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文化視點
高擎文化自信旗幟,做研究與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尖兵——對《文化學刊》的新年祝愿/周溯源/6
學術期刊的發(fā)展及評價要順應時代潮流——《文化學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感言/楊琳/9
名家薈萃,獎掖后進;熱點透視,中西合璧——恭賀《文化學刊》十周年/李春林/12
十年氣息一日芳——文化學刊十年詩話兼《石韻卮言》自序/曲彥斌/16
學林人物
美國人類學方法對語言學的貢獻/周慶生/23
立足民族,心系國家,放眼世界——周慶生先生社會語言研究評述/張軍/29
辨風正俗
農村節(jié)慶民俗文化的“能人”及其作用——以陜西鳳翔泥塑藝人為例/寧威/33
論呼倫湖冰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何佳/35
泰山皮影數字化應用研究/豐文君、陳汝敏/38
遼寧省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傳承方式探尋/焦鵬、史廣政/40
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大廠景泰藍為例/張芳/43
略論河流與區(qū)域地名文化的淵源——以滹沱河為例/張學禮、楊連菊/46
文學評論
沉郁的悲哀 宿命的嗟怨——郁達夫殉情主義詩論/唐光勝/49
妥協(xié) 彷徨與叛逆——魯迅情感發(fā)展的幾個階段/孫素艷/55
論《隱身衣》中“隱身”背后的原因/賈娜/58
淺析童年體驗對肖洛霍夫創(chuàng)作的影響/彭愛婷/60
從丹納的社會學批評角度論《呼蘭河傳》/陳赟赟/63
基于面子理論分析《茶館》中主要人物的藝術形象/高亞坤/65
試論啟蒙時期德國民族文學特殊性/常波/67
德格《格薩爾》藝人迪瓊·巴吉說唱藝術淺析/甲央齊珍/70
《所羅門之歌》中異化現象的研究/王瀅/75
喬治·奧威爾作品中動物化人物群像及其文化內涵探析/唐翠云/78
“個人存在”和“社會存在”——聚斯金德作品主題研究/李靜/80
從認知詩學分析“行走”和“設問”在《公主向前走》中的體現/王霞/83
論《平原》權力敘事的表現維度/史佳利/85
傳媒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整體構架模式淺析/艾禹衡/87
學術研究綜述
嶺南甘泉學派述考/吳愛邦/90
文化與教育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在網絡美育中的作用/丁慧民、錢斌、魏冉/97
淺析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觀/梁起峰/101
以文化建設引領高職院校社團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于德媛/104
面向互聯(lián)網時代的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發(fā)展探析/孫敏、彭學敏/106
新建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思考/劉婷婷/109
民族地區(qū)舞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應用轉型探索/馬琳/112
芻議臺灣全人教育:理論基礎、核心理念、當代價值/張少平/116
孔子思想對越南阮朝早期教育的影響(從1802年至1858年)/NGUYEN KHOA HUY/120
大華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學院境外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隋昌鵬/122
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思想在國有企業(yè)黨建工作中的應用/范廣哲/125
吟詠在日本的發(fā)展及其對我國吟詠教育的啟示/徐改俊/128
新著首發(fā)書摘
中國經紀人行業(yè)流變軌跡蹤痕(續(xù)) /曲哲、艾珺/130
文化哲學
一個非經典邏輯群體:哲學邏輯/高航/144
湯姆·布坎南的倫理意識解讀/連建峰/148
文化產業(yè)研究
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模式的不足及構建策略/房棟/152
語言與文化
網絡應答語中疊字運用及“繁化”現象分析/艾軍/154
社會語言學角度下的網絡語言分析/杜婷/157
人類語言初始狀態(tài)的表達形式和內容——由黑猩猩的語言引發(fā)的思考/魏真凡/160
東北方言動物隱喻詞中的地域文化要素/秦初陽/163
《度人經》名物新詞考釋/龔靈、張慧芳/166
京派語法學家的詞類劃分綜述/王吉春/171
基于英語視角下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局限性分析/秦盼泓/173
新疆喀什導游語言的語用分析/邵婉穎/175
喬伊斯《阿拉比》中的“阿拉比”一詞意義的探究/許世英/178
喃字對聯(lián)初探/PHAM THI THAO/180
從誤譯現象考證邦斯爾神父英譯《紅樓夢》之底本/宋鵬/182
法律文化
從法律意識缺失角度論萬科管理層的“野蠻”——以“萬寶之爭”為契引/何也/186
論藥品專利強制許可的申請主體/陳卉/191
文史論苑
王振·英宗·智化寺的相關史事探析——由《英宗諭祭王振碑》引發(fā)的思考/金彩霞/194
漢初女子封侯考釋/趙亞平/202
從曾鞏《為人后議》中看濮議之爭/袁堃/205
論朋黨現象的文化內涵/徐帆/207
朱維錚:當代中國史學史研究奠基人/李超/210
宋江不同人生階段的“忠”和“義”/朱艷平/213
元雜劇中的張飛形象研究/李永/215
《三國演義》對曹丕歷史形象的改造/耿亞鵬/217
我國慈善事業(yè)監(jiān)管桎梏及路徑優(yōu)化探析/吳夢露/220
新形勢下農村殘疾人扶貧模式與增收途經探究/張強、臧晴/223
文化縱橫
□本期封底篆刻:“文化精神之光”——悼念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周慶生
□英文目錄 /周丹譯
□2016年總目錄
第二期
文化視點
從臣民到公民——論中國價值觀革命/周樹智/6
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及實現路徑/張謹/26
淺談蔡鍔的救國思想——來源于先秦儒家思想/張業(yè)奇/30
馬克思幸福理論的當代價值探討/關鈞方/33
學林人物
跨世紀的追問:中國為何沒有語言學流派——兼論張斌語法思想的學派價值/孫汝建/35
張斌語法研究特點回溯/吳曉芳/48
文化學刊十年
語言與文化研究的維度、向度、氣度與高度——寫在《文化學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之際/于全有/55
我與“文化學刊”的情緣/洪曉楠/58
培育文脈 化成天下——紀念《文化學刊》創(chuàng)刊10周年/李治亭/61
學思履痕
李仲元書法的文化境界/吳限/68
辨風正俗
社會變遷與族群認同——以大戊梁歌會為例/鐘艷華、劉文沃/72
民俗語言文化
《金瓶梅詞話》卷首語考釋/楊琳/76
文學評論
龐統(tǒng)之死:《三國演義》單回伏筆之最/陳諳哲/80
弗羅斯特《牧場》的陌生化解讀/楊華/83
人間夢里兩癡郎:晏幾道與賈寶玉/張爽/86
試析古勒扎爾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語言特色/李寶龍/92
論《李爾王》中的他者和主體在鏡子中的重新認知/鄭小媚/96
霍?!都t字》中的象征意義研究/呂昕/98
概念整合理論視域下毛澤東詩詞語篇中意象的解讀/李健寧、夏日光/101
都市廢墟與野地樂園——《廢都》與《九月寓言》的城鄉(xiāng)思考/童妍/109
毛澤東詩詞觀照的浪漫主義與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契合/王麗娟/112
傳媒文化
從“寶寶”到“吃瓜群眾”看青年群體的自我認知/蔣媛春/115
網絡傳播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及路徑建設對策/鄒媛媛、陳翔/118
20世紀意大利文學中的電影表現/陳金鑫、陳乾、魏冬月/121
批評話語視角下的網絡腐女文化/陳敏/123
文化與教育
嘉納治五郎教育思想研究初探/郝重慶/126
高校數字化編輯隊伍研究/陳鋼、吳震華、卓禎雨/130
后現代主義思維模式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教學的啟示/譚云飛/134
