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二十世紀前期華北農村社會變遷中的社會沖突

      2018-03-07 18:33:55
      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華北沖突農民

      肖 楠 楠

      (青島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20世紀前期,國內外局勢動蕩不安,中國正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變革,制度變革加快了中國封建結構體系的解體,新的社會結構逐步形成,導致社會秩序紊亂,社會沖突涌現(xiàn)。近年來,由于華北地區(qū)的特殊地理位置,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jīng)對華北農村的社會問題產生關注,并出現(xiàn)了一些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對華北農村存在的社會沖突問題的研究不多。為此,本文擬對20世紀前期華北農村的社會沖突問題進行較為詳細的探討。

      在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華北農村發(fā)生了劇烈的社會變遷。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農民群體內部之間以及不同群體(比如農民與地主、紳商、政府)間,分別基于自身利益而發(fā)生了嚴重的矛盾和沖突。同時,社會變遷也會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影響,從而出現(xiàn)意識形態(tài)上的碰撞與沖突。

      一、農民群體內部的矛盾和沖突

      農民作為農村的主體,是形成農村這一基層組織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華北農村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部分農民由于各種原因遷離華北地區(qū),在此過程中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而對未發(fā)生人口遷移的農村地區(qū)來說,農民群體內部也存在著用地、用水的沖突。

      (一)人口遷移的沖突

      “闖關東”和“走西口”是華北地區(qū)人口遷移的典型事件,直到20世紀,人口遷徙仍在繼續(xù)。然而造成華北地區(qū)農民離村率比較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人口壓力過大,耕地面積的增長速度遠不及人口的增長速度;二是地主、官僚、皇室、軍人及封建商人等對土地的兼并,農民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少;三是近代新式工商業(yè)及其他新興事業(yè)的開展,使得城市產生了很大吸引力,農民紛紛遷往城市謀求新生活;四是兵荒匪禍、自然災害等對農村的經(jīng)濟生活特別是農業(yè)生產造成了很大破壞,導致民不聊生[1]249。其中,戰(zhàn)爭和災荒是導致人們遷移的主要原因。據(jù)瑞典的社會學家達格芬· 嘉圖分析:“因日軍的浩劫和自然災害的破壞而導致人們成群逃亡的地區(qū),實際上已變得無法居住了。在情況突出的地區(qū),逃亡人口占90%(也有估計在30%至50%之間的)。根據(jù)日方1938年的原始資料,在一些鄉(xiāng)鎮(zhèn),逃亡人數(shù)大約占人口的50%。在河北省的京漢鐵路沿線地帶,邯鄲縣由于洪水和糧食減產,16,000人中有6,000-7,000人逃亡,在保定的86,000名居民中,半數(shù)以上的人因為激烈的戰(zhàn)斗而逃亡外地?!盵2]69在人口遷移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和沖突也是顯而易見的。對于遷入地來說,導致人口壓力過大,搶占了遷入地群眾的既得利益(比如:教育機會、醫(y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同時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引發(fā)農民之間的利益沖突。對于遷出地來說,會導致勞動力驟減,從人口逃亡的數(shù)字看,“不同地區(qū)似乎明顯不同,但毫無疑問,各地區(qū)都面臨著一個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問題。北岳地區(qū)和冀西的五個區(qū)中,較之戰(zhàn)前,勞動力分別減少了8.8%和7.34%?!盵2]70同時人口遷移對農村的雇傭關系也產生了影響,造成農村經(jīng)濟不穩(wěn),據(jù)黃宗智分析:20世紀人口流動性較大,導致雇主——長工關系發(fā)生變化,例如“侯家營的村民在二十世紀,不停地流向新開發(fā)的東三省就業(yè)”[3]226而“沙井的村民在二十世紀多向都市流動就業(yè)”。[3]227

      (二)人多地少的沖突

      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上,中國雖然遭受了戰(zhàn)爭的嚴重創(chuàng)傷,但全國的人口數(shù)量仍呈現(xiàn)緩慢增長的趨勢,至民國初全國人口達到4.5億,1949年則達到了5.4億。“丁戊奇荒”前,華北四省人口總數(shù)近1億,災害使華北損亡人口700余萬,但到清末又恢復到9,200余萬,建國初期四省人口達到14,300余萬[1]61。20世紀初期,華北地區(qū)的人口不減反增,重要原因在于華北較少受到主要戰(zhàn)爭的影響,但更為根本的原因是,河北、山東和河南的農業(yè)開發(fā)相對較晚[1]61。人口的快速增長致使農村人口壓力過大。

