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寧洱鎮(zhèn)第一小學 譚麗娜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的綜合性學科,即它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和諧統(tǒng)一的學科。工具性是其基本性質(zhì)。語文的學科性質(zhì)決定了語言教學是它的基本任務,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務,文學教學是它的特殊任務,知識教學是它的必要任務?;谶@種認識,結(jié)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我提出如下看法: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必須要抓好誦讀這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漢語具有整體性、模糊性和流動性的特點,許多深沉的內(nèi)涵對閱讀者來說,往往是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語言大多蘊含著創(chuàng)作主體的個性氣質(zhì)和獨特情懷,很多詞語都賦予了特定的個性,指向和韻味。教師肢解式的宣講,很大程度上碎化了課文和諧渾然的意境;教師注入式的宣講,直接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權(quán)。學生在課內(nèi)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誦讀課文,也就沒有充分的機會運用他們在語言實踐中所形成的語感去分析、解決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問題,也就沒有機會去感悟詞、句、段在特定語境中的意蘊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傳統(tǒng)的學習語文的寶貴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笆种獬呻眨谏喑蓚}”、“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講的是學語文要勤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講的是多讀對理解、感悟的促進作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講的是多讀勤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有資料說,古時的老師在兒童啟蒙分階段,是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啟蒙課本來進行集中識字教學的,在兩、三年內(nèi),學生便能識記兩千個左右的漢字,并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思維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如果我們抓好誦讀這個關鍵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流利地熟背上百篇文質(zhì)優(yōu)美的詩文,乃是一筆終生受用的寶貴財富,久而久之,在心靈深處便形成了優(yōu)質(zhì)的言語基淀,隨著生活體驗的積累、思維品質(zhì)的提高,便會轉(zhuǎn)化成為能適應生活所需的個體語言能力。
一節(jié)課40分鐘,教師要把大量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能記得住嗎?如果我們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少講,讓學生反復誦讀,反復揣摩領會,會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誦讀發(fā)現(xiàn)問題,音不準的正音,義不明的闡釋。這樣,既保證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小學的課文雖然淺顯,但不少美文還是具有含蓄美和音樂美的特點,經(jīng)得起反復誦讀,反復咀嚼,越讀越有味。它豐富的蘊含,精彩的語言,與其教師講出來,不如學生讀出來。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一課《燕子》一文,通過配樂朗讀,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春天的萬物蘇醒、生機勃勃,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潑機靈、矯健敏捷,從而讓學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草原》一文,文中那藍藍的天,綠綠的草,白白的云彩和羊群,熱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課前讓學生做好頭飾、道具等,課堂上表演讀,體會草原的天之藍、草之綠、云彩和羊群之潔白;體會蒙古同胞的熱情好客,體會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愜意,從而深深地喜歡上了朗讀,喜歡上了課文。反復誦讀,可以使學生心馳神往,如入勝境,如品佳茗,受到美感熏陶,積累語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課文有各種文體,誦讀的方法也因文體而有差異,我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散文的朗讀教學談點粗淺的體會。
一般來說,預習新課,復習舊課或理清脈絡、劃分段落宜通讀全文;逐段分析或重點領會可跳讀;單讀清晰,可以示范;齊讀,整齊響亮,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具有感染力;默讀能訓練閱讀速度;跟讀可以模仿范讀,促使讀準音調(diào);朗讀可以訓練包括語音準確、吐字清楚、速度適當?shù)仍趦?nèi)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激發(fā)情感,深入意境。教學中,可根據(jù)需要靈活使用。
開展散文的誦讀訓練,必須要有明確的要求。教學時,應按要求進行有序的訓練。一般可分三步:第一步要求通順連貫,不添字、不落字、不錯字、不讀破句;第二步要求流暢自如,句讀分明,有于揚頓挫,語調(diào)圓潤;第三步表情朗讀,要求感情充沛,繪聲繪色,形象逼真,聲情并茂。這樣,按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訓練。
要使學生達到誦讀要求,教師必須進行指導。首先,教師要以身示范,搞好范讀;其次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具體指導:如預習課文時,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正音釋義,基本上讀通順;講讀課文時,指導學生了解內(nèi)容,讀得通順連貫;復習課文時,指導學生融會貫通,讀得流暢自如。
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從朗讀中去領悟課文內(nèi)涵,學習表達技巧,受到美感教育。反復誦讀是為了加深理解;教師從誦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可進行適當講解,通過講解分析,又能促使學生更好地誦讀。誦讀——理解——再誦讀——再理解,循環(huán)往復,不斷提高。這樣,就能加強字、詞、句、段、篇方面的基本功訓練,也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涵的領悟。如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后,我問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但當問到為什么沒有白栽時,大多數(shù)學生的回答卻僅僅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fā),學生也能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體會。為此我沒有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并展開想象,想象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么?還有那些動物?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再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分角色表演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小動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這種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加強誦讀教學,只是多種教學方法的一種,當然不能包括一切。而且小學各年級學生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運用誦讀這種教學方法時,也不能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