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娟
(溫州大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tài)&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1]。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物質文化演變而來的精神文化,其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文化精髓,形成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諸多內容、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體系。茶文化在宋朝時達到了鼎盛時期,茶具制作工藝、茶藝表演及飲茶風氣都達到了巔峰,同時為我國茶葉以及茶文化走向國際奠定了厚實基礎。元明清時期,中國茶傳遍世界,茶文化也隨之傳遍世界。
“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中國茶文化可以借助這一東風深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走向世界。
實行降低關稅、一站式物流運輸、優(yōu)質商品出口等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和方案,是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達成的基本共識,以此來促進貿易發(fā)展[2]。茶葉歷來是我國同這些地區(qū)貿易的重要商品,茶葉產業(yè)為了抓住這個良好契機,促進產業(yè)發(fā)展,在市場化競爭模式下,優(yōu)勝劣汰,力爭形成一批具有人才優(yōu)勢、管理優(yōu)勢、技術優(yōu)勢和營銷優(yōu)勢的茶葉企業(yè),引導這些企業(yè)放眼國際,結合傳統(tǒng),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從單一的茶葉生產向以茶葉生產為核心的茶文化產業(yè)鏈轉變,不僅要融入中華民族四千余年的飲茶文化史,還要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將中外文化融為一體,打造以茶葉包裝、茶道表演、茶具制作與銷售等為載體,融入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等中國文化元素的茶葉品牌產業(yè)鏈,實現中國茶文化國際化。
重走“茶馬古道”是近年來一條熱門的旅游線路,“一帶一路”為茶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發(fā)展良機。具有深厚底蘊的茶文化是開拓茶葉市場的重要渠道影響因素,從茶葉的種植、生產、加工,再到茶葉品飲、茶道表演、茶文化開發(fā),乃至茶葉的運輸都大有文章可做。重走“茶馬古道”就是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而參觀傳統(tǒng)的茶葉生產過程也是不少茶企吸引中外游客的手段之一。有些茶企則很注重將茶和銷售目的地的文化相聯(lián)系,開發(fā)出受當地人歡迎的茶葉、茶具等一系列產品。
隨著科技進步,通訊和交通技術革新,“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各個文化體系之間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在所難免。“跨文化交際”在當今世界越來越重要。如今的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出現新的格局。中國倡議下的“一帶一路”的實施,勢必會加強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技術與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著四千余年歷史的中國茶文化,糅合儒、道、釋三家思想與文化之精髓,宣揚萬物和諧、淡泊名利、回歸自然、天人合一、關注自我修煉的思想,在如今快節(jié)奏、高壓力、超負荷的社會背景下深受人們的推崇。隨著對中國了解的不斷深入,中國的茶文化也越來越受到更多外國朋友的喜愛。因此茶企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將茶文化打造成金字招牌,向世界各國推廣,加速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化進程。
中國有句成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意思是說只能理解意思,不能用語言表達。因為翻譯不只是不同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因此不同語種之間的翻譯要做到不僅能“言傳”,還要“會意”。翻譯的過程是將一種文化加工轉化成另一種文化的過程,翻譯者對翻譯前后的兩種語言要精通,還要對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使翻譯神形兼?zhèn)洹T谙蛲鈬笥逊g意蘊豐富的茶文化時,不僅要充分表達茶文化的意蘊,還要了解使用英語怎樣準確地表達出這種意蘊。例如:宋代詩人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中的“檻菊愁煙蘭泣露”,可以翻譯為“Orchids shed tears with doleful asters in mist grey”,更具有韻味。
由于我國歷史文化與他國歷史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帶一路”政策下我國茶文化走出去的速度,因此可以恰當使用互文性的翻譯策略。根據互文性翻譯理論,翻譯本身就是一種互文性活動,完成翻譯要經過兩個階段,先是對原文的理解,然后才能再造譯文,這兩個過程都是互文性活動[3]。在翻譯與中國茶文化相關內容時,不能簡單地把中文直白地翻譯成英文(或其他區(qū)域語言),這樣勢必會破壞中國茶文化包含的意境和韻味,譯者需要能深入了解中國茶文化包含的意蘊,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地用英語(或其他區(qū)域語言)進行表達,傳遞這種文化意境和韻味,才能夠讓世界上更多的讀者對中國茶文化產生更大興趣[4]。
在翻譯茶文化的實踐過程中,有時候想要用語言準確定義深厚的意蘊近乎不可能,文化圖式翻譯就成了譯者們最愿意選擇的方式。譯者可以融合翻譯的作品與其文化背景,并用相關的內容作為補充,構建與原著相同或相近的圖式背景,便于讀者重構源于譯文的作品圖式,了解原著的社會背景、文化氛圍,以此來構建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閱讀理解之橋。文化圖式翻譯需要遵循文化順應、文化傳播的原則,否則會給讀者傳遞錯誤信息而達不到傳播的目的。譯者可利用圖式翻譯策略降低茶文化作品的翻譯難度,使其翻譯更加形象精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發(fā)揚我國的茶文化。
隨著中國茶葉貿易在世界的發(fā)展,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中國茶文化的高質量英文翻譯已經成為促進茶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下,茶文化也將更快走上國際化舞臺,給世界各國人民帶去中國人民的美好感悟和體驗。只有通過正確的方法,實現對茶文化的準確翻譯,才能讓各國人民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蘊,了解中國的茶文化,這是弘揚我國悠久的中華文化,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