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第二完全中學 趙利娟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進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沒有條件隨父母流動到城市,只好繼續(xù)留在農村。他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照料,這類未成年的特殊群體稱為“留守兒童”,可將“留守兒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父母雙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單獨撫養(yǎng)的孩子,從某種角度講可以成為“單親家庭”孩子。
2.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yǎng)的孩子,從而形成了隔代撫養(yǎng)的現象,這種情況占“留守兒童”的絕大多數。
3.父母雙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給親戚照管的孩子,這種也較為常見。
4.還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托養(yǎng)的形式。
這些孩子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們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曾在《母愛如水父愛如山》一書中讀到:母愛是一泓清澈的溪流,用溫暖的胸膛滋潤了如水的愛,父愛是一座偉岸的大山,用寬厚的肩膀托起了如山的愛;母愛如水,滋養(yǎng)我們茁壯成長,父愛如山,鼓勵我們勇敢前行。可見父愛母愛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是多么重要,可是留守兒童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tài)里,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封閉、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2)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3)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4)道德品行問題。
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jiān)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jiān)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jiān)護責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了。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意識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jiān)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孩子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導致留守兒童傷人、被傷害或自身帶來不安全等平安隱患無處不在。
留守兒童絕大部分都為在校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常常缺乏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敷衍了事。那些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知識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的學習起不到督促與指導的作用,甚至于只是監(jiān)督完成家庭作業(yè)都很困難,孩子常不聽話。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歸根結底是父母的問題,社會的問題。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應聯合起來關注留守兒童的發(fā)展,應采取更多的渠道來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陽光般的愛。
(1)要多跟孩子交流,盡可能地保證多跟孩子通電話,多跟孩子談談心,多跟孩子溝通,對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2)家長要主動跟老師聯系,及時掌握孩子思想動向,對孩子的心理、行為等各方面了解,發(fā)現問題及時配合老師來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3)與陪伴孩子的監(jiān)護人達成教育孩子的一致意見,父母遠距離的說教不可能勝得過祖父母近旁的溺愛。
首先,學校是留守兒童重要的歸宿之一,其實他們的父母親也是把自己孩子教育的最大希望寄托在學校。所以,學校應該多關注留守兒童,如果說學生回到家之后的環(huán)境,是教育工作者難以影響的,那至少在學校、在班級、在學校周邊,我們是可以影響和正確引導的。
其次,教師的關愛和信任可以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可以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可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再次,加強與留守兒童的互動交流,經常與留守兒童的家長電話聯系及家訪,以便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fā)展等狀況。
(1)留守兒童根本問題的解決,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國家、政府部門有關政策的實施、執(zhí)行。多關注留守兒童問題,從更多有效渠道,從農民工家庭實際利益角度出發(fā)才是有效之道。
(2)加大農村項目的投資,把更多致富之道引入鄉(xiāng)村貧困地區(qū),發(fā)展龍頭產業(yè),讓更多農民工在家鄉(xiāng)就能發(fā)揮自身價值。
總之,留守兒童是現代社會的新問題,這一特殊群體的出現是時代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結果。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他們,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發(fā)動多方力量,健全關愛機制,使他們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讓我們?yōu)榱羰貎和ト鰫鄣年柟?,共筑心的橋梁,只有不斷探索,歸納和總結,不斷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消除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提高未來勞動者的素質,推動時代的文明與進步,建立起和諧安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