試論中國畫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張莉君/137
“自上而下”法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陳德音/139
體育課程決策權力主體研究/楊彩虹、黨瑋璽/142
美國漢學家傅路德治學特點芻議/朱東方/145
公益服務社團在高校實踐育人工作中的功能及路徑/潘洪濤/148
基于微信文化下的高校英語翻轉課堂教學實踐分析/劉妍華、劉慧/152
“一帶一路”背景下邊疆地區(qū)商務英語人才需求和培養(yǎng)對策研究/李艷飛/155
大學英語學習因素關系探析/寧峰/159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路徑研究/張笑寒、馬文穎/164
文化產業(yè)研究
“打文化牌”提升產業(yè)市場競爭力——以阜新溫泉產業(yè)為例/戴昕哲/166
試析3D掃描打印技術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寇芳瑩/169
論文化整合和引導力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張孟/173
文化遺產研究
消失在社會變遷中的場神——以楊店村為例/楊曉/176
中國文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對策研究/金瑩/179
語言與文化
再析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翻譯語境的構建方法/李楠/183
從漢英諺語淺談中西價值觀差異/高盼/190
跨文化理解力量表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驗證研究/劉涵、馬茁萌、陳雷/193
經典閱讀《枕草子》中譯本比較:以周氏譯本與林氏譯本為例/過言之/196
《釋名》聲訓的開合口問題/丁姝/201
中西翻譯美學的異同以及影響/孫露/205
岳陽縣毛田話的指示詞/蔣文華、周敏莉/208
性別語言中的“塔布”現象/陳叢耘/214
法律文化
大學生網絡法治教育研究/焦云娜/219
文史論苑
自然選擇與社會需求——論先秦儒家人倫觀的產生/陳璞道/222
景德鎮(zhèn)古窯博覽區(qū)中的色彩運用/羅媛、劉悅琦/224
關于唐寫本《摩尼教經》的解讀/王姿怡/226
男性的注視與女性的美/唐光勝/228
文化縱橫
□學人心跡
題跋與解印:《石韻卮言》序/初國卿/231
切近本原時空場景的學者自傳:《我的兩萬五千天》/譚汝為/234
湖苑漫興 /李仲元/239
□本期封底篆刻:《禮記·儒行》云:“礪砥廉隅”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張斌
□英文目錄/周丹 譯
第三期
文化視點
從“中國神話”到“神話中國”——文學人類學對神話研究范式的變革/葉舒憲、公維軍/6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話語體系/王桂娟、徐鐵權/12
以文化之力助推佛山城市升值/彭瑩/15
鄉(xiāng)賢文化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視閾下的重構——以紹興市柯橋區(qū)漓渚鎮(zhèn)為例/錢興成、周國忠/21
文化學刊十年
中國人就是中國人:珍惜我們共同的文化“胎記”/王泉根/26
為文化研究鼓與鳴/鄭強勝/29
為中華文明復興而奮斗/周樹智/33
學林人物
哲學與科學/閔家胤/37
辨風正俗
明清時期來華西方人對嶺南食狗習俗的認識與西方的中國觀念/張龍平/47
瑤族盤王祭祀與巫儺文化淵源探析/蔣滿娟/54
民俗語言文化
《金瓶梅詞話》序跋釋疑/楊琳/58
文化觀察
“長?!贬屢?于全有/63
文學評論
《暮光之城》系列中后現代恐怖核心要素分析/馬麗婭/64
身份話語與權力表征——論《金色筆記》的多元文學空間及其文化隱喻/雷小青/67
論小說《白鹿原》的悲劇意蘊/石琪琪/74
解構與反抗——論小說《陸犯焉識》中的規(guī)訓力量/王騰遠/76
三部小說原著中“玉堂春”的形象對照/吳鵬/80
文化視野下《詩經》的婚姻愛情詩/秦燕南/84
平等的星火——淺析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男女平等”/潘婧/87
解讀舒婷的現代情緒詩/王輝/90
阿格妮絲·赫勒的身心二元性理論/陳錦琪/94
從女性哥特視角解讀《喜福會》人物映映自我主體身份的哥特式建構/黃鐵蓉/98
英國哥特式小說的藝術魅力及價值/張遠帆/102
傳媒文化
基于“網絡暴力”新聞報道的話語分析/崔萍萍/105
當代影視作品中的河南話探析/姚璇/108
中國影視劇中的象征性民俗元素/覃麗霞/111
從《伊斯蘭婦女雜志》看民國上?;刈逯R女性之覺悟/戴曉琳/114
文化與教育
中國城市博物館的實踐創(chuàng)新/尚爾靚/118
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課程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法的應用探索/付玉紅/124
韓日留學生詞匯學習策略與詞匯學習效果的關系研究/朱祺/127
后發(fā)展高職院校特色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為例/黃新/129
試論南嶺走廊傳統(tǒng)體育的研究路徑/劉文沃、萬訊而/132
CBI理念下德語專業(yè)高年級閱讀課教學改革探究/張麗娜/137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對策/李洋、眭國榮/141
終身體育理念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路徑/劉錦/145
文化產業(yè)研究
社會制度與文化的關系/張謹/148
文化河源視域下客家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思考/邱遠/152
新常態(tài)下紅色旅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探微/王一冰/157
從“華人文學”到“華裔加拿大文學”——加拿大文學場域中華裔文學的發(fā)展演進/劉淑玲/161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潮汕僑鄉(xiāng)非遺文化的海外傳播研究——以潮州工夫茶文化海外傳播為例/蔡夢虹/163
文化哲學
“無為”思想的真實含義/陳俊良/169
亞里士多德的“善”與孔子的“仁”簡議/王運飛/171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文化解讀/張濱/174
文化遺產研究
廣西富川劉仙娘信仰文化研究綜述/蘇娟/178
祥營獅鼓 百年傳奇/王嫵明/181
馬來西亞瓊籍華人的媽祖信仰/張逢博/185
語言與文化
模因驅動下的流行語傳播探索/樂國斌、樊子名/190
接受美學視域下《夏洛的網》飲食文化的翻譯對比研究/譚姝姝、何芳、陳莉/194
試析動態(tài)語境對語言交際的影響/張晶燦/197
歐德理《廣東方言詞典》的體例和19世紀中期的粵方言音系/胡永利/199
女性主義文體學視角下譯者性別身份對譯文的影響——以《飄》兩種譯本為例/余珺、文寧、席思宇、歐冰睿/207
從文化適應性的角度看桂林旅游資料外宣英譯/李勇梅、覃燕飛/212
西安鄉(xiāng)土文學作品英語譯介研究現狀及思考/崇寧/216
文史論苑
繼統(tǒng)與承嗣:中國商代和埃及第十八王朝王位繼承制比較探究/謝勵斌/220
晚清淺絳彩瓷器的特征及收藏價值/蔣曉波/225
談日本的大名庭園/朱珠/227
論武者小路實篤前期的人道主義思想/陳秀敏/230
論文獻資料對于編纂《中國郵政通史》的重要性/張坷/234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城市史研究的新作——評王明德《南京與北京:近代中國政治中心的互動空間》/陳愛平/236
□本期封底篆刻:清鄧石如篆刻“胸有方心身無媚骨”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閔家胤
□英文目錄/周丹 譯
第四期
文化視點
回族“姑姑”稱謂語的地區(qū)變異/許諾/6
飲食人類學視角下的回族飲食/向建華/8
滿族民俗文化傳承的現實困境探析/宋姍姍/11
淺析達斡爾族的物質生產民俗—以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登科村為例/楊梅/14
學林人物初國卿
“遼東文人之冠”的治學途徑與方法——以此紀念金毓黻先生誕辰130周年/初國卿/17
蘊涵在學術與創(chuàng)作間的文化情懷——初國卿學術述評/劉藏之/26
民俗語言文化
《金瓶梅詞話》疑難校釋(1)/楊琳/32
文化觀察
我國社會轉型中的政治文化建設/李德祥/42
探索與爭鳴
