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礦區(qū)地質資料的分析,闡述了煤層的煤質特征,并對煤類分布特征進行了描述,說明了該區(qū)煤類分布原因為:深成變質作業(yè)為主,火燒所引起的接觸變質作用為輔。
關鍵詞:煤質;煤類;深成變質;接觸變質作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5.052
1 概況
位于庫車縣北93千米,克孜庫坦河東側。東西長約3.922千米;南北寬約1.998千米,面積約為6.345平方千米,隸屬阿克蘇地區(qū)庫車縣管轄。
區(qū)內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有上三疊統(tǒng)黃山街組(T3h),下侏羅統(tǒng)塔里奇克組(J1t)、第四系(Q4)。其侏羅系下統(tǒng)塔里奇克組地層(J1t)為主要含煤地層,礦區(qū)總體呈一簡單單斜構造。地層傾向南,傾角平緩,傾角3°-12°,最大22°,由北向南有逐漸變小趨勢。由下侏羅統(tǒng)塔里奇克組上、中、下三段組成寬緩的單斜構造[1]。
2 煤層特征
含煤地層為下侏羅統(tǒng)塔里奇克組,按巖性組合特征及含煤性可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J1t3):巖性以灰白色、淺黃綠色中、細砂巖為主,夾粉砂巖、泥巖,含煤5層,編號為下1-下5煤層,地表露頭及淺部均自燃,巖石中鐵質被氧化呈紫紅-棕紅色,裂隙發(fā)育,堅硬,下5煤層火燒嚴重,地表易于辯別,作為上、中段分界標志。控制本段地層厚度平均49.61米。中段(J1t2):巖性以灰白色粗砂巖及砂礫巖為主,夾灰色粉砂巖、泥巖,含煤7層,編號為下6-下12煤層,其中下5、下7、下8、下10煤層全區(qū)可采,為本次主要勘探煤層,下9、下12煤層全區(qū)分布,局部可采,層位穩(wěn)定,為中、下段分界標志,本段地層平均厚約133.70米。下段(J1t1):上部以深灰色粉、細砂巖為主,夾薄層泥巖及下13煤層,下部灰綠色中、粗砂巖為主,夾有細砂巖,具大型斜層理,不含煤,底部為砂礫巖,本段地層厚約130米。鉆探控制80米。塔里奇克組地層平均厚度313.31米,煤層平均總厚14.80米,塔里奇克組含煤系數(shù)為4.72%。井田內煤層中,下5、下7、下8、下10煤層為主要可采煤層,對上述煤層進行評述[1]:
①下5煤層:全區(qū)大部分可采范圍。結構簡單,屬全區(qū)可采較穩(wěn)定煤層。煤層厚度1.19—7.62米,平均3.39米。②下7煤層:結構簡單~中等,屬全區(qū)可采較穩(wěn)定煤層。煤層厚度2.00—4.51米,平均3.31米。③下8煤層:結構簡單~中等,含夾矸0—3層,屬全區(qū)可采較穩(wěn)定煤層。煤層厚度0.40—4.49米,平均2.59米。④下9煤層:結構簡單,屬局部可采較不穩(wěn)定煤層。煤層厚度0.29—3.24米,平均1.38米。⑤下10煤層:結構簡單,屬全區(qū)可采穩(wěn)定煤層。煤層厚度2.17—3.12米,平均2.76米。
3 煤質特征
區(qū)內各煤層除個別見煤點外一般平均值為:水分(Mad)含量原煤為1.92 -9.52 %,浮煤為1.96-9.58%;灰分(Ad)產率原煤為7.88-28.51%,浮煤為2.51-13.43%,下9、下10號煤為7.88-8.9%,屬特低灰煤?;曳郑ˋd)產率下7號煤為15.15%,屬低灰煤?;曳郑ˋd)產率下5、下8號煤為23.17-28.51%,屬中灰煤;揮發(fā)分(Vdaf)產率:各煤層原煤為36.57-41.18%,浮煤為36.17-41.21%,屬中高-高揮發(fā)分煤。(見表1)
