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
煮、燒、烤、炒、煎、燴、燉、蒸、燙,這些烹飪方法也適用于讀書。我們常說一個人肚子里有沒有墨水,就是說他有沒有將幾本書烹飪后吃掉。
最常見的烹書方法是煮。劉知俠的墻壁上掛著橫幅“每日煮書”,茹志鵑在《煮書》一文中說:“讀還不夠,進而要煮。煮,是何等爛熟、透徹,不是一遍可成的。”她家中也掛著一幀“煮書”條幅。最不常用的烹書方法是燒——我說的不是秦始皇的焚書,而是明代張溥的奇特讀書法——他給書齋取名“七焚齋”,抄一遍、讀一遍,然后燒掉再抄再讀,如此反復七次,直到爛熟于心融會貫通。
將待烤的食物抹上油鹽調(diào)料,放于火上反復烤,時間一到自然熟透。魯迅讀書即如烤,碰到疑問先跳過去,往后讀,有疑問的地方也就自然明白了。炒要大火,掌握火候七分熟;老舍讀書即如此,只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華羅庚讀書先由薄到厚,然后歸納總結(jié),將書讀薄,梳理出有價值的東西,他是在煎書。楊振寧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領域,采用滲透性學習方法,開闊視野,活躍思路,可稱之為燴書。白壽彝讀書如書法家讀帖讀碑、如畫家讀畫,需要花很多功夫,這種方法叫燉書。
我針對自己記性不好的特點,“量身訂制”了兩種讀書方法:“蒸書”和“燙書”。對一些通俗易懂又有可讀性的作品就反復閱讀,每次都覺得新鮮。我讀了N遍《西游記》,每次都有收獲。我還同時閱讀五六本書,這本書的內(nèi)容忘了,那本書可能記得些片斷,表面上漫無目的,實質(zhì)上各個擊破。前者像蒸扣肉,反復蒸,越蒸越入味;后者像吃火鍋或麻辣燙,憑著興致慢慢享受。
據(jù)說烹飪方法有上百種甚至幾百種,烹書的方法可能也有這么多。哪種方法對自己有效,還得細細體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