為“野心”正名/王世榮/46
文學評論
熱烈希冀與強烈厭惡——蒲寧的社會革命觀/李春林/52
原型與文學創(chuàng)作/吳雨墨/58
以《動物農場》看“守腦如玉”的重要性/趙寧宇/62
“包法利主義”與現代婚戀觀建設/陳爍/ 65
《愛瑪》:固執(zhí)的婚姻觀與愛情的代價/李新美68
王安憶小說的敘事視角解讀/張蕾/71
青果巷之青果園
劉海粟對亂針繡創(chuàng)始人楊守玉的藝術影響/胡舒晗、趙賢德/74
盛開了一生的牡丹——記常州青果巷走出去的女畫家曾杏緋/施若君、趙賢德/77
江蘇常州青果巷走出的杰出女畫家——吳青霞/王笑宇、趙賢德/81
傳媒文化
芭蕾舞藝術表演視域下舞臺監(jiān)督工作的重要作用/馬家順/85
試論社會科學的數學化/劉楠/87
河東文化旅游資源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建設與應用/師瑩/90
微時代反腐的重要性以及策略/杜娟/93
文化產業(yè)研究
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湖南省文化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現狀及其特征/張春葉/96
迪士尼動畫電影文化創(chuàng)意分析/張育齊/98
文化與教育
傳統(tǒng)文化需要教育傳承/唐田田/100
協(xié)同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下高校項目管理生命周期架構分析/周肖樹/102
高校移動互聯(lián)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升策略——認同困境下的思考/胡小愛/106
我國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正確堅持四個結合/高明、計龍龍/111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分析/胡曉梅/114
新時期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探析/鄧燊/117
基于形成性評價的高等數學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范英盛、韓一士/119
論民族地區(qū)教師職業(yè)技能“5+X”培養(yǎng)模式訓練體系構建/劉艷芳、瞿敏/123
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問題及對策建議研究/周芳華、張智勤/126
高校檔案館的育人功能/張文雅/129
我國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問題研究/柴合歡/132
基于社團組織模式的高校貧困學生發(fā)展支持與管理實踐研究/陳彩祥/135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民族院校學生志愿組織研究——以延邊大學為例/孟令龍/139
畢節(jié)市圖書館延伸服務發(fā)展的思考/盧俊蘭/143
大部門制與合成戰(zhàn)背景下的公安院校“合成教學”模式初探——以互聯(lián)網金融犯罪案件偵查課程建設為例/王全、宋立渠、楊樂群/146
文化哲學
人和社會/閔家胤/149
文化建設的人民主體性意蘊/張謹/159
安德瑞·高茲非物質勞動思想述評/史月田/163
16至18世紀歐洲的“中國無神論”/李錫明/165
法律文化
被追訴人人權保障的再完善/崔海燕/168
不動產善意取得中的無權處分——兼談我國《物權法》106條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梁汪洋、凌晶/172
經濟法中權力主體的經濟法律責任/姜瀟/176
旅游文化
大眾旅游時代——寧夏紅色旅游徽標設計構想/任婕、薛晨浩/180
運城河東文化旅游資源英譯現狀及對策/李崗崗/183
語言與文化
基于跨文化語用學視角的外宣翻譯策略/陳杰/187
《白象似的小山》語言分析/賈林培/190
戲曲折子戲文化關鍵詞的英譯策略/張立力/193
現代廣告語的翻譯/陳婧/197
俄漢諺語翻譯中的形象處理/楊敏/200
威廉·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語言風格/陳睿/204
論日語指示詞コ·ソ·ア的主觀性/郭有志/207
關聯(lián)翻譯理論視域下英語諺語的漢譯/樂國斌/210
周瘦鵑小說的標題翻譯策略/李燕/214
文史論苑
淺談蘇軾之“以詩為詞”/賀斌/217
米元章書法批評思想之管窺/余濤/220
略論鄭觀應的社會批判思想/劉慶艷/222
宋代揚州行政區(qū)劃的沿革/陳雪飛/226
遼金雕塑的歷史人文價值/李靜云/230
文化縱橫
□文化縱橫·學人心跡
玉龍故鄉(xiāng) 文明發(fā)端——《中國邊疆史叢書·東北通史》新版前言/李治亭/232
□本期封底篆刻:清吳讓之篆刻“貧而無諂賤而有恥”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初國卿
□英文目錄 / 周丹 譯
第五期
文化視點
別有洞天獨具意義的中國隱語行話博物館/艾珺/6
南、北方反切式鄉(xiāng)土秘密語流變異同/于琴/9
溫州民間秘密語調查/周良順/17
多學科視野下的漢語秘密語研究述評/董麗娟/26
學林人物
向熹先生學術述評/唐智燕/31
文化觀察
中國最早的故事集/段寶林/38
文學評論
中西意象詩視覺藝術效果對比研究/董革非/39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零余者”形象之窺探/劉瑞林/45
女媧神話的“頑石”意象對《紅樓夢》的影響/馬樂/49
蘇童小說創(chuàng)作特色淺析——以《黃雀記》為例/張蕾/53
談王躍文小說的細節(jié)描寫/溫家豪/57
簡析小說《逃跑》中的視覺化聚焦手段/張曉慧/60
由《鼻子》來看日本人的從眾心理/仇梓萱/63
傳媒文化
“精神疾病”的塑造與救贖——評電影《祝?!?李莉、劉芳/65
文化產業(yè)研究
“一帶一路”戰(zhàn)略視野下的中華文化傳播/于洪波/68
太原杏花嶺體育場發(fā)展歷程探究/武榮榮/71
文化與教育
淺談圖書館古籍管理及其應用/喬紀娟/75
探究部分警校學員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策/鄒軍/78
參與式教學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應用/何燕霞/80
基于能力本位培養(yǎng)的高職《大學語文》課程設計——以旅游院校人才培養(yǎng)為例/杜娟/84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發(fā)展型資助模式探究/李涵詩/87
“互聯(lián)網+”時代創(chuàng)新高校后備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思考/陸菊、羅將道/91
試論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屈晶晶/94
基于形成性評價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韓一士、李國軍、范英盛/98
以長征精神引領大學生走好“新長征路”/王銳/103
高等醫(yī)學院校女大學生就業(yè)心理研究/季順欣、王磊、賈闖/107
國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研究/菅建偉/111
淺析字本位理論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指導性作用/魯馨遙/114
用長征精神塑造大學生人生理想管見/王淼//116
高職院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師資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TAI學院為例/葉玲麗/120
文化遺產
當代民俗傳承途徑的變遷及相關問題/曲曉暉/125
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傳統(tǒng)與現代技術探討/張嬋/128
徽州楹聯(lián)的價值分析與傳承思考/周蓉蓉/130
文化哲學
人格的意義/閔家胤/135
試論《論語》中的“物”以及孔子由“物”引發(fā)的思考/張婷婷/144
諸子百家論“巧”——工匠精神的一個側面解讀/馮孟/148
“中國制造2025”的倫理價值分析/唐麗/154
法律文化
論轉型時期培植法律信仰的必要性與基本要求/莊榮靖/156
國家治理結構轉型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以政黨、“社會中的國家”與社會三方互動為視角/楊曉峰/161
