的盛行,受到泛娛樂化影響,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在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和發(fā)展受到廣泛的影響,高速的信息傳遞讓整個社會充斥著大量或好或壞的信息,很多大學生對此缺乏自身明確的判斷能力,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古人云“玩物喪志”,信息時代繁雜的信息也會導致大學生思想混亂,大量不合乎法律,對于思想政治建設不利的信息傳播廣泛。對于大學生來說,過度的娛樂化導致自身思考空間的減少,很多年輕人對于枯燥的學習內容提不起興趣,而對于毫無內涵的綜藝節(jié)目或是網(wǎng)絡游戲卻樂在其中,導致思考能力退化。
三、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1)以人為本,深入理解。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死板教條的教學方式難以讓大學生提起興趣,對于思想核心也不會產(chǎn)生正確認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注重大學生內心的變化,以人為本,了解學生內心的真正需求。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應當著重關注,因其問題能夠確切地反映大學生對于時代的認知以及自我感受。這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掌握學生的內心能夠將教學計劃制訂更加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對于大學生個性較為鮮明的特點,教師應當積極調整自身的教學策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最好的師生關系應當是亦師亦友,營造與學生良好的溝通環(huán)境,在與學生的交流當中,注重關系平等,將傳統(tǒng)的權威感適當放下,通過和學生一同努力完成教學任務。
(2)利用科學的載體,提高興趣。信息時代極大地豐富和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如果將現(xiàn)代科技在教學當中積極應用,無疑是對教學工作的一大助力。教師應當積極適應社會,熟練掌握和高效利用現(xiàn)代技術,將知識以學生更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傳播。比如在微博或是微信中對大學生進行日常生活的引導,通過學生發(fā)布的信息,了解學生的生活現(xiàn)狀,鼓勵學生在社交軟件上進行分享,并建立學習群,引導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碰撞,把死板的課堂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網(wǎng)絡生活中?,F(xiàn)在很多教師利用科學的載體,能夠讓大學生隨時隨地獲取知識。視頻教學的方式更加符合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社會的需求,大學生在私下對于視頻的學習也更加便利。相比于課堂的較為嚴肅的氛圍,學生對視頻課程的學習可以在任何場所進行,比較隨意。對于教師所講述的知識,如果存在疑慮,也可以直接用軟件提問。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又避免了學生直面教師提問而不能作答的尷尬,可以廣泛應用。
(3)開展實踐活動。理論應當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內化知識。大學生的生活較為固定,除卻學校內部的教學,學生基本在圖書館和自習室開展自學,雖然專業(yè)知識量得到提高,但對于知識的掌握并不扎實,也不能很好地應用,所以,高校應當主動為大學生營造實踐空間,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將所學習的知識靈活運用,通過實踐檢驗自身的綜合實力,對自身判斷更加準確,日后的人生規(guī)劃也會更加順利。開展校園內部文化活動,大學生對于所熟知的校園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對于校內活動也更加樂于參加,在活動當中加強大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學習、互相檢驗,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3]
四、結語
隨著我國改革不斷深入,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已經(jīng)不滿足于學生只掌握專業(yè)技能,對于人才的綜合素質也要進行考量。大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能夠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有助于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為自己未來的事業(yè)打下基礎,為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雅楠.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5.
[2]陳元元.論大學生職業(yè)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2.
[3]朱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探討[J].文學教育,2017(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