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梅
摘要:作為歷史研究者,需要具備基本的歷史素養(yǎng),其一就是對史料的可靠性進行鑒別,史料是從事歷史研究的基礎(chǔ),而在真實、可靠的史料基礎(chǔ)上才能得出正確的歷史結(jié)論和評判,本文以自己讀史料筆記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為例,說明我們要從“辯正”史料出發(fā)進行歷史研究。
關(guān)鍵詞:“辯正”史料 史料筆記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3-0243-02
一、“辨正”史料的科學(xué)性
史料是從事歷史研究的基礎(chǔ),我們在研究歷史時,必須具有論從史出、史論結(jié)合的歷史素養(yǎng),而對史料的可靠性進行“辯正”是基礎(chǔ),這樣才能確保在真實、可靠的史料基礎(chǔ)上得出正確的歷史結(jié)論和評判。
近年來,史料筆記的運用越來越多,極大豐富了我們的歷史研究。史料筆記大多都是親見親聞,內(nèi)容豐富,生動地記錄了他們的生活和所處的社會,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除正史外,我們很好地了解過去社會的鏡子。史料筆記運用好了,可以是對正史的補充,可以幫助我們多角度解讀歷史。但是,它們也存在不少的缺陷,在使用的過程中要有所“辯正”后使用。在此,就以歷史筆記為例,談?wù)剰蔫b別史料出發(fā)進行歷史研究的心得。
二、讀“史料筆記”的幾種心得
過去我非常喜歡讀“三蘇”的文章、筆記,如蘇轍的《龍川略志·龍川別志》、蘇東坡的《東坡志林》,下面就以我在讀這些文章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為例,說說從“辨正”史料出發(fā)進行歷史研究的心得。
首先,相同文章在不同的文獻中可能出現(xiàn)不同,要進行校對。如《東坡志林》中的《真宗仁宗之信用》一文,就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真宗時,或薦梅詢可用者,上曰:李沆嘗言其非君子。時沆之沒,蓋二十余年矣。歐陽文忠公嘗問蘇子容曰:宰相沒二十年,能使人主追信其言,以何道?子容言:獨以無心,故爾。軾因贊其語,且言:陳執(zhí)中俗吏耳,特以至公尤能取信主上,況如李公之才識,而濟之無心耶!①
或薦梅詢可用,真宗曰:李沆嘗言其非君子。時沆沒,二十余年矣。歐陽文忠嘗問蘇子容云:宰相沒二十年,能使人主追信其言,以何道?子容言:獨以無心耳。軾謂:陳執(zhí)中俗吏耳!特以至公尤能取信主上,況如李公才識,而濟之無心邪!②
通過對比以上的文章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都是語氣詞之間的差異,如“者”“之”“蓋”“故”“耶”為語氣詞,而語氣詞和同義詞并不影響和改變文章的思想和內(nèi)容,所以可以說這樣的差異性是可以忽略的。
但有些雖然是相同文章但卻出現(xiàn)一些“關(guān)鍵字”的改動,如《東坡志林》中的《塚中棄兒吸蟾氣》:
富彥國在青社,河北大饑,民爭歸之。有夫婦襁負一子……棄之道左空塚中而去。歲定定還,過此塚……則兒尚活,肥健愈于未棄時,見父母,匍匐來就。視塚中空無有,惟有一竅滑易,如蛇鼠出入,有大蟾蜍如車輪,氣咻咻然,出穴中。意兒在塚中常呼吸此氣,故能不食而健。……以示小兒醫(yī)張荊筐。張曰:「物之有氣者能蟄,燕蛇蝦之類是也。能蟄則能不食,不食則壽,此千載蝦蟆也。法不當與藥,若聽其不食不娶,長必得道?!埂瓘埮c余言,蓋嘉祐六年也。③
就本文我在景淵閣四庫全書本中查找到了不同的幾種收錄:
富彥國在青社,河北大饑,民爭歸之,有夫婦襁負一子,棄之道左空冢中而去,后歸鄉(xiāng)過此家……則兒尚活,肥健于未棄時,冢中有大蟾蜍如半輪,氣咻咻。……年六七歲,肌理如玉……以示兒醫(yī)張荊筐,張曰:物之能蟄燕蛇蝦蟇之類是也,能蟄則不食而壽千歲,若聽其不食不娶,則得道矣。④
后歸鄉(xiāng)過此,欲取其骨,則兒尚活,肥健于未棄時,冢中有大蟾蜍如半輪,氣咻咻然。⑤
通過以上幾篇文章的對比,我們可以知道,它們記載的事件、思想內(nèi)容是一樣的,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同之處,關(guān)于大蟾蜍的記載出現(xiàn)的不同,如《類說》《東坡志林》《東坡全集》的記載是“有大蟾蜍如車輪”;而《說郛》《古今說海》的記載則是“有大蟾蜍如半輪”。如果我們需要研究這些事件,那么我們就需要先進行考證了。