法律合法性來源探析——以經濟博弈論為視角/胡瑩/165
論繼承案件中涉及的重要程序問題/程麗玥/168
論考夫曼法的關系本體論/黃偉文/171
試述民事法律關系理論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李勇/174
語言與文化
一巷“三杰”與漢語拼音方案/趙賢德/177
淺析多族群文化背景下新加坡華語發(fā)展與華人身份變遷/李曉源/183
淺析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差異/陳宗譽/187
日語人際功能的表現/楊暢、楊易文/190
語言能力和文化兩者與翻譯研究的關聯(lián)性——從語言學轉向和文化轉向的角度/周麗娟/19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俄譯本用典翻譯研究/胡光玥/197
合作原則指導下商洛花鼓戲《帶燈》中的對白英譯探析/廉潔、孫雪娥/201
文史論苑
漢代銅鏡柿蒂紋圖像探析/閻書廣、張曉瑜/204
從胡瑗和王艮看泰州宋明理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尹強/208
從一方墓志看李光地與安溪吾山寺的淵源/蔡全發(fā)/212
淺論《仁風披丹岡》的繪畫主題與內涵/王成偉/215
論中法戰(zhàn)爭中法國對中國戰(zhàn)略意圖的實現/谷倩兮/220
承漢啟晉——淺析三國都督制度/羅凱航/225
從餐桌禮儀看中葡飲食文化的差異/肖玥瑢/228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彼得·貝格爾宗教社會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神圣的帷幕》簡評/徐興文/233
韋伯新教倫理觀試探——讀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感/楊紫安/237
□封底篆刻:清黃牧甫篆刻“萬物過眼即我有”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向熹
□英文目錄/周丹 譯
第六期
文化視點
菜系形成標志探論——以上海菜系為例/吳永杰/6
民間文化保護與傳承設計路徑探索——以阜新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例/王志勇/15
吳川飄色民俗文化的繪畫表現/金金/19
學林人物
學史求真 學理求通——李運富教授學術述略/何余華/22
探索與爭鳴
俞庭椿《周禮復古編》若干問題再商榷/梁藝馨/32
民俗語言文化
《金瓶梅詞話》疑難校釋(2)/楊琳/41
學思履痕
“迷史”與“市語”:錢南揚別辟蹊徑獨樹其幟的研究/曲彥斌/46
辨風正俗
人類學的東北研究如何展開/吳世旭/49
穆木天詩歌中的東北地域書寫/劉竺巖/56
文學評論
失敗的逃離 失落的靈魂——象征主義視角下艾麗斯·門羅《逃離》中弗洛拉的意象分析/白冬建/59
從《朗讀者》看全民閱讀時代朗讀能力提升的策略/張蕾、馬樂/63
論張恨水《金粉世家》中的悲劇愛情/張也/66
淺談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義/高嘉閱/69
論余華《第七天》中的敘事藝術/李佳桐/72
論林非散文的話語維度/魏慶培/75
談麥克白“選擇”的悲劇/溫家豪/82
阿Q“精神勝利法”的表現形式——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6周年/王旗/85
平民孤獨意識的突顯——解析影片《一句頂一萬句》和《我不是潘金蓮》/劉春/89
《霍華德莊園》對“聯(lián)結”理論的成功展示/羅娜/93
柏遼茲《夏夜》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黃楠楠/96
傳媒文化
消費主義視域下的廣告文化反思/朱紀達/98
《十二公民》:本土化的改編再創(chuàng)作/趙乃平/102
后現代主義背景下雕塑的材料戲劇性/劉欽/106
芻議舞臺監(jiān)督應具備的素質和職責/馬家順/110
文化產業(yè)研究
璀璨漢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現狀分析——以徐州漢文化景區(qū)為例/毛莉、馬小茜、高曉博、戴鑫輝/112
企業(yè)管理文化及其生成路徑分析/楊慧琴/118
淺析傳統(tǒng)文化在山西綠色發(fā)展模式構建中的作用/張金娟/121
文化與教育
紅色文化資源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梁蕊/123
淺談科學管理思想在本科院校管理中的應用/楊芙蓉/125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發(fā)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尤元燈、魏和永/127
試論激勵理論在公安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鄒軍/129
“一帶一路”視域下高校通識教育的SPOC實現路徑/張?zhí)K婷/131
高校課堂管理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李庚/134
試論高職教師知識管理/陸菊/139
新常態(tài)背景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新途徑探析/王俊強/142
大學英語舞臺式教學模式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方法研究/朱枝/145
高?!靶蝿菖c政策”課程立體化建設研究/宋達/149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常態(tài)化路徑探析/鄒本雨/154
實踐教學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統(tǒng)》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施亞嵐、陳金華、劉建華/158
中日韓高等教育區(qū)域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房文紅、王珅/162
依法治國視域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課程改革探討/馬敬/165
文化哲學
郭象哲學詮釋方法的意義/王彤/167
論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功能/孔九莉/170
法律文化
論古代法律文化對現代司法的影響——以“神明裁判”為切入點/付茜/174
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其完善路徑初探/張又文/176
語言與文化
論漢語諧音藝術的語用功能/武建秀/180
《論語》中“義”的術語屬性及英譯研究/顧偉/183
日語省略表達的文化內涵要點分析/錢雅純/186
從接受理論看梁啟超對《哀希臘》的譯介/楊柳/189
雙語主義下語言、文化和身份認同的研究/陳勵/192
論“飛白”修辭手法的運用/王紹芬/195
英漢委婉語翻譯中的文化等值/魏潔靜/199
文史論苑
戈雷金娜對六朝志怪小說娶仙女主題的民俗文藝學解讀/李逸津/203
淺談中國古代婦女的守節(jié)與再嫁/曹躍/209
近代書院的經世致用教育觀及其啟示——以廣雅書院為例/曾麗容/212
宋前嶺南女權社會考/冼周/215
朱熹對長樂地域文化的影響/許瀟婧/221
論《左傳》中的子產形象/趙愛華/224
英國紅茶文化的成因探析/鄧紅/228
中國書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學特征/華玉寶/232
李廣為什么“難封”/張悅/234
細數石崇斗富/王瀅/237
文化縱橫
□封底篆刻:清高鳳翰篆刻“揮毫落紙如云煙”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李運富
□英文目錄/周丹 譯
第七期
文化視點
文化政治時期構建全球中華文化區(qū)域/韋文英、戴俊騁/6
論“文化強國”戰(zhàn)略格局觀 / 韓雪梅/10
文化善制:聚焦于公共利益的文化規(guī)制新哲學/馬健/13
學林人物
中華和合學與當代茶道文化的精神價值/張立文/17
文化觀察
“網紅經濟”現象及其背后的文化邏輯分析/楊艾璐、王璘/23
民俗語言文化
溫馨·溫黁的源流/楊琳/25
辨風正俗
論基督教本土化研究的階序視角/蒲濤、曹秀利/30
民俗文化的教育與傳承/李璐辰/35
中國傳統(tǒng)婚姻觀之“門當戶對”/高學麗/39
文學評論
