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江口縣德旺土家族苗族鄉(xiāng)第三完小 張吉糧
小學教育是學生教育的初始階段,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處于萌芽狀態(tài),也是人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教育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偏遠山村的學生而言,小學的基礎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科學而合理的小學教育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提升學生的各項素質。因此,要切實的做好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了相當長的時間,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有了全面的認識,但對于偏遠農村地區(qū),素質教育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實施,在教育和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學校的教師師資力量不足,教師隊伍不完善。近年來,我國對教育事業(yè)進行了有力的改革,投入了大量資金,加快學校師資力量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專業(yè)知識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然而,在偏遠山區(qū),教師老齡化嚴重,大多數(shù)都是以前的代課教師轉正或者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還不能跟上時代的發(fā)展。而年輕教師不愿意留在偏遠山區(qū),想方設法進城或借調;其次,學校的教學理念滯后,沿用以往的教育教學方式,側重點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以成績論英雄,對學生的素質發(fā)展重視程度不足,這就導致學校的教學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最后,一些教師的教學目的不明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對教材把握不準,研讀不夠透徹,不清楚編者的意圖。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轉變,沒有和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認知情況掌握的不夠,不能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不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使得學生不能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發(fā)揮不出其主動積極性,不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
教師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向導、指明燈,韓愈在《師說》中講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痹诤芏嗟钠h山村學校而言,師資隊伍不強,大部分為高齡教師,教學觀念不適合于新課改教學。就以我校為例,在職教職工11人,其中50歲以上的就有5人,還有兩人臨近退休,均為80年代的民辦教師,因近兩年退休三人,才使得這所學校新進幾名年輕教師,使得教師隊伍有所改善。就我在日常教學中的觀察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就只是對教材內容簡單講解,做不到遷移推廣,學生很難做到舉一反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而且,他們很難接受新的教學理念,還沉浸在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里,還在使用“滿堂灌”。我多次對學生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學生對書本知識都還不能夠掌握,更做不到知識的遷移。所以,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教師的思想建設當在首位。“師者,人之模范也?!苯處熥陨硭刭|的高低,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更決定了所培養(yǎng)者質量的高低。
偏遠鄉(xiāng)村教師本來整體文憑就偏低,教學科研水平就更加偏低,去推行新課改當然就困難重重,加之受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影響,教學觀念相對落后,教學方法相對陳舊,對新課程改革中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形式普遍感到不能適應。作為學校的領頭人,要經常開展教研活動,帶動教師積極性,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在我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務處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每周一名教師一堂公開課,找出每位教師身上的優(yōu)點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開展集體備課,集大家的智慧,用老傳新、新帶老的形式,開展好課堂教學;引進片區(qū)中心校的優(yōu)秀教師進校上課,學習優(yōu)質的教學方法;與各個學校進行交流,用“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派年輕教師外出學習,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及各種競賽,提升年輕教師教育教學素質,回校開展二級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在農村中小學,學生多數(shù)為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生活,或者寄居別人家庭。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導致孩子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一些孩子還會養(yǎng)成任性的心理行為。而且,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yǎng)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存在負面影響,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于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所以,學校要做好家長的工作,改變他們的教育觀念,在思想上去掉他們那種“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不正確的思想,重視子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