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遜,本名靳鳳崗,1985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作品。三十多年來,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讀書、買書、藏書。2014年出版隨筆集《文心書事》。同年,其書房獲得河北出版?zhèn)髅郊瘓F主辦“尋找最美書房”評選第一名。
記憶中我買書最多、讀書最多,是上世紀80年代在重慶的時候。
我在重慶讀的是軍?!笄诠こ虒W院建筑系,享受每個月六塊錢的戰(zhàn)士津貼。這一點點津貼,是我節(jié)假日逛書店的資本。當年我常去的書店有兩個,一個是大坪新華書店,我在那里買了不少作家選集,如《魯迅選集》《茅盾選集》《老舍選集》和《巴金選集》等,其中《巴金選集》最完整,一套十卷,塑封,用紙也好;一個是在解放碑的外文書店,在那里買的都是上海出版的名著?!镀踉X夫小說全集》我斷斷續(xù)續(xù)買了二十本,后來才知道,它由二十七本組成。這些書都是小開本,繁體豎排,鎖線裝訂,書裝也樸素,一本書一百多頁,捧讀攜帶都很方便。
在之后的歲月里,我始終對書保持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無論走到哪里,最想去的都是書店。我經(jīng)常逛的書店,如果幾天不去,再去時只要在里邊走一圈,就會發(fā)現(xiàn)哪些書是新進的,哪些書沒有了。
網(wǎng)絡(luò)和手機的出現(xiàn),并沒有改變我的閱讀習慣,我仍然鐘愛紙質(zhì)書。但是,對我來說,它們卻為我增加了一個交流平臺,甚至還形成了不同的朋友圈,如“出版圈”“書友圈”“文友圈”“犁苑圈”(孫犁的讀者圈)等。微信出現(xiàn)后,很多知名作家、出版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平臺,如我結(jié)識的海豚出版社社長俞曉群先生,自從他開通了“俞曉群”公眾號后,他發(fā)布的文章,只要有空我就讀,并在留言欄里寫下我的讀后感。他出書之后,我也一一買來,再讀。因為,在閱讀上,紙質(zhì)書不但有油墨香,還可承載眉批和筆記。
至于書店經(jīng)營,我以為還是純粹一些好。2014年“世界讀書日”到來前夕,我到過南昌的青苑書店,感覺很震撼。它由兩層樓房組成,從進門開始,書架上的書,一點一點瀏覽下來,如讀一本由淺到深的書,其安排、布局,令人折服,讓人敬仰。因為人文藝術(shù)色彩非常濃厚,這里一本教輔之類的書都沒有,我在店里閑轉(zhuǎn),幾乎被店里的書和它的精心布置給迷住了。據(jù)我所知,像青苑書店這樣純粹的實體書店,散布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它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愛書人,如北京的萬圣書園、蜜蜂書店,深圳的尚書吧、布衣書局、三聯(lián)韜奮圖書中心等,都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
人生苦短,書海無涯。每個人的閱讀都是由興趣展開的,而逛書店,發(fā)現(xiàn)自己心儀的書,卻是為安撫靈魂做出的努力。山林高臥,一卷在手,惠風和暢的滋味,是他人難以體會的。
編輯:安春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