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榮穗
柬埔寨王國,通稱柬埔寨,舊稱高棉,位于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老撾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南部則面向暹羅灣。柬埔寨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一世紀就建立了統(tǒng)一的王國。
柬埔寨的音樂
音樂在柬埔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管是在各種慶典和宴會上,還是在娛樂場所,都離不開演唱和音樂。柬埔寨民族音樂主要有3種形式:輕音樂,一般為戲劇伴奏;賓柏樂節(jié)奏較快,一般為舞蹈伴奏;高棉樂是一種非常歡快的音樂,一般在慶典或婚禮等喜慶的日子里演奏。據(jù)史書記載,在15世紀初僅僅被暹(xiān)羅(泰國的古稱)俘虜?shù)墓そ场R宇師父、雕刻師、畫師、音樂家、舞蹈家等藝人就達4萬人之多。然而,這些藝人成就了泰國的皇室音樂,成為泰國音樂文化的先河。近代受到歐洲等文化的影響,加上柬埔寨人的包容及品味形成柬埔寨的一部分,后人稱柬埔寨藝術(shù)為 “十字路的藝術(shù)”。
柬埔寨樂器
柬埔寨的樂器種類繁多,極有特色,本期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來自柬埔寨的樂器吧!
篳篥
篳篥(bì lì)是一種古代管樂器,也稱管子,可用于軍中演奏。它的管身是木制的,上面開有8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葦制的哨子而發(fā)音。管也分大、中、小3種,以及雙管和加鍵管。大的管長約33厘米,中的長約24.5厘米,小的長約18厘米。大管比小管低四度,音色高亢,可用于領奏。
最開始,篳篥是用羊角和羊骨制成,后來改由竹制、蘆制、木制、楊樹皮制、桃樹皮制、柳樹皮制、象牙制、鐵制、銀制等等,而以竹制最為普遍,制作較為簡單。它的音色響亮、清脆、音量大,模仿和表現(xiàn)力很強。這種樂器用途廣,多用于地方戲曲、民間管樂合奏、寺廟音樂等。
竹琴
竹琴,又名道琴,是一種打擊弦鳴樂器。琴體用兩端帶有竹節(jié)的大龍竹制作,在兩個竹節(jié)之間開有一個圓形出音孔,音孔兩旁分別有兩條竹皮篾絲為弦,弦的兩端下面各支一個竹制琴馬,使竹絲弦離開筒身并具有一定的張力,移動弦下的琴馬,可調(diào)節(jié)竹弦的音高。在兩條竹弦和筒身之間,還夾有一個棱形篾片以調(diào)音。每支竹琴可發(fā)出4個樂音。演奏時多為坐姿,左手握著竹琴一端或?qū)⑵淦街糜谧烂婊虻孛嫔?,右手?zhí)小竹棒敲擊竹皮弦,發(fā)音叮咚有聲,但音量較小,音色較柔和。
鱷魚琴
鱷魚琴,是古代宮廷的一種撥弦樂器,后來流傳于民間。現(xiàn)代流傳的鱷魚琴已改為古舟形,有3根弦,琴體側(cè)面和上面裝飾著象牙雕刻花紋。演奏時將琴平置架上,左手按弦,右手用固定于食指上的象牙撥子彈撥。高音弦奏旋律,低音弦為固定低音伴奏。鱷魚琴的音色渾厚柔美,所奏樂曲具有獨特的韻味,多用于合奏,也能獨奏。
柬埔寨舞蹈
柬埔寨舞蹈分古典宮廷舞和民間舞兩類。前者是通過舞蹈動作和歌唱來表演古典劇;民間舞蹈自由輕松,深受人民喜愛。
柬埔寨古典宮廷舞體現(xiàn)了濃郁的柬埔寨文化。舞者基本上就是在模仿蛇的動作,人的手是蛇的頭,腳是蛇的尾巴。柬埔寨宮廷舞的悠久歷史,早在吳哥王朝時期,宮廷和寺廟中就蓄養(yǎng)了大批的舞蹈家和樂師。在宗教儀式中,音樂舞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舞蹈家被視為“人間神女”,享有尊貴地位。
古典宮廷舞
柬埔寨古典宮廷舞蹈的伴奏樂器,以黃銅面鑼、木琴和銀鈴為主,以蘆笛為輔。柬埔寨宮廷舞有國王、王子、公主、仙女、魔王和猴等角色,并用整套的手語表示哭、笑、恩愛、叩拜、戰(zhàn)斗、誘惑等不同的含義。它要求演員經(jīng)過長期的規(guī)范訓練,使其雙臂、手指動作柔韌綿軟,身體動律細膩而豐富,舞蹈程式嚴謹,儀態(tài)萬千,顯示出含蓄的東方美。
民間舞
南旺舞是柬埔寨和泰國流傳最廣的舞蹈。無論是在繁華的城市,還是在偏遠的鄉(xiāng)村,無論是官紳商賈,還是百姓平民,柬埔寨的男女老幼都喜歡跳南旺舞。在新年等歡樂的節(jié)日,在婚禮等家庭慶典,南旺舞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即使在插秧、收割等農(nóng)忙季節(jié),人們也常常聚集在勞動工地上,共跳南旺舞。
南旺舞起源于柬埔寨的古典舞蹈,它的動作也多采用古典舞蹈的姿勢,主要表現(xiàn)在手指、手腕和臂膀上,動作柔軟優(yōu)美。在正式跳南旺舞時,場地中央會擺放一張小桌,上面放一個花瓶,內(nèi)插鮮花,跳舞的人圍著桌子轉(zhuǎn)圈跳。首先由舉辦舞會的男主人開始跳舞,跳完一圈后,他點頭招呼男舞伴一起跳。他們跳完一圈后,走到女舞伴面前停下來,點頭或合十,邀請她們一起跳舞。女舞伴也合十還禮,表示接受邀請。南旺舞旋律是越來越快的,能把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當鼓手連續(xù)擊鼓時,男女舞伴同時停止跳舞,對面站定,雙手合十,表示告別。
多彩的節(jié)日
在柬埔寨,一年中的節(jié)日很多,有新年節(jié)、送水節(jié)、風箏節(jié)、齋僧節(jié)、雨季安居節(jié)等,其中送水節(jié)是柬埔寨最盛大、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送水節(jié),也稱龍舟節(jié),一般在每年的10~11月舉行,它標志著一年中雨季的結(jié)束和捕魚季節(jié)的到來。節(jié)日期間,王宮周圍、湄公河畔張燈結(jié)彩,金邊市民放假3天,大家愉快地享受一年的勞動成果,迎接下一個耕種季節(jié)的到來。在王宮廣場前的湄公河上舉行的龍舟大賽是送水節(jié)最熱鬧的慶?;顒?,來自全國各地的劃船能手在此大顯身手,一比高低。
吳哥古跡
吳哥古跡位于暹(xiān)粒省境內(nèi),距首都金邊約240公里,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征,被譽為東方四大奇跡之一。現(xiàn)存吳哥古跡主要包括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
在公元9~15世紀時,吳哥曾是柬埔寨的王都。吳哥始建于公元802年,真正完工在1201年,前后歷時400年。1431年暹羅軍隊入侵后,吳哥遭到了嚴重破壞,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此后,吳哥被遺棄,逐漸淹沒在叢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紀60年代一個叫亨利· 穆奧的法國博物學家發(fā)現(xiàn)了吳哥古跡。吳哥古跡現(xiàn)存600多處,分布在面積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大吳哥和小吳哥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精美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蔚為壯觀。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佛塔刻有各種形態(tài)的雕像,有的高達數(shù)米,生動逼真。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