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
2017年12月13日,世貿組織第11屆部長級會議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閉幕。由于美國和印度等主要成員立場分歧難以彌合,會議沒有在具體議題談判上取得重大突破,也沒有按慣例發(fā)表部長宣言,只是就漁業(yè)補貼、電子商務、中小微企業(yè)等議題制定了未來工作計劃。與2013年巴厘部長級會議和2015年內羅畢部長級會議相比,本次部長級會議絕對算不上成功,但與此前在美洲舉行的部長級會議相比,例如1999年的西雅圖部長級會議和2003年的坎昆部長級會議,本次會議似乎與失敗也有一定距離。
以事后之明的角度看,這次會議在各方總體預期之內,因為早在半年以前,各方都已經顯著降低了對會議的預期,部分是因為對美國特朗普政府的無奈適應,部分是對各項議題都存在嚴重分歧的主動調整,一些成員甚至認為這次會議不過是處理日常事務罷了。
從某種程度上,本次會議標志著多邊貿易體制發(fā)展進入新時代。這里的新時代,有幾層意思:
一是多數多邊談判議題進入無授權狀態(tài)。除了漁業(yè)補貼談判有明確時間框架和具體授權外,其他議題的談判授權都面臨著各自解釋的狀態(tài)。以農業(yè)談判為例,到底是以《農業(yè)協定》第20條的改革進程作為授權,還是繼續(xù)以多哈回合談判授權為基礎,還是以《內羅畢部長宣言》的相關要求為授權?這里存在很大解釋余地和辯論空間。
二是多邊貿易談判有回歸諸邊模式的風險。會議期間,出現了各種不同組合的成員小組,不再是單純的發(fā)達成員或發(fā)展中成員的組合。無論是電子商務、投資便利化還是中小微企業(yè),這些議題的推進成員既有歐盟、日本等發(fā)達成員,也有智利、哥倫比亞等中小發(fā)展中成員。在美國無心多邊談判市場開放、印度和南非等仍拘泥于新舊議題順序的情況下,多邊談判恐怕在短期內無法取得進展,將進入調整適應期,在此期間諸邊方式可能將占據一定市場。
三是主要成員之間圍繞現有規(guī)則履行將展開激烈交鋒。會議期間,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三方發(fā)表聯合聲明,宣布要加強合作,推動利用世貿組織和其他平臺取消不公平貿易做法,包括由于產能過剩、國有企業(yè)導致的貿易扭曲,以及強制技術轉讓等帶來的不公平貿易做法。雖然聯合聲明沒有點名道姓,但從過去一年美國政要有關觀點和西方媒體報道不難猜測出,中國肯定是重要目標之一。預計在世貿組織內,傳統(tǒng)發(fā)達成員與新興發(fā)展中成員之間圍繞對方是否及時、全面地履行世貿組織規(guī)則將進行激烈交鋒,不排除出現小范圍、高密度、短時間貿易摩擦的可能。
四是中國在多邊貿易體制中的影響力和領導力增加。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6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實力的全面提高,在世貿組織內也由普通的規(guī)則追隨者成為重要的規(guī)則參與者,甚至是部分議題的主要引領者。本次部長級會議期間,中國主辦的“中國項目”最不發(fā)達國家圓桌會和投資便利化議題部長早餐會,充分說明了中國日益提高的影響力。
筆者以為,未來一段時間,世貿組織還將繼續(xù)是全球經濟治理和大國博弈的主要戰(zhàn)場,圍繞多邊貿易體制基本原則、核心功能和發(fā)展方向的斗爭將繼續(xù)焦灼甚至白熱化。“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差的時代”,關鍵是看對誰來說了。
編輯|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