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要受兩種罪。一種叫缺乏,缺錢、缺社交、缺感情、缺信息。這些得到滿足后,會受另一種罪,就是無聊。
——傳播專家羅振宇進一步說,有人不缺乏也不無聊,就會遭第三種罪:焦慮。典型的創(chuàng)業(yè)者都會有第三種感受。
要想成功,你得有點“二”的精神。
——用周鴻
所有你糊弄的、不重視的、用負(fù)能量處理的,不論多微小,都將作用于你的未來。
——電視劇《北京女子圖鑒》里的臺詞。
父母若貧窮,子女錢到為孝;若孤單,相伴為孝;若暴躁,理解為孝;若患病,照顧為孝;若嘮叨,聆聽為孝。
——現(xiàn)實中的孝道,其實很簡單。
打開微信,養(yǎng)生、絕密、奇幻、娛樂等撲面而來,瞬間會讓你找到以前在路邊買地攤報刊的感覺。
——地攤文學(xué)也信息化了。
嫌疑人作案時,精神狀態(tài)會通過眼神表現(xiàn)出來,我們常打趣說,確認(rèn)過眼神,抓到對的人。
——北京市公安局“獵狼小組”的成員都有這個能耐。
成長路上,一個小孩子要面對兩個大人,這兩個大人通常是合伙人。
——電影導(dǎo)演周全說,這是很多人童年時精神層面的孤獨,他們被爸媽照顧得很好,但沒什么話語權(quán)。
一個人成功了,可以感謝貧窮;但那么多被貧窮擊倒的人,恐怕連詛咒貧窮的聲音都發(fā)不出來。
——時評人李躍指出,不能把個人境遇當(dāng)成普遍規(guī)律,不能把苦難當(dāng)正義來宣揚、把悲慘當(dāng)堅強來布道。
他們衣著光鮮、生活優(yōu)雅、消費欲高,但收入中等、沒有存款,變故一旦出現(xiàn),會瞬間回到貧困狀態(tài)。
——他們背后共同的脆弱,造就了大批隱形貧困人口。
天下事都是忙出來的,唯獨文化是閑出來的。
——詩人余光中說。
人生有4件事能讓自己感到幸福:被愛、被贊美、被需要和貢獻于他人。
——《做事的常識》一書寫道,除了被愛,其他3種幸福要通過勞動才能得到。
即使最好的東西,若強迫人接受,也是暴力。
——導(dǎo)演許鞍華說,人也擁有抗拒好東西的權(quán)利。
慎重考慮再回來改,別再后悔。
——淮南劉女士兩口子給新生女兒取名“馬莎拉蒂”,幾個月后想改成“馬莎拉”。派出所民警提醒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