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康樂幼兒園 柴 金
非結構游戲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游戲,是兒童使用各種建筑和結構材料,進行建筑和構造的游戲。其特點是不定型、非專門化、變化多。非結構游戲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重要重要價值,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它的奧妙之處在于能充分滿足幼兒多方面的興趣,提供幼兒整合性的經驗。
每周一周四的下午是我園的低結構活動時間,每到這時孩子們都特別的高興。小班幼兒尤其喜歡這一工作,一是因為他們初來幼兒園,很多工作他們都是初次接觸,對什么都好奇,興趣很高;二是在家里很難有機會這么多小朋友共同來做工作,完成一個作品。與往常一樣孩子們在低結構活動時間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來拼搭、建構。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社會經驗和知識有限,結構游戲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少問題,教師應仔細觀察,了解幼兒各自的水平和需要,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以伙伴身份、游戲角色融人幼兒游戲之中進行點撥,比較自然、有效。一般指導方法有環(huán)境刺激、介入共玩、語言啟發(fā)、榜樣暗示、圖片和范例提示等。
教師通過集體或小組的形式,組織幼兒交流討論建構游戲中的搭建經驗,以梳理、提升經驗,目的是通過評價實現指導的功能,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發(fā)展。
幼兒從搭建到表達,需要思維的參與,這樣的評價過程不僅發(fā)展了幼兒思維的概括性,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經驗的建構與整合。評價的主體應是幼兒,教師應引導幼兒之間開展自評和互評。
看到這樣的迷宮,孩子們都想進去玩一玩,走走迷宮,于是孩子們開始了走迷宮的游戲。剛開始孩子們都很興奮爭先恐后的往里面走不一會兒前面一段的迷宮已經倒塌了,孩子們互相埋怨。這時候我說:“哎呀,你們爭搶著一起玩都把咱們的迷宮給弄壞了,這可怎么辦?”
鬧鬧說:“我們排隊,一個一個的就好了。”“恩,這是個好辦法”說著孩子們都靠墻站好,由我這個大姐姐點名,摸到誰的頭誰就可以進去走迷宮了。一個兩個三個…….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
游戲時間結束了,該收工作了,孩子們迅速的把瓶子都送回到了箱子里面。在小結環(huán)節(jié),我把剛剛的迷宮照片投放到電視上,拋出兩個問題:
一是誰可以說說剛剛在走迷宮的時候一開始有什么問題,最后怎么解決了;豆豆說:“剛開始我們擠來擠去,把迷宮都弄壞了。所以我們就一個一個走,而且兩個人還不能離得太近。”
二是你們覺得這個迷宮怎么樣,能不能讓它變得更好玩。果果小朋友說:“老師我覺得這個迷宮可以有兩個入口,這樣一下子就可有有兩個小朋友玩”;鬧鬧說:“這個們還可以大點,要不然每次就會把他碰到”聽了孩子的建議我點點頭,說下次可以試試,讓我們的迷宮游戲變得更好玩。
華愛華教授說:沒有一種“玩,是毫無意義的。比如在過家家的游戲中,孩子會構思社會生活事件的腳本:比如用積木搭樓梯,孩子會不自覺用到遞增遞減的數學方法;比如棋牌運動類游戲,暗含規(guī)則意識和合作能力……無論是哪類游戲,都存在孩子對事物的探究。
有質量的游戲環(huán)境,是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學習的物質基礎和行為支持,包括豐富、低結構的、有序的材料,適宜的空間,合理的規(guī)則與管理,恰當的游戲指導等。
在非結構游戲活動中,材料的有序投放,游戲時間的充足,平等的師幼關系,安全的心里建設……都是有質量的游戲環(huán)境。
以支持幼兒自發(fā)性游戲為例,華教授指出,教師首先應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時間,提供各類游戲的機會。在材料投放上,教師花大量時間辛苦自制的、目標明確、任務清晰、限定了各種功能的材料,往往會限制幼兒發(fā)展的無限可能,而開放性的材料才具有多功能、多層次性,幼兒也更愿意玩,玩的方法也更多。教師要記住一個原則:材料不要變,讓幼兒作用于材料的行為變;種類不要多,逐漸遞增,讓幼兒自行組合。
對沉浸在游戲中的幼兒,教師應盡可能減少干預。教師一定要有目的地介入和指導,介入的目的要源于觀察和分析。對此,華教授為教師總結出了一個游戲介入的原則:從“我想讓幼兒如何游戲”到“我想知道幼兒是如何游戲的”。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自己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是否進行了有效介入,即是否尊重幼兒的游戲意愿,是否支持并推進幼兒游戲的開展,是否幫助幼兒獲得新的經驗提升發(fā)展水平
為此,在非結構游戲活動中教師應該多觀察,觀察孩子的游戲行為,游戲語言,游戲過程,游戲動機……在必要且適當的時候,已不打擾幼兒的游戲為前提,采用合適的方式方法自然介入幼兒游戲,適時指導。
教師主要通過引導幼兒交流作品及游戲過程,參與有價值的點評,達到滿足幼兒表達游戲感受的需要,增強幼兒的游戲興趣。幼兒從搭建到表達,需要思維的參與,這樣的評價過程不僅發(fā)展了幼兒思維的概括性、邏輯性,更重要的是,幼兒與同伴交流、討論、分享經驗的過程中,實現了經驗的建構與整合。
在此要注意兩點:一是游戲交流時,教師是參與者,而不是主宰者,這樣有利于營造平等、寬松的交流氛圍,有助于幼兒充分表達,從而保證幼兒主體性的發(fā)揮。二是教師要善于捕捉對大多數幼兒發(fā)展有價值的內容進行點評,以促進全體幼兒共同發(fā)展。
在幼兒分享交流游戲中問題解決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教師還可啟發(fā)幼兒討論:對下次游戲你有什么好的建議?還需要增加哪些搭建或輔助材料?等等。這些討論可以幫助幼兒拓寬思路,逐漸豐富的場景、材料、主題、情節(jié),拓展思路,為下次游戲留有余興 ,使幼兒對下次游戲充滿期待。
運用各種材料進行非結構游戲,可以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快樂,而且可以鍛煉他們的身體、智慧、想象、創(chuàng)造力和社會性。和他們一起搭建各種形態(tài)的建筑物、制作精美的物品,就是在給他們一份童年的快樂。讓我們和幼兒一起在建構游戲中生活、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