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市面上各種各樣的書籍亂花迷眼,那么如何挑選呢?易中天先生給出一個很好的回答。懂得“取”“舍”。并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我們閱讀,書影響著你的閱讀品位,但閱讀品位又需要大量的閱讀才可得以提高。說到底還是要多多閱讀才能打通你閱讀品位的“任督二脈”,從而讓你“功力深厚”。(特約教師:福建省惠安縣涂寨中心小學(xué) 陳莉)
有句老話,叫“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讀書也一樣。讀書當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從一而終”,一輩子廝守不可。換一種書或一類書來讀,也不像離婚改行那么困難。但這決不等于說讀什么書是無所謂的。書的意義,有時比配偶還重要。因為一個人一旦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xí)慣,往往就終身愛讀甚至只讀某一類書。這些書會影響他一輩子,甚至決定他走什么樣的道路,有什么樣的思想。
即便書不等于偶,至少也近于友吧?讀什么書,也就是交什么人。古人云:“不知其人而視其友。”依我看,也不妨說“不知其人而視其書”。如果架上多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相反,如果終日里盡讀些不三不四的玩意兒,則其人也難免會有些不三不四。不是說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
人總是愿意有些品位的。如果讀來讀去,品位沒提高,反倒弄得俗氣了,豈非南其轅而北其轍?這就要有所選擇。選擇也不易。誰來選,怎么選,都是問題。那么,自己來選又如何?也很困難。一個人,如果從來就沒讀過書的,他怎么知道該挑哪類書、哪種書、哪本書?要想學(xué)會選擇,而且選得不離譜,除非他讀過很多。
其實答案也就在這里:要學(xué)會選書,必先多讀書。觀千劍而后識器。判斷力和鑒賞力都是從實踐中產(chǎn)生出來的,讀書也不例外。因此,初讀書時,最好什么書都讀,就像結(jié)婚之前先廣交朋友,然后再從容選擇一樣。不要才見了一個,便忙不迭地“定了終身”。樹木后面是森林。一葉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葉”還是敗葉,豈不更糟?
書讀得多了,就有了選擇。這倒不是說從此就只讀一種書或一類書了。所謂“有了選擇”,只不過是有了品位;所謂“有了品位”,也不是說從此只讀“雅”的,不讀“俗”的,而是說有了判斷力和鑒賞力,知道好歹了。好歹和通常所謂的雅俗不是一回事。自命風(fēng)雅者,往往其實是“惡俗”;向為專家學(xué)者輩不屑一顧的“俗物”,卻沒準兒反倒“大雅”。是雅是俗,全看你有沒有品位。沒有品位,即便是《浮士德》或《紅樓夢》,也能讓他講得俗不可耐。品位只能來自閱讀的經(jīng)驗。讀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這就要博覽群書。而且那“博覽群書”的“博”,還不僅是數(shù)量的“多”,更是品種的“雜”。朱光潛先生說:“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復(fù)雜,風(fēng)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也就愈可靠?!彼?,終身只讀一種書或一類書是不妥的。它雖然能造成品位的純正,卻也難免趣味的褊狹。
倘若無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認的經(jīng)典名著來讀。讀經(jīng)典名著,雖然沒準兒會讀成個“書呆子”,卻肯定不會讀成個“二皮臉”。或許有人要問,如果我讀了一輩子書,覺得讀什么都好,并沒有什么“最”喜歡或“最”合適的,又將如何呢?當真這樣,我就要說,你作了最好的選擇。你想,一個人,一生中時時有愛情,處處有朋友,豈非幸福?
張建中摘自《廣州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