敢于正視與深懷恐懼——蒲寧的死亡觀/李春林/42
嫌疑人與獻身之爭——《嫌疑人X的獻身》中日文本改編/郭馨凝/50
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角度看《尖尖的樅樹之鄉(xiāng)》/李丹陽、楊曉麗/54
生的堅強 死的掙扎——解讀《生死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劉琴琴/58
從市井瑣碎到文化大觀的通途——試論林語堂《輝煌的北京》中的跨文化視角/鄭靜/61
論京味文學語言的風格及特點/粟向軍/65
誤讀他者與建構自我——從翻譯角度看晚清民初時期“《哀希臘》在中國的幸運”/任宋莎/69
《兒子與情人》中莫瑞爾太太的大母親形象分析/賈林培/72
論《三國演義》中周瑜形象的悲劇性/王炳茗/75
從《陶庵夢憶》看明代茶文化的美學意趣/本萑/78
傳媒文化
電視劇人物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看“新儒家文化”的傳播——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電視劇中的人物角色為例/雷英/81
民族文化影響下的廣告語言創(chuàng)作技巧探究/林阿娟/85
動漫在文化場館兒童服務中的應用研究/黃夢縈/88
新閱讀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馬樂、張蕾/92
文化產業(yè)研究
發(fā)掘地方固有文化資源,推進特色旅游文化品位/馬宏宇/94
喀什古街發(fā)展與變化之一瞥——以安江闊恰巷和安江熱斯塔為例/艾則孜·伊德日斯/99
文化哲學
人性和倫理/閔家胤/103
從《老子》看“無為”思想的提出依據/李佳宇/113
研究綜述
引進外國文學的流變與趨勢/黃曉寧/116
文化與教育
當前我國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探析/謝晶、袁凌/119
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及其培育途徑/張歡/12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探究/劉亞旭/126
高校圖書管理工作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趙睿/130
數字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基于學生閱讀行為變化的服務策略/閻星宇/132
軍隊院校圖書館中自主數字加工文獻的選擇探討/彭爽/135
高校輔導員職業(yè)素養(yǎng)建設路徑探析/王銳/138
《顏氏家訓》中的學習觀及其對現代語文教育的意義/楊嵐嵐/141
情境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趙蘭/144
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研究綜述/李千駒、樸美玉/147
淺談財會專業(yè)大學生校外實踐工作機制——以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為例/賈瑤瑤/151
“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誠信檔案研究述評與展望/蔡英謙/154
論舞蹈創(chuàng)作中音樂和舞蹈的關系/袁志敏/157
建筑美術中的水彩繪畫課程教學方法初探——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為例/厲犇/161
基于精細化管理理念的五年制高職學生教育管理路徑探究/陳棟/165
足球教學訓練中分層評價的應用/王昕光/168
“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張濤/172
語言與文化
基于自建酒店西班牙語小型語料庫的研究和應用/劉皓/176
動態(tài)語境視角下詞匯選擇方法例析/任瑞娜/180
《說文解字》部首造意與漢字字義的關系/郭端平、白濤/182
漢英雙關語差異之文化解讀/張紫瑄、白琳/186
文史論苑
桂林文化城時期美術家出版活動綜述及報刊的創(chuàng)辦和編輯/李晨輝/189
從“詩言志”到“幽贊神明”——《文心雕龍》象征文學本質探微/黃應根/196
陳子龍詩歌變化的原因及意義/張婷婷/200
蒼梧郡望再考/龍仕平、邱亮/204
陸隴其配祀文廟探析/孫經超/207
《詩經》中天道與政變關系淺探/李穎/211
茶賦的審美取向/侯萍/214
石峁遺址出土石雕人面像解讀/謝偉峰/216
太宰治《惜別》中的政治痕跡探究/劉芳、郭曉芳/219
秦始皇“大一統(tǒng)”實踐再認識/李永超/222
秦二世胡亥繼位說考辨/馬瑞鴻/231
敦煌唐代西方凈土變功能性探析/郭子睿/235
文化縱橫
□封底篆刻:清許容篆刻“月落江橫數峰天遠”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張立文
□英文目錄/周丹 譯
第八期
文化視點
以國家手段構建文化強國/王德俠/6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論體系源流考察——以五大發(fā)展理念的淵源承啟為例/邱龍虎、辜美惜/11
習近平生態(tài)思想的時代意義/李典 胡寶元/15
以現代文化引領來遏制宗教極端/馬明敏/18
文化觀察
關于“文化”的定義:桌子是什么?/周其森/21
學林人物
揚州八怪李方膺在皖宦跡考/朱洪/27
朱洪研究陳獨秀特點與學術創(chuàng)新/李青/36
探索與爭鳴
《馬關條約》文本釋疑二三例/岳忠豪/39
關于日本傳統(tǒng)祭祀中“山形彩車”史料考究——以愛知縣亀崎町的潮干祭為例/龐娜/44
文學評論
論波特小說《他》中的敘述技巧/李丹陽/49
爵士時代的浮華與幻滅——精神生態(tài)批評視域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劉佳/52
論新編昆曲《綠牡丹》戲劇沖突的安排/邱雪惠/57
俄國文壇上的兩個“伊萬”——屠格涅夫和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比較研究/孔俐穎/60
論《傲慢與偏見》中的女性婚姻觀/南云凡/64
艾略特與文學批評/王文哲/66
論阿來原生視野中生命的三重內蘊——以散文《一滴水經過麗江》為例/謝慧/68
精神分析與莫言筆下的女性形象/夏云/71
莫言《紅高粱》作品中的語言藝術/張瑛/ 7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蘊/劉小容/76
新時期領導干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問題/馮曉寧、姚斌/80
文化產業(yè)研究
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發(fā)展與文化系統(tǒng)工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建/岑孝清/86
國內茶文化旅游研究/于穎/95
傳媒文化
新媒體時代我國意識形態(tài)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侯佳、趙靜、王玉潔/97
聲音,勞動號子與音樂——論音樂起源于勞動/李進超/100
電影藝術的時空形態(tài)特點/張茜/104
試論公共危機中領導者的公共形象塑造——以三鹿奶粉事件為例/李紅紅/106
電影《活著》的言語應用/馬陽陽/109
文化與教育
淺析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體系/唐之斌/111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現狀與創(chuàng)新研究/于衡/115
江蘇省服務業(yè)就業(yè)吸納能力實證研究/楊秋紅/119
新常態(tài)背景下公安院校學生踐行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探究/鄧燊/125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專題教學的探索/宋俊成/128
語料庫在日語詞匯學習中的應用/徐蕾紅、張琛/131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yè)“校中企”生產性教學模式的探索/張珊、喬京祿/133
數學知識觀的范式轉換及其啟示/劉楠/136
大學英語學習影響因素的關系模型構建/寧峰/139
圖書館人本管理中如何滲透“和合”文化/胡紅/145
高校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研究/羅將道、陸菊/147