      另外,華北平原的農業(yè)歷史悠久,農村人口稠密,在近代上仍是全國重要的農業(yè)地區(qū),耕地對農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世紀初期,華北農村“人口增加約50%,而耕地擴大不及40%”[1]62。雖然華北農村的耕地面積也在逐步增長,但其增長速度仍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從而出現(xiàn)“人多地少”的沖突。同時,人多地少的沖突也會妨礙農業(yè)的商品化,對經(jīng)營式農作的發(fā)展產生阻礙。比如,“一個家庭可以在一代由家庭式農作上升到經(jīng)營式農作,但只要一次分產給兩個以上的兒子,就會再次回降為一個家庭式農場”[3]120。同時這一分家制度也不利于家庭式農場的發(fā)展,“由于分家,富農或中農家庭會下降為貧農,貧農會下降為雇農。而雇農和貧農又提供了經(jīng)營式農業(yè)所需的勞動力?!盵3]121這種“分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yè)商品化,但追根究底還是由“人多地少”的沖突導致的。

      (三)村民間的用水沖突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20世紀前期,在華北農村,水利體系一般以“閘”為單位,用水的村民集團叫做“閘會”,農民在用水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利益糾紛,導致矛盾的產生。

      同一閘的村民之間存在競爭和沖突。由于水利設備及技術的有限,使閘會的范圍要大于村莊,同時由于“很少有村莊能依靠本村的資源來控制一個閘會,只有集鎮(zhèn)才具有經(jīng)濟和政治資本來擔當這一重任(控制閘會)。”[4]23-24因此,閘的位置對于閘會成員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位置上的優(yōu)勢可能使某些村莊在閘會中處于主導地位,而一旦得勢之后,它又利用在組織上的主導地位來維護它對其他村莊的控制”,[4]23獲得優(yōu)勢地位的村民會限制處于劣勢地位的村民用水,由此產生沖突。

      不同閘的村民之間也存在矛盾和沖突。在這一矛盾中,同一閘的村民就會聯(lián)合起來,在《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一書中,杜贊奇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大賢村有一座很大的龍王廟,每年二月十五日,附近三個閘會(永利、永濟和普濟)的首領(包括河正、副,小甲等)聚集該廟中議事并祭獻龍王。在這些閘會成立之初,他們與處于上游的共同對手東汪閘會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勢力強大的東汪閘會以集鎮(zhèn)為中心,聲稱由于自己成立較早,因而有優(yōu)先用水權[4]27。在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大賢村龍王廟舉行祭祀的三個閘會(永利、永濟和普濟)之間不僅各自獨立,還存在合作,這三個閘的村民會聯(lián)合一致對付更為強大的對手——東汪閘會。

      二、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和沖突

      20世紀前期,華北農村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除了引發(fā)農民群體內部的矛盾之外也引起了不同群體間的摩擦和沖突。農民與地主、農民與紳商、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逐漸累積,各群體分別基于自身角度維護各自利益,進而引發(fā)社會沖突。

      (一)農民與地主的利益沖突

      地主階級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產生,直到新中國成立才逐漸消失。20世紀前期,華北農村的農民生活苦不堪言,他們深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達格芬·嘉圖具體分析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戰(zhàn)前時期,農民在借錢時幾乎完全受有錢人和地主控制。年初青黃不接,農民急需用錢渡過難關,以待下季來臨時,地主和有錢人便利用自己對債款的獨占,趁機抬高利息。這是害人的利息?!盵2]171-172而后由于戰(zhàn)爭的影響,許多富人逃往南方,使資金缺乏的現(xiàn)象更加嚴重,利息進一步提高到月息為20-30%的水平,農民常因在規(guī)定的短時間內還不起債款,而把土地作為擔保物抵押給債權人[2]172。農民沒了土地,生活更加困苦。

