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
白發(fā)童心系風揚,柔情燦漫樂翱翔;九霄云端知路遠,初衷難忘杏花香。
這詩說的是一位旅居美國波土頓、年逾古稀的風箏技術創(chuàng)新者和風箏藝術表演者——美籍華人余永興。他幾十年的風箏人生譜寫了不同尋常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草長鶯飛二月天
余永興1950年出生于中國香港,自小就愛放風箏,制作風箏。他從補鞋師傅,把牛皮膠均勻地涂抹到風箏的引線上,還創(chuàng)造性地在牛皮膠里滲進了玻璃粉。小永興放飛的風箏,遠遠地超越了別的小朋友。小朋友們在驚訝之余,都心悅誠服地稱他為“風箏大王”。
帶著對風箏無比癡迷的興趣,1965年余永興隨兄長移民來到美國。1969年余永興高中畢業(yè),因家貧無力讀大學,只好棄學打工,做起建筑工來養(yǎng)活自己。直至有一天老板發(fā)現(xiàn)他對機械加工很內(nèi)行,便讓他來搞機械加工。
心靈手巧的他在做好機械加工之余,又對家具的設計和制作產(chǎn)生了興趣,后來轉(zhuǎn)行做家具的設計和制作。他制作的家具新穎、美觀,銷路很廣,這使得余永興過上中等人家的生活。
余永興在工作之佘,開始動手制作和放風箏,將自己腦海中所構想的各式各樣風箏模型,輕松落于畫紙上,再通過手工打造,讓各式新穎的風箏橫空出世。他的風箏,既是藝術的表現(xiàn),更是技術的創(chuàng)新,令觀眾們驚喜不已。
第二部曲:風箏吹落在花枝
余永興結婚后,在妻子的幫助下風箏制作與放飛更上一層樓,在圈子里的名氣越來越大,不久他便多次接受到各國邀請,前往中國、加拿大、哥倫比亞等地參加風箏大賽,屢獲殊榮。
放風箏之舉,在余永興居住的波士頓也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此前,當?shù)卦?jīng)連續(xù)舉辦過風箏節(jié),從2003年開始,一年一度的波士頓“東西相約”風箏文化節(jié)又恢復舉辦,余永興就受邀參加風箏表演,并且為來參加風箏節(jié)的家庭和孩子們講解各種風箏的制作和放飛技巧。每屆風箏節(jié)與會者都達五六百人之眾,他們都十分喜歡觀看余永興的風箏表演和聽取他對風箏的制作及放飛技巧的講授。
余永興的每只風箏都與眾不同,每只風箏都承載著他個人化的理念與經(jīng)歷。譬如在他新做的一批赫氏羽翼龍風箏作品“金鉤號”上,他就用抽象筆法涂繪出對中國泰山拱石盛景的印象。他曾將一件同形制的風箏作品,命名為“徐星”,用以表示向中國古生物學家致敬。余永興的這些風箏作品不僅讓廣大華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還能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此不少華人稱贊說,空中放飛著余永興的風箏,心里體驗的是祖國的文化精髓。
第三部曲:悠然生活鳶作友
進入晚年,余永興不僅樂于制作風箏,而且還把放風箏作為自己的健身養(yǎng)生大法。古人云“鳶者長壽”,意為常放風箏的人壽命長,余永興對此深有體念和收益,如今他雖年近古稀,但依然體格健朗、腿腳靈便、身手敏捷,這正是受益于制風箏、放風箏的興趣愛好。余永興說,制作一只新穎別致的風箏已是心滿意足,再乘好風來時親手放飛,看那風箏直上青云、搖曳生姿,更可與親朋好友共賞同樂,自然清心靜氣、修身養(yǎng)性,進而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余永興發(fā)現(xiàn)有些愛好“斗風箏”的人苦于應付高強度風箏線,往往只知把持、不懂進退。余永興認為,其實遇到難處不妨先放后收,先張后弛,轉(zhuǎn)圓解困,再圖后策;大不了風箏落地,從頭來過。一味爭強好勝搶攀高位,反而不易長久。放風箏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恰恰比擬了人生。不信你把風箏飛上天空的三個條件和人生成就事業(yè)的三個條件相類比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驚人相似之處。放風箏,要想使風箏飛得高,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風箏骨架要好,適合于迎風飛揚,這是先天條件;二是風箏線要長,沒有線怎么能夠飛得高呢?三是要有風。人要成就事業(yè)也是要有風箏所具備的三個條件,不可或缺的。一是自身的條件,要有聰明敏銳的頭腦,旺盛的精力,好比風箏的骨架;二是要有充分的準備,適應社會需要,好比風箏的線。一個人知識儲備越多,能力越強,就仿佛風箏的線越長;三是要有好的外界環(huán)境,使人才得以孕育成長。好比風箏要想飛,就得有風。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三方面條件,無論是對風箏,還是對人生,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對于一個人來說,還是應該努力加長“風箏”線,以待東風來吹,而實現(xiàn)人生愿望。
(責編:孫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