拉薩師專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欣賞課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期美曲珍/150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張紅玉/153
中國公眾考古教育的實驗考古方法/張玥/156
東方有嘉木——傳統(tǒng)文化推進青少年素質教育發(fā)展的研究/周文勁/159
大學生黨員政治誠信教育探索/郭安寧、許曉輝/163
文化哲學
簡論宗喀巴大師的精神世界/方國根/167
尚力而非命:墨家生死觀對當代中國人死亡意識的啟迪/陳君、楊俊/173
淺析王夫之的知行觀/李翔/177
淺析儒家誠信思想及其現代轉型/郭璐恒、樊勇/180
試析蘇格拉底“認識自我”的危機/黃春/183
鏡鑒——管仲治國理政智慧/馬紅杰/186
霍布斯“利維坦”的建成及其內在困境/龐濟梧/189
江澤民生態(tài)民生思想探析/李陽、艾志強/193
地域文化
《詩經》“思無邪”理念與青海精神多維度整合之文化論綱/侯應壽/196
縣域視角下義務教育均等化中的政府責任機制/李修齊/199
鄉(xiāng)村社區(qū)治理的文化路徑研究/劉永歌/202
語言與文化
翻譯目的論視域下的語境補償研究——以《鏡花緣》才女姓名翻譯為例/曾鳳凰/206
賞析散文《愛情是個謬誤》中的比喻修辭格/焦蕾/210
語義場視野下的漢語親屬稱謂詞動態(tài)分析/徐亮、羅藝雪/213
“怎么+這么/那么”的句法分析/楊會林/215
“A倒是A”小句的認知語用分析/李秀娟、李麗麗/219
文史論苑
晚清以來西北地區(qū)民族教育的近代化/高學麗/222
20世紀以來集美區(qū)華僑與公益文化事業(yè)——以陳文確、陳六使家族為例/何燕/225
西漢馮奉世相關問題研究/靳國丹/229
唐五代敦煌寺院倉司研究/謝慧嫻/231
顏元教育實踐之漳南書院改革/孫經超/235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從《論猶太人問題》認識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的關系/王宇明/ 237
□封底篆刻:齊白石篆刻“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朱洪
□英文目錄/周丹 譯
第九期
文化視點
涼州賢孝的地域文化傳達——以諺語為例/王素音、趙穎/6
建水紫陶對當地社會生活的正面影響/陳春芬/12
福建省傳統(tǒng)村落文化的心理傳承/陳瑩/16
以集體無意識理念為背景傳承與發(fā)展鄂倫春族傳統(tǒng)狩獵文化/阿娜/19
遼南高蹺秧歌的文化特征/金春昌/23
海原“刺繡”技藝與女性社會地位發(fā)展/劉思思/27
學林人物
屬性詞與實詞的分類/石定栩/30
融會中西語法理論,貫通句法語義語用
——石定栩教授30年學術成就述評/趙春利/38
民俗語言文化
《金瓶梅詞話》疑難校釋(3)/楊琳/42
文學評論
“賽金花”的文學形象及其社會史意義——對小說《孽?;ā返慕庾x/張寧芳/47
從《我的前公爵夫人》看維多利亞時期女性社會境遇/盧斐/51
張愛玲作品中的生存焦慮——從《傾城之戀》說起/楊磊、霍洪波、戴玉竹/53
談嚴歌苓小說中的異質文化身份建構/張海燕/56
《金翼》中的“風水”觀念/張文杰/59
以創(chuàng)傷視角解讀《心是孤獨的獵手》中典型人物形象/梁艷/62
大仲馬小說《基督山伯爵》中復仇主題的人道主義解讀/苗琪琪/65
文化觀察
“國學熱”的文化思考/代熙熙/68
由PX事件所引發(fā)的關于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思考/高敏/70
辨風正俗
陜西關中地區(qū)喪葬習俗探析/常經宇、孫永剛/73
明初南京移民習俗的都市化研究
——從“走橋”到“登城頭”習俗的演化與文化空間轉換/張凱月/77
文化產業(yè)研究
試論黃檗文化傳承和產業(yè)開發(fā)的路徑研究/蘇勤/80
關于民間文學藝術衍生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探析/韓娜/84
產業(yè)化時期韓國工人手記體裁特征及意義小考/劉溪/87
西方尋租理論發(fā)展研究/張楊子/91
學術研究綜述
《廢藝齋集稿》研究綜述/于大海/94
傳媒文化
電影改編作為文學經典的現代性批評/張建軍/98
從多元訴求解讀趙寶剛導演的青春題材電視劇/張蕓鵬、呂文麗/107
美國鄉(xiāng)村音樂文化探析/陳美菊/110
戲劇舞臺表演中的節(jié)奏研究/程烽/113
文化遺產研究
大數據背景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與傳播初探/葉蘭/116
保護和傳承陸游家訓文化的策略/蔡麗平/119
文化與教育
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研究/王建武/122
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中語言藝術的運用/劉毅/128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優(yōu)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路徑探析/石吳疇、崔翔/132
高校美術相關專業(yè)教改的現狀和發(fā)展/王鋼/134
“中國夢,我的夢”暑期實踐調查報告/魏源/137
高校實施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工程探究——以理工科院校為例/龐丹/139
促進高校人才培養(yǎng)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對策研究/關宏遠/141
公安院校大學生警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塑造/楊志秋/143
論傳媒類院校日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設置——以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為例/李群群/145
高等教育合作在中日韓區(qū)域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現存文獻的思考/房文紅/149
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思路/王玲/152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學的學科反思/喬鈺茗/155
麥金泰爾的美德倫理思想及其當世價值/宋升宇/157
越野行走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策略研究/楊曉敬/159
西藏高校民族團結校園文化建設探析/趙磊/162
手機時代大學語文課應對策略略談/朱定愛/164
文化哲學
從宗教對人死亡的“拯救”到人獨立面對死亡——基于馬克思的宗教思想和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劉利品/168
胡錦濤生態(tài)民生思想探析/李陽、艾志強/171
對孟子“仁政”思想真理問題的思考/吳晉/174
論邏輯與語言及其學科間的關系/趙奧佩、謝敏/178
淺談孔子的生涯發(fā)展教育與孔學的生命信仰/陳昌茂/182
“協(xié)調發(fā)展”理念的哲學意蘊/胡瀟/186
對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思考——以利奧波德大地倫理思想為視角/李翔/189
從邏輯學的三次轉向淺析邏輯學發(fā)展/梁果/192
法律文化
“兩法銜接”中檢察機關監(jiān)督行政機關移送涉刑案件的若干問題分析/張梽功/196
語言與文化
延長方言語音淺析/郭艷/200
探究日本文化中的「おもてなし」/呂晉/203
建筑用語中的人體部位隱喻/陳金雁、王國乾/207
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差異與融合/李攀科/210
文史論苑
從《百苗圖》看明清貴州彝族社會/陸剛/212
唐玄宗涉外詩歌分析/伍凌鋆/215
柳宗元散文文體論的創(chuàng)新動因芻議/許明欣/218
論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人道主義情懷/黃園/221
明清小說“鄉(xiāng)村描寫”的敘事功能探究/董慶保/224
清前期盛京旗倉的設立及表現/尤世彪/227
中西禮貌用語比較分析/汲翔、武皎/229
六朝時期民間商販述略——以建康地區(qū)為中心/徐麗娟/231