區(qū)內各煤層全硫(St.d)含量為0.33-0.47%,均屬特低硫煤;各煤層含磷較低,下8號煤層平均為0.041%,屬低磷煤。下5、下7、下9、下10號煤層平均為0.002-0.006%,均屬特低磷煤。各煤層中氟、氯、砷的含量較低,一般氟(Fad)含量為47.6-92úg/g,氯(Clad)含量為0.038-0.055%,砷(ASad)含量為1.0-2.75úg/g,各煤層的原煤發(fā)熱量(Qb.d)平均為20.33~31.01 MJ/kg,發(fā)熱量(Qb.daf)平均為25.91~33.76MJ/kg。(Qgr.d)平均為18.79~30.95MJ/kg,下5號煤原煤發(fā)熱量(Qgr,d)平均為18.79MJ/kg,屬低發(fā)熱量煤。下8號煤原煤發(fā)熱量(Qgr,d)平均為22.89MJ/kg,屬中發(fā)熱量煤。下7、下9、下10號煤原煤發(fā)熱量(Qgr,d)平均為27.23-30.95MJ/kg,屬高發(fā)熱量煤。
4 煤類分布特征
根據(jù)獲得的各煤層煤質資料可以看出:下5、下7、下8號煤層的精煤揮發(fā)分(Vdaf)產率為36.17-41.21%,粘結指數(shù)(G)為0-34.8,根據(jù)《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準》,煤類以41CY-42CY-32RN為主。下9、下10、下12、下13號煤層的精煤揮發(fā)分產率為37.70~40.27%,膠質層(Y值)平均為12~14mm。粘結指數(shù)(G)為45-96,根據(jù)《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準》,煤類以45號氣煤為主。(見表2)
井田內煤的變質主要是深成變質作用,變質程度隨煤層的埋藏深度增大而增高,含煤巖系在垂直剖面上(圖1)顯示出煤變質的分帶現(xiàn)象。按照變質程度由高~低可分為二個變質帶,Ⅰ帶為弱粘煤;Ⅱ帶為氣煤。變質帶的界面與煤、巖層界面大致平行,即以下8煤層與下9煤層之間為界線,下8以上(包括下8)為BN-RN;下9以下(包括下9)為QM-JM。由于熱力變質(火燒烘烤),下7煤層在礦區(qū)東部煤層露頭火燒區(qū)附近出現(xiàn)45QM,下10煤層在井田東南部火燒區(qū)下變?yōu)?5JM,具接觸變質作用的特征。
5 結論
綜觀區(qū)內煤質特征及煤類分布情況,歸納有以下特征:全區(qū)各煤層具低中-中高灰分,中高-特高發(fā)熱量、低硫-特低硫、低-特低磷等特征,煤質相對較穩(wěn)定,而下5、下7、下8煤層煤類以長焰煤(41-42CY),弱粘煤(32RN)為主,可作為火力發(fā)電,工業(yè)鍋爐用煤和民用煤;下9、下10、下12、下13煤層,煤類以氣煤(45QM)為主,可作為煉焦用煤。,縱向上煤類具深成變質的特征,而在橫向上靠近火燒區(qū)的煤層露頭位置處下7、下10煤層煤類變化較大具接觸變質特征,綜上分析煤類變化的原因為以深成變質作業(yè)為主,火燒所引起的接觸變質作用[2-3]為輔。對煤質及煤類分布規(guī)律的探討在于選擇更加合理,煤層開發(fā)更加經濟。
參考文獻:
[1]陳愛東,劉江,劉盛林,張偉等.新疆庫拜煤田庫車縣克孜庫坦(偉曄)煤礦勘探報告[R].新疆煤田地質局一五六煤田地質勘探隊,2007.
[2]韓德馨,楊起.中國煤田·地質學[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
1980.
[3]王正華,葉蘭.準南煤田白楊河普查區(qū)煤類分帶及原因分析.西部探礦工程[J].2006(02):0193.
作者簡介:馬何龍(1985-),男,新疆人,地質工程師,從事煤田地質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