      在華北地區(qū)的抗日根據(jù)地,共產黨為了減輕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主張實施減租減息的政策,但這一政策的落實離不開反地主行動,“農民由于受到地主的剝削和苛刻對待,懷有強烈的反對地主的情緒”[2]183,共產黨充分調動農民的這一情緒,逐漸改變農民的“奴隸思想”,培養(yǎng)“我們是主人”的意識,提高其階級覺悟,從而更好地貫徹減租減息這一政策,提高了貧窮農民的階級地位?!皳?jù)太行區(qū)1943年的調查表明,由于實行了減租減息的政策,35%的雇農和手工業(yè)工人上升到了中農水平,47%的貧農也上升到中農水平,14%的中農達到了富農水平?!盵2]185-186

      所謂“有壓迫就會有反抗”,這是農民與地主關系的生動寫照,而農民與地主的這一沖突,只有到新中國成立、徹底廢除地主階級時才完全消除。

      (二)農民與紳商的沖突

      20世紀前期,華北地區(qū)戰(zhàn)爭不斷,土匪橫行,苛捐雜稅層出不窮,農民的賦稅負擔沉重。鄉(xiāng)紳在鄉(xiāng)村中一般會擔任公職,扮演著政府代理人——征稅人的角色。這里的公職鄉(xiāng)紳要分為兩種:一類是一些有名望的鄉(xiāng)紳為了保持自己在村民中的威望,會試圖與政府討價還價,以期減輕農民的攤款,但結果必定是遭到政府的懲罰,這類鄉(xiāng)紳一般會選擇遷出村莊,這類鄉(xiāng)紳與農民的沖突并不明顯,這里不多加贅述。另一類鄉(xiāng)紳為了完成政府下達的攤款任務,就站在了農民的對立面上,濫用權力、欺壓百姓,利用暴力強制征款。在征收捐稅的過程中,他們常常借機中飽私囊,截留稅款,同時這種捐稅區(qū)別于田賦稅款,它常以各種名義進行征收、無休無止。據(jù)行政院復興委員會調查顯示,在陜西省有30 多種臨時攤派,如門牌捐、路燈捐、汽車捐等等[5]。

      商業(yè)的發(fā)展必然會對農業(yè)的發(fā)展造成影響,部分農民選擇從商,會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足,傳統(tǒng)的小農經(jīng)濟受到影響。另外,在災害盛行的幾年里,由于富商的囤積居奇,導致農民糧食短缺、物價上漲。1907年,“河南省冬小麥收成尚好,但入夏以來,雨澤稀少,直到七月初才降了分布不均勻的雨水。紳商富戶乘機囤積居奇,使糧食價格陡然上漲一倍多(小麥從每斗300多文漲至700多文)?!盵1]901由富商囤積導致的糧價飛漲對窮苦農民來說是一場災難,許多農民無錢購糧、無糧果腹,從而引發(fā)饑荒。

      (三)農民與政府間逐步升級的沖突

      1.農民沉重的賦稅負擔

      由于舊中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政府與農民的階級關系,導致農民與政府之間的沖突不可調節(jié)。20世紀,華北地區(qū)“地方政府的軍事化和現(xiàn)代化,加重了農民的賦稅負擔,而農民對新加稅項的不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盵3]292考慮到20世紀國家政權的性質,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征派是十分苛刻的:首先,這些稅收是在農村普遍半無生產化過程中強征的。當時許多自耕農已面臨嚴重的經(jīng)濟壓力,農民無力支付這筆稅款。其次,日軍占領之下的政權,在人民的眼中更是非法的政權。這種政權攤派下來的額外征收,即使只是輕微的,也會使人感到不可容忍[3]292-293。這種強征賦稅會引發(fā)農民對政府的強烈不滿。而這種“攤款”是縣政府的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攤款的經(jīng)?;?,出現(xiàn)了為農民所深惡痛絕的“臨時攤款”,這種攤款不同于正規(guī)攤款,由于它沒有固定的征收標準和對象,所以不可能得到監(jiān)督和限制,很快臨時攤款成為農民最為繁重的一項負擔,對政府來說,它成為比其它稅收更為重要的資金來源。在攤派過程中,各級組織為飽私囊而層層加碼,故很難弄清攤款的真正用途[4]70。