清末民初士紳階層初探/姚妍君/234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情報分析:以目標為中心的方法》解讀/劉新歡/236
□封底篆刻:清趙之深篆刻“俠骨禪心”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石定栩
□英文目錄/周丹 譯
第十期
文化視點
論儒家學說的“孝治”理念在現代國家治理中的轉化利用/葉季夏/6
論韓非的思維方式/王彥凱/9
論《道德經》第一章之“無”之玄妙/李棟輝/14
無聲勝有聲——淺析《道德經》中“非語言”理念及現實意義/薛川/19
論保持“中國哲學”的獨立性/宋健/21
儒釋道智慧的知與行/謝麗儀/24
論儒家“中和”思想的現代意義/周萍/26
學林人物
我與艾爾曼教授的交往及其學術成就略述/王俊義/28
辨風正俗
臨汾農村地區(qū)喪孝的表現形式及其現代價值探討/姜聰聰/36
城鎮(zhèn)化背景下的民族節(jié)日變遷研究——以大理鳳儀鎮(zhèn)白族春醮會為例/吳榮麗/39
我國農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影響因素芻議/黃海娜/43
民俗語言文化
《金瓶梅詞話》疑難校釋(4)/楊琳/46
天津方言字尾詞語研究/譚汝為/51
文學評論
探尋中國文化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影響軌跡/易平/56
庫切《恥》中的空間流動與身份建構/郭麗峰/60
弋舟中篇小說中的救贖精神/李妍、李曉禺/63
論歐陽修鼓子詞的獨特性/王芬濤/65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敘事手法/袁航/69
《百年孤獨》——“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鏡像/趙星/73
論魯迅小說的寓言性/馬英/76
文化觀察
中華文化與人類文明的創(chuàng)生/何東/78
游客不文明行為文化根源探析/許德雅/81
論揚州傳統(tǒng)文化與正確義利觀的內涵契合/周倩、沈桂登、王書洋/85
文化產業(yè)研究
泉州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yè)互動研究/傅為民/88
我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姚瑤/90
信息化時代印章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侯建華、李鵬杰/93
關于做好當前農村社區(qū)群眾文化工作的思考/馬季/96
學術研究綜述
我國跨文化適應理論研究綜述/孫淑女/98
國內最新外籍教師管理研究概況/王景華、楊敏敏、黃彬/101
文化遺產研究
松花硯文化初探/李煥軍、鄒妍/104
吳川飄色發(fā)展現狀探究/邢佳佳/107
試述赤峰地區(qū)金界壕的保存現狀及保護對策/張司祺/111
文物建筑保護與利用分析/趙映清/114
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的工業(yè)文化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張乃鈺/116
淺談“戎狄之間”的先周文化探索/張鵬/118
文化與教育
基于文化連續(xù)體理論的高校文化創(chuàng)新性研究/劉維貴/122
大學生社交媒體依賴癥背后的心理分析——以微信為例/張霖蕓/126
新媒介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造型藝術形態(tài)的虛擬化轉變/孫玉明/128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SIS設計應用研究——以寧夏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白秋鳳、馮雪驅/132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之我見/李柏晨/135
遼寧省民辦高校國際化發(fā)展及策略研究/楊楠/137
基于項目團隊構建的學風建設探索與實踐/寶景春、趙晶京/139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大學生團員意識教育的有效路徑/董亞楠、眭國榮、朱書卉/143
《基礎日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黃曉娟/147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研究/謝志均/150
法律文化
偵查階段貫徹證據裁判原則之思考/沈晶/153
語言與文化
“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外漢語傳播模式探析/王麗/156
語言接觸理論視域下外來語對波多黎各西班牙語的影響/程煜琦/160
人權保障視野下的公安執(zhí)法語言問題探析/王經緯164
翻譯社會學視角下《牡丹亭》汪榕培譯本研究/朱梅林/167
基于語料庫在線自動評分系統(tǒng)的段落翻譯錯誤分析研究/程愛群170
涉外警務翻譯語料庫建設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丁皓/173
薩滿文化英譯翻譯的錯誤及對策研究/吳迪/177
淺談阿拉伯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楊華/ 179
文史論苑
“岳陽三醉”故事流變與分析/石玉/182
《四庫全書總目》江西籍著者生平補正/劉景會/186
京劇何以成“樣板”?——探究京劇藝術成為文革宣傳工具的原因/李萌/190
從公宴禮衰到清音雅宴——漢末魏晉飲宴活動中的風氣演變/王玉霞/198
韓泰華及玉雨堂藏書述略/張小仲/204
馬克思勞動自由思想的邏輯進路/張巖/208
唐代長安寺院發(fā)展與民眾化傾向/張瑩/ 210
康熙名臣李光地的儒學思想/范佳平/214
論楊萬里詩歌的仁者情懷/宮臻祥/216
朱熹“人心”“道心”論與善心之本體功夫/林亮/221
析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陳萌/224
全國平民生計處分析與研究——基于梁士詒籌設全國平民生計處計劃大綱的考察/葛豆豆/227
從柏克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看保守主義意識形態(tài)基本特征/鄭瀟雨/230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學術性與應用性兼?zhèn)涞膽蚯ㄕ摡ぉぴu《淮劇藝術通論》/林明理/234
儒教的衰亡——重讀《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朱淵博/237
□封底篆刻:齊白石篆刻“見賢思齊”(《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王俊義
□英文目錄/周丹 譯
第十一期
文化視點
生態(tài)女權主義的生態(tài)觀芻議/孫以寧/6
舊瓶裝新酒-從《京華煙云》中姚木蘭形象看林語堂的女性觀/張晉霞/8
敘事視角下《慈悲》中麗貝卡女性話語權的建構/武少燚/11
荒誕戲劇觀和女性主義下的《秋菊打官司》與《我不是潘金蓮》的異同比較/張蕓鵬、呂文麗/14
學林人物
學科范式轉換與青銅器圖錄:信息與青銅技術研究/蘇榮譽/19
學思履痕彭定安
學行自述:荒原上一株蒲公英/彭定安/33
辨風正俗
一種飲食文化的群體效應——以廣州伍湛記狀元及第粥為例/陳滔、曹望華/44
漢族“春節(jié)”與回族“古爾邦節(jié)”中祭祀儀式的文化解讀/李耀麗/49
近代北方民間契約文書研究初探——以家藏的兩份文書為例/董麗娟/52
文化觀察
論“長安畫派”藝術精神的當代價值/賈峰、劉艷卿/55
“一帶一路”背景下來杭中亞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知/陶潔云、雷翠穎/59
二孩政策下女研究生就業(yè)問題探析——以S學院為例/王薇薇/62
文學評論
“靈暈”的解構:本雅明對“政治審美化”的批判/李巖/66
《王婆罵雞》之罵人藝術/鄧麗霞/69
池田大作個性發(fā)展及其思想研究/趙靜、謝曉潔/71
哲學文化
牟宗三“一心開二門”思想下的佛教知識論探析/寧志強/76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習近平生態(tài)思想的鮮明特色/李典、胡寶元/81
地域文化
外語文化的軟環(huán)境建設與淮安城市形象及經濟發(fā)展的關系研究/黨立新/84
建水紫陶文化變遷探析/陳春芬/100
以文物資源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以武漢竹韻堂竹雕博物館為例/劉芬、夏先重/94
