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城區(qū)橫瀝中學 張 靜
教學時數(shù):
第一課時 (40分鐘)
教材:
湖南文藝出版社
課題:
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八音和鳴》(四)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是一首典雅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為《夕陽簫鼓》,后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這首樂曲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面都有一個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采用同一樂句出現(xiàn),運用民間音樂中“換頭合尾”的變奏法,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了音樂表現(xiàn)的內容,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教學目標:
1.通過賞析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學生能體驗作品中所描繪的意境美。
2.能熟唱樂曲的音樂主題。
3.能認知中國傳統(tǒng)音樂“魚咬尾”、“換頭合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
教學重點:
(1)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魚咬尾”、“換頭合尾”這兩種創(chuàng)作手法。
(2)欣賞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熟悉樂曲主題及了解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
從音樂要素方面理解作品的音樂內涵與音樂意境。
教學方法:
采用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賞析音樂、舞動身體;并通過討論、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樂曲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用具:
打擊樂器(梆子)、鋼琴、多媒體課件、課本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讓學生更快融入課堂氛圍?!?/p>
【教學設計:引出新課內容,為新課教學做鋪墊?!?/p>
(1)思考:①樂曲由哪些民族樂器演奏?②描繪了怎樣的景色?
【教學設計:誘導學生圍繞問題有目的地進行欣賞?!?/p>
(2)出示音樂主題簡譜,播放音樂感受音樂的旋律走向。注意找出結尾兩小節(jié)旋律。
思考:①音樂旋律與第一段對比有什么變化?②注意找出結尾兩小節(jié)旋律。
(1)思考:○1樂曲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變化?○2音樂主旋律使用了什么樂器?○3旋律中間使用了什么頗具特色的打擊樂器?
(2)播放音樂,當梆子出現(xiàn)時,師生一起擊掌。
【教學設計:學生利用擊掌掌握休止符,并體會樂曲深幽的意景?!?/p>
(3)分析樂譜,得出曲式結構特點一——魚咬尾;曲式結構特點二——換頭合尾。
(1)思考:假如你是一位音樂家,根據(jù)小標題,你會描寫哪些音樂形象?怎樣來表現(xiàn)這些音樂形象?
(2)根據(jù)音樂情緒的變化,做劃船動作。
【教學設計:動靜相結合,更好的體現(xiàn)樂曲的意境?!?/p>
思考:主要由什么樂器演奏?描繪了怎樣一種意境?
學唱歌曲《春江花月夜》。
思考:你覺得張若虛的長詩對你欣賞樂曲又有怎樣的啟發(fā)?
這節(jié)中國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我們通過欣賞、視唱等環(huán)節(jié),了解到樂曲通過變奏,不僅描繪了“傍晚”“小舟”“簫鼓”等江上秀麗的晚景,表現(xiàn)微波蕩漾、溫馨恬靜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們對祖國山河無限贊美的深厚情感。它還使我們領略了中國民族管弦樂曲的神韻,充分展示了我們民族器樂的魅力,使我們了解到中國民族樂器在世界之林中永遠是一株光彩奪目的奇葩。
熟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