      2.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種流行于近代各級政府官吏之間的貪污行為,嚴重增加了農民的賦稅負擔。猖獗的貪污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加劇或加深了饑荒、水災、疫病的爆發(fā),同時也造成了武裝盜匪的猖獗?!霸S多‘為民父母’的貪官酷吏在災患頻發(fā)中或者匿災不報,或者虛報災情以從中牟利,中飽私囊,有的甚至鎮(zhèn)壓災民。”[1]896天災已經(jīng)加劇了農民的生活負擔,而由貪官污吏造成的人禍益發(fā)加深了農民的苦難和社會秩序的動蕩不安[1]896。天災引發(fā)了人禍,而人禍又加劇了天災,苦難的農民處于這樣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中導致民不聊生、農民生活苦不堪言。

      沉重的賦稅負擔,加之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加深了農民與政府間的矛盾,久而久之,使得兩者之間的沖突逐步升級,進而引發(fā)官民之間的暴力沖突。

      三、意識形態(tài)下的碰撞與沖突

      意識形態(tài)是與一定社會的經(jīng)濟和政治直接相聯(lián)系的思想、觀點、概念的總和,簡言之,就是一種觀念的集合。20世紀前期,華北農村意識形態(tài)下的沖突主要是指新舊觀念的沖突,主要包括新舊婚姻關系的沖突、民間信仰的沖突以及新舊習俗的沖突。

      (一)新舊婚姻關系的沖突

      隨著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的緩慢推進,處于華北社會生活表層的婚姻關系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一方面,人們舊有的婚姻觀念對社會生活仍具有廣泛影響,與此同時,受新的社會潮流的影響,這些傳統(tǒng)的婚姻習俗也發(fā)生了細微變化;另一方面,隨著西學東漸,人們的思想意識受到西學的影響,對傳統(tǒng)婚姻的看法有了較大改變,新的婚姻價值觀念和禮俗逐漸出現(xiàn),形成了新舊并存、中西雜糅、多元發(fā)展的新局面[1]73。

      這一時期,華北農村在婚姻關系結合上的沖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婚姻締結上,部分城鎮(zhèn)的男女知識分子對自己的婚事有了一定發(fā)言權,他們渴望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舊時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產生了矛盾沖突;在擇偶標準上,錢財多寡已逐漸成為華北民間更重要的擇偶標準,與舊時的門第、等級標準產生沖突[1]79-80。在結婚目的上,逐漸淡化了傳宗接代的目的,增強了男女自主、平等、自由的婚姻觀念;在婚姻禮儀上,形式趨于簡單,提倡儉樸,與舊時繁瑣的結婚流程形成鮮明對比[1]89。

      婚姻關系的解除,也就是指“離婚”。民國初年,自由結婚成為一種時尚,加之,民國四年又制定了《民國親屬編草案》,這一法案規(guī)定了夫妻不合、夫妻任意一方惡意遺棄或遭虐待,都可離婚[1]92。而后,離婚之事在華北農村就頻頻出現(xiàn)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再次受到?jīng)_擊,在此之后,華北農村的離婚現(xiàn)象層出不窮。從另一個角度看,離婚率的增加在當時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它解放了許多在無奈之下被迫結婚的婦女,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買賣婦女兒童的行為[2]74。

      (二)民間信仰的沖突

      20世紀前期的華北農村并不安定,戰(zhàn)爭侵略、自然災害時時威脅著農民的生命安全,給農民的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然而此時的戰(zhàn)爭、災荒也有其“建設性”的一面——動搖了傳統(tǒng)的信念、地方觀念和民間信仰[2]73。

      傳統(tǒng)民間信仰的內部沖突。在自然災害嚴重的一些地區(qū),傳統(tǒng)的迷信活動開始復蘇,出現(xiàn)了一些竭力尋求減輕痛苦方法的組織。愚昧無知的村民通過這些迷信活動,祈求神靈的護佑,以求渡過難關。但當這些迷信活動不能使自然災害有所減輕時,村民們就會對“神靈”護佑的效果產生懷疑,甚至一些年輕人會進入廟宇,搗毀神像[2]74。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后,政府倡導破除迷信,廢除了對自然神及其他神的祭禮,大量的壇廟被毀或被挪為他用”[1]608,民間社會對自然神的崇拜一落千丈。據(jù)記載,河南滑縣原有自然神壇廟22處,民國以后有17處有“今廢”或“今失其處”的記載,其中1處改為公園,1處改為小學[1]608-609。