文化與教育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文化互動/彭一剛/97
項目教學法在《稅務實訓》實踐教學中的運用/曾惠芬/100
孔子生涯發(fā)展教育中的“自立”觀念及其意義/陳昌茂/103
試論探究式教學法在《工匠精神讀本》教學中的應用與啟示/劉躍超、劉暢/107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例/呂行/109
《易傳》德育思想的內在邏輯與主要內容/許慎/112
淺探當代背景下傳統(tǒng)女學之婦德的教與學/鄧婕/117
新形勢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高琳/122
異質性思維視角下的大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龔琪峰、羅建波/125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拓展思維訓練的教學改革/南艷/129
大學英語教學中英文化輸入與輸出不對稱現象的思考和對策/王俊怡/132
淺談高校年鑒編纂工作——以《沈陽農業(yè)大學年鑒》編纂為例/王麗莎、李鵬/135
非哲學專業(yè)邏輯學教學的窘狀、癥結及改進方案 /盧蕓蓉/138
旅游文化
舟山海島城市化發(fā)展的歷史建筑保護和完善/虞衛(wèi)球/142
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優(yōu)化阜新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的對策/李亞卓/ 145
如何利用“農村書屋”推進大連文化旅游建設/李迺濤/148
傳媒文化
英文電影字幕多模態(tài)效能實證研究/楊勇/152
電商平臺產品詳情頁文案的話語分析/羅燕君/158
語言與文化
宗族觀念與儀式的演變在民俗語言上的折射——以微山湖漁村民俗語言為例/楊曉紅/161
從漢語詞匯看漢民族心理文化/張書涵/165
模因論視角下的“又雙叒叕”體/李浩/171
在漢字的繁簡之間保護漢文化之探究/林文華/175
中國戲曲在海外的翻譯與接受/張立力/179
漢語地名中“上”與“下”語義功能研究/蔣彥廷/183
試辨析同義詞“作”與“做”/李茜/190
朱光潛與黑格爾《美學》的翻譯/朱墨/192
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分析/王江安/197
陸機與潘岳五言詩語言風格比較/謝丹/199
翻譯中文化差異對信息傳遞的影響/毛選、阿不力米提·尤努斯/203
法律文化
歐盟競爭法集體訴訟的發(fā)展/剌森/206
文史論苑
桂林文化城時期美術家期刊美術作品供稿研究/李晨輝/210
論民國時期思想文化的變遷/李明建/219
喬澤神信仰探究/楊芳/223
都鐸時期英格蘭流民問題成因/張峰、唐楠/226
戰(zhàn)后初期臺灣自由主義思潮的源流論析——以《自由中國》雜志為中心/張高杰/230
伯里克利時期的雅典衛(wèi)城/鄭紅/235
鄢陵之戰(zhàn)的史實考察/劉天倫/238
文化縱橫
□封底篆刻:清黃易篆刻“心跡雙清”(唐杜甫《屏跡三首》其二:“杖藜從白首,心跡喜雙清?!?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蘇榮譽
□英文目錄/周丹 譯
第十二期
文化視點
關于文化與文化自信的哲學思考/白靜/6
老子“小國寡民”論誤區(qū)的形成——海登·懷特的后現代主義歷史觀/程若昕/11
科技發(fā)展困惑與中國文化哲學/樊蕊/15
學林人物
委內瑞拉:奄奄一息的的民粹主義/張森根/17
拉丁美洲的守望者:張森根和他的拉美研究/海谷子/27
學思履痕
學科范式轉換與青銅器圖錄:信息與青銅技術研究/蘇榮譽/36
辨風正俗
南通傳統(tǒng)民居初探/吳昊/40
從“神道設教”談關公信仰的起源和發(fā)展/邢暢/45
文學評論
論賈平凹《天狗》鄉(xiāng)土世界的豐富意蘊/陳赟赟/48
華茲華斯與高觀國水仙詩差異性研究——以《詠水仙》和《金人捧露盤·水仙花》為例/黎冬瑤/50
論跨文化視角下《扶桑》的身份敘事/史佳利/54
新時期微信與古代文學傳播及創(chuàng)作的相關探討/蘇文娟/56
論松尾芭蕉俳句悲秋意象的抒情性/殷玥/59
淺析《欲望號街車》中布蘭琪的“坦白”/趙碩峰/63
影響喻體選擇的制約因素/陳叢耘/66
地域文化
基于托達羅人口遷移模型的城市化研究/李翼瑋/71
異族入侵與不列顛多元文化的形成/祝秋利/73
文化與教育
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的支架式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應用/侯麗/76
工匠精神視域下旅游人才培養(yǎng)機制探析/謝佩清/78
利用文物保護景點開展國學教育的優(yōu)勢和成效/范楊/81
論生態(tài)文明視野中的高校法制教育/羅曼予/84
淺談日本教育現代化經驗對中國教育的啟示/張燕/87
基于英美文學核心價值的外語學習路徑探析/趙芳/90
“和而不同”思想對藝術管理的價值指導及運用啟示/李詩珩/93
叔本華哲學的影響與價值闡釋/唐志強/97
文化遺產
試論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林小云/100
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史紙生產性保護研究/嚴琦/104
浙西南菇民戲傳統(tǒng)劇目研究/周林妹/108
傳統(tǒng)文化
試述《論語》中的“仁”/郝好/111
習近平傳統(tǒng)文化觀的本質特征/李一星、余衛(wèi)國/114
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路徑探索/馬丹/118
淺析道家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尹易寒/120
文化認同視域下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張芳玲/122
跨文化視域下的國民“信”教育/曾秀芳/125
文化產業(yè)研究
吉林省文化產業(yè)政策研究現狀與問題淺析/徐光志、王田、左雷/128
企業(yè)視覺形象及其文化構建的關聯(lián)分析/譚慧麗/132
遼寧省文化科技融合趨勢與公共文化發(fā)展研究/曾嶸/134
論現代旗袍定制品牌的分析與發(fā)展/張民/13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青年雜志》與新文化運動的開端——陳獨秀1915年思想評析/朱洪/143
鄧小平生態(tài)思想的內容研究/李陽/150
傳媒文化
浙西《民族日報》創(chuàng)辦考略/丁苗、雷家軍/153
《晉綏日報》(1941-1945)社論特點及成因分析/袁麗紅/157
語言與文化
從中日諺語看中日文化差異/吳淑招/162
探索語言遷移作用在日語教學中的運用/李欣晨/165
津巴布韋的漢語推廣現狀、問題及對策/費敏/167
語音表征對學習者詞匯能力的影響研究/段田美/173
模糊語言在古典詩詞中的審美價值/程曉紅/175
女性主義視角下《逃離》的漢譯研究——以李文俊《逃離》的中譯本為例/梁淑英、徐翠霞/178
對日語稱贊表達的文化視角探析/梁思敏/182
翻譯:文化交流的橋梁/肖曼瓊/184
試論政治話語中的人稱指示——以西班牙語和漢語為例的比較研究/龔韻潔/189
后現代網絡語詞結構、解構與重構的邏輯理路/李靈通、唐亮/192
法律文化
“平等”對抗“法治”/王宏偉、王合永/198
文史論苑
論老子的女性觀/張榮貴/204
錢鐘書與徐復觀:“比興”觀之異同/張曉曉/208
晚清漢譯名著《泰西新史攬要》研究概況/郭蔚然/211
運城鹽池古詩中的舜帝文化符號/梁琦/215
王韜史學成就及其在中國近代史學上的地位/潘文生/218
制度變遷下的先秦時期婚禮中僭越行為研究/王君、王洪榮/221
從漢魏詠史詩的演變分析詩人的創(chuàng)作主體性/趙浩含/224
早期佛教中“愛”思想研究——以《雜阿含經》為例/禹春暉/227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一片丹心 一諾千金 一往情深——《學與思的足痕》讀后感/湯生根/233
民俗學旨歸的語言與民俗關系研究的使命與擔當——曲彥斌先生主編的《語言民俗學》讀后/于全有/236
□封底篆刻:清鄧石如篆刻“有精神謂之富”(見明末陳繼儒行書格言軸及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李鱓書贈邑人顧于觀條幅。)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張森根
□英文目錄/周丹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