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珠海高新區(qū)唐家小學 齊亞敏
“叮鈴叮鈴”上課鈴聲響了,教室里的喧嘩聲,聲聲入耳。我來到教室門口,將全班同學掃視了一遍,沒有馬上進去。這時,有學生說:“老師來啦!”教室立刻靜了下來。我走上講臺,準備上課,當轉(zhuǎn)身板書本節(jié)班會課的主題時,教室里出現(xiàn)了小動作,“老師,有人仍小石子!”我走下講臺,發(fā)現(xiàn)唐建同學正手忙腳亂的樣子,我請他站起來,很嚴肅地對他說:“你怎么能這樣呢?你知道這樣做有多危險嗎?”可誰也沒有料到,他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用廣東方言頂嘴。
我聽不懂他的方言,可我知道他是在為自己狡辯,或者是在說粗口。為了確認我的猜測,便問周圍的同學:“你們能告訴老師,唐建同學在說什么嗎?”大家都不敢說,或者是不愿意說吧!
眾所周知,唐建是班上的“人王”,誰都不敢惹他,更不敢得罪他。他經(jīng)常會背著老師去欺負同學,同學們一致認為:唐建同學,我們雖然惹不起,但躲得起,大家好漢不要吃眼前虧,所以剛才的事,周圍的同學都只能明哲保身了。
當時,我也觀察到同學們的眼睛,不停地望望我,又瞧瞧唐建,一副副不知所措的樣子,我真是生氣到了極點,也失望到了極點,真想狠狠地發(fā)泄出來,但我還是抑制住自己的情緒,沒有這樣做,頓時腦海里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能不能找到一種無需打動干戈的方法,去教育他,去感化他,讓他醒悟過來,主動承認錯誤呢?
對了,這節(jié)不正是班會課?于是,我壓住火氣,冷靜下來,對著黑板寫下這節(jié)課的班會主題:“當聽不懂方言的時候……”同學們看到這樣一個主題,一下子都愣住了,我馬上對大家說:“在班會課開展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關(guān)于列寧的故事,你們愿意聽嗎?”
看到同學們急切的神情,我開始講起來:“列寧小時候有次去到姑媽家,和表哥表姐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列寧不小心碰到了桌子,桌子上面的花瓶掉了下來,摔碎了。孩子們正在興頭上,誰都沒有注意到這個碎了的花瓶,他們還在互相追鬧著。姑媽進來一看花瓶碎了,就問花瓶是誰打碎的。表兄弟姐妹們都說不是自己,列寧也說不關(guān)自己的事。姑媽就笑著說:那看來花瓶是自己打碎的。大家都笑了,列寧卻沒有笑,列寧回到家里不說話,媽媽就問他為什么不開心呢,列寧就把打碎了花瓶的事告訴了媽媽。媽媽鼓勵他寫信給姑媽,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過了幾天,郵遞員送來了一封姑媽的回信。姑媽在信上告訴列寧:你做錯了事能勇敢的承認錯誤,就是個誠實的孩子?!?/p>
聽完故事后,我讓同學們繼續(xù)講自己聽過的關(guān)于誠實的故事,講完故事后又讓他們討論如何做一名誠實的孩子。
同學們講得淘淘不絕,教室里氣氛很活躍,我特意觀察了一下唐建同學,他一直低著頭,滿臉通紅。我想,他已經(jīng)從剛才的故事和同學們的發(fā)言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放學后,唐建同學果真來到了我的辦公室,找到我說:“老師,是我錯了,您能原諒我嗎?我保證以后認真聽課,再也不惹您生氣了”。說完他連忙從口袋里拿出一張紙條遞給我。原來那張紙條是他的小手在微微地顫抖,眼睛帶點濕潤。我想,此事,我無需多說,更無需去批評他,因為他已經(jīng)在為自己當初行為而感到懺悔了。
【反思】我覺得對于小學生來說,犯點小錯誤也是難免不了的,他們也不一定是有意的,也許他們還真不知道,哪些行為是不應(yīng)該的,而哪些行為是一定不能的。正因為如此,我們老師才需要去引導、去教育他們,讓他們能知錯就改,從而學會怎樣做人。
課堂上,唐建同學明知道老師聽不懂方言,卻趁機用方言來頂嘴,這并不是一般的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行為,所以對待這種學生,我沒有進行直接批評教育,而是通過講故事、討論和同學們的發(fā)言等方法間接的教育他,讓他有所感觸,讓他從內(nèi)心深處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自責。我想,這種教育方式,應(yīng)該比任何一種言辭說教更徹底,更深刻。
因此,作為一名班主任,不但要善于積累經(jīng)驗,而且還要善于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幫助孩子們走出一道道小坎,早日成為品行端正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