      傳統(tǒng)民間信仰與西方宗教的沖突。20世紀初,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日漸衰落,此時西方宗教在華北農村迅速傳播。據(jù)統(tǒng)計,山東自1829年至1915年間,有各派天主教、耶穌教40余個教會在此傳教[1]619。西方宗教的廣泛傳播沖擊了傳統(tǒng)的民間信仰,改變著華北農村的信仰結構。這兩種信仰體系在華北農村狹路相逢,其突出的矛盾表現(xiàn)就是層出不窮的“教案”事件。喬志強在《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一書中,從文化心理、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角度具體分析了傳統(tǒng)信仰和西方信仰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并指出這種矛盾的不可調和性,這種不可調和的沖突也最終使小規(guī)模的地方性教案,發(fā)展成大規(guī)模的,以華北地區(qū)為中心并波及其他地區(qū)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1]630。

      (三)新舊習俗的沖突

      進入20世紀,特別是民國建立以后,社會風尚習俗的變遷也擴展到廣大華北內地農村。至于變遷的內容,則表現(xiàn)為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風俗受到?jīng)_擊而日漸衰落,一些前所未有的風尚習俗應運而生并發(fā)展興盛。

      男子蓄辮與剪辮的沖突。男子蓄辮原為滿族的習俗,是清朝統(tǒng)治者強迫漢人為之的陋俗。在19世紀后期,維新人士就提出了剪辮的主張,隨著西方自由、平等觀念的傳入以及進步人士的宣傳,到20世紀初,剪辮已經(jīng)成為“時髦、愛國、革命的標志,許多進步青年、愛國學生和革命黨人剪了辮子”[1]553。然而由于百姓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還未完全鏟除,對蓄辮的維護者還大有人在,就連某些進步人士也尚未完全擺脫舊習俗的影響,剪辮這一變革仍受到封建守舊勢力的頑強阻撓。

      女子纏足與放足的矛盾。漢族女子纏足歷史比男子蓄辮還要久遠,到清末已有千年有余。舊時,婦女的作用主要局限于照顧小孩、準備食物、洗全家人的衣服等家庭勞務,她們很少從事戶外活動[6]。而纏足正好適應了婦女居于深閨的需要,其目的是保其貞節(jié),起著約束婦女身心的作用[1]553。實際上,纏足是婦女身份低下的象征和結果。20世紀初,隨著女學的興辦、女權運動的開展,“不纏足”運動也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動力。民國建立以后,婦女相繼放足,有許多男子已不娶纏足之女,不少女性也以“天足”為美。由于纏足這一陋習在我國存在已久,導致“不纏足”運動遭到了各種勢力及落后女性的守舊思想的阻礙。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陋俗才基本被革除,同時這一陋習的革除也標志著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

      縱觀全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利益是引發(fā)社會沖突的根本原因。華北農村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農民為了獲取水、糧食以求得生存,地主為了獲得高額地租,鄉(xiāng)紳為了完成政府下達的任務,商人為了獲取營業(yè)收入,政府為了取得稅收等等。每個群體在爭取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侵害到他人利益,從而引發(fā)沖突。而意識形態(tài)下的沖突則是由于新的社會觀念威脅了傳統(tǒng)觀念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侵害到了守舊群體的利益。另外,外在環(huán)境的改變即社會變遷是引發(fā)華北農村社會沖突的直接原因,這也恰恰證明了環(huán)境對社會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傊斐擅芘c沖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利益與社會變遷確是20世紀初期華北農村出現(xiàn)社會沖突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歡
      華北沖突農民
      耶路撒冷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三宜”“三不宜”化解師生沖突
      井岡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華北玉米市場將進入筑底期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華北明珠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一次沖突引發(fā)的思考和實踐
      中國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6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中國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大渡口区| 高安市| 邢台市| 宁津县| 郓城县| 咸宁市| 宜良县| 大化| 烟台市| 绥化市| 双城市| 宝清县| 托克逊县| 达州市| 什邡市| 汉寿县| 双鸭山市| 平定县| 泸定县| 黑山县| 永嘉县| 桂平市| 大埔区| 东宁县| 会同县| 丹巴县| 措勤县| 博湖县| 辉南县| 安徽省| 郑州市| 玛曲县| 囊谦县| 民丰县| 沁源县| 丰顺县| 珠海市| 鹿邑县| 商河县| 沈阳市|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