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子揚
1月23日,2018年DOTA2首個Minor賽事,ESL ONE云頂站在馬來西亞開戰(zhàn)。不過在比賽開始后,國外論壇中討論最熱烈的卻并非賽事本身,而是替代了Twitch成為這屆賽事唯一直播平臺的Facebook。但是對于已經(jīng)習慣了在Twitch上觀看直播的國外玩家,這種變化在短時間內是難以被接受的。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玩家們討論的重點不僅在于直播平臺的更換,更重要的是Facebook給觀眾帶來的近乎“災難性”的觀看體驗。
這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來源于Reddit論壇):直播不能暫停,且沒有回放功能。觀看比賽必須要注冊Facebook賬號,在直播的過程中還會不斷出現(xiàn)聲音Bug。比賽的OB不夠專業(yè),兩個英文流之間不能相互切換。以上僅僅是部分觀眾提到的部分問題,而且在比賽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高峰期Facebook的觀看人數(shù)僅為2000人,而同時在Twitch進行“盜播”的直播間則有至少兩萬人在同時觀看。
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去年5月中旬ESL與Facebook達成過一項合作協(xié)議,雙方會共同為Facebook上的用戶提供至少5500小時的電競內容,其中1500小時屬于Facebook獨家內容。這也意味著,未來所有ESL旗下的DOTA2和CS:GO職業(yè)賽事的英文轉播權均由Facebook獨家享有。
盡管賽事方與直播平臺達成了協(xié)議,但如果達不到觀眾最低的“觀看標準”,觀眾依然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所以也就出現(xiàn)了上文Twitch“盜播”的情況。你盡管買你的版權,可對于觀眾來說卻并非“非看不可”。
對于一場成功的DOTA2賽事而言,V社ESL賽事方、Facebook平臺、玩家/觀眾,每個群體都是賽事的一環(huán),也都需要依靠這個閉環(huán)來滿足自身需求或攫取利益。
首先,V社作為游戲廠商,在DOTA2的賽事體系內需要第三方賽事的存在,承擔在世界各地舉辦DOTA2大型賽事,在線下推廣DOTA2這款游戲的責任。作為賽事方,舉辦賽事最根本的訴求是為了獲取經(jīng)濟利益,而電視轉播收入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賽事方售賣轉播權給直播平臺無可厚非,于游戲廠商和賽事方而言,這樣可以獲得不菲的經(jīng)濟回報,而對于直播平臺來說,依靠高人氣的電競項目和賽事則能夠收獲客觀的流量。
然而對于最后一環(huán),同樣也是賽事受眾的玩家來說,他們需要的則是良好的觀賽體驗,不管是在游戲內還是游戲外,畢竟他們還有著選擇索性不看的權利。但遺憾的是,在這次ESL ONE的比賽過程中,作為直播平臺的Facebook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
因此即便上述邏輯和盈利模式全部成立,但游戲廠商、賽事方和直播平臺能夠做的也遠不止如此。審核更具承辦能力的賽事方,招募和聘請經(jīng)驗更加豐富的解說和OB工作人員,提高平臺自身的轉播質量,及時處理觀眾反饋的各種問題。要知道,擁有了承辦和轉播比賽的資質并不代表一切,因為觀眾以及他們的評價依然是整個賽事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畢竟對于一場職業(yè)賽事來說,沒什么比失去觀眾更令人感到絕望的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