還有一類需要重點說明的就是,可能會出現(xiàn)歷史史實的錯誤,如讀蘇轍的《龍川略志 龍川別志》中的一文:
章懿之崩,李淑護葬,晏殊撰志文,只言生女一人,早卒無子。仁宗憾之,及親政,內(nèi)出志文,以示宰相曰:「先后誕育朕躬,殊為侍從,安得不知。乃言生一公主,又不育,此何意也?」呂文靖曰:「殊固有罪,然宮省事秘,臣備位宰相,是時雖時略知之而不得其詳,殊之不審,理容有之。然方章獻臨御,若明言先后實生聖躬,事得安否?!股夏涣季?,命出殊守金陵。明日,以為遠,改守南都。如許公保全大臣,真宰相也,其有后宜哉。及殊作相,八疾革,上親往問。王曰:「叔久不見官家,不知今誰作相?」上曰:「晏殊也?!雇踉唬骸复巳嗣趫D讖,胡為用之?!股蠚w閱讖,得成敗之語,并記志文事,欲重黜之。宋祁為學(xué)士,當草白麻,爭之。乃降二官知潁州,詞曰:「廣營產(chǎn)以殖貨,多役兵而規(guī)利。」以它罪罪之,殊免深譴,祁之力也。⑥
在查找史料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史料,是跟蘇轍的記載有出入的。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的《舊聞證誤》卷二有這樣的記載:
按國史明道二年三月,章獻崩,四月乙未,宰相呂夷簡判澶州執(zhí)政,晏殊等五人皆遷一官,罷恐非緣志文事也。是時許公例罷去,安得救解元獻耶。慶歷四年正月,燕王薨,九月晏公乃罷相。實用蔡君謨孫之翰章疏也殖私規(guī)利,亦章疏中語文定所記二事皆誤。⑦
我們也可以找到相關(guān)史料證明——《宋史》卷十明道二年載:
帝始親政,裁抑僥幸,中外大悅。癸丑,召還宋綬、范仲淹。丙辰,內(nèi)侍江德明等并坐交通請謁黜。己未,呂夷簡、張耆、夏竦、陳堯佐、范雍、趙稹、晏殊皆罷?!锖ィ洗笮刑笾u曰莊獻明肅,追尊宸妃李氏為皇太后,謚曰莊懿。⑧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十二記載:
己未,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呂夷簡罷為武勝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澶州;……尚書右丞、參知政事晏殊罷為禮部尚書、知江寧府,尋改亳州。⑨
這兩則史料都說明呂夷簡、晏殊被罷官了,不太可能存在呂夷簡為晏殊說情一事。所以呂夷簡不能解救晏殊,他的記載是錯誤的。
三、結(jié)語
通過以上幾則讀書“案例”,可以說是史料筆記存在一些問題的具體反映,尤其是史料筆記中出現(xiàn)“關(guān)鍵文本”的不同和史實錯誤的情況,這提醒我們在使用史料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史料進行“辯正”,也提醒我們在使用史料的過程中,不能使用片面史料,這樣容易誤入歧途。作為歷史研究者,我們在日常的讀書中就要注重培養(yǎng)我們的這些歷史素養(yǎng)。
注釋:
①蘇軾.東坡志林[M].王松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52.
②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前集卷二。
③蘇軾.東坡志林[M].王松齡點校.北京:中華書,1981:85.
④陶宗儀.說郛[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卷一百二十五).
⑤陸揖.古今說海[M].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卷一百二十五).
⑥蘇轍.龍川略志·龍川別志[M].俞宗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79.
⑦李心傳.舊聞證誤[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卷二).
⑧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130.
⑨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8:2612.
責(zé)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