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郭子章《豫章詩話》中的佛道意識

      2018-03-12 20:25邱美瓊劉雨婷
      貴州文史叢刊 2018年1期

      邱美瓊+劉雨婷

      摘 要:郭子章《豫章詩話》以地域性著稱,一直以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鮮明的佛道意識?!对フ略娫挕分械姆鸾桃庾R主要體現(xiàn)在:記錄了很多與佛教相關(guān)的詩作和詩人故實(shí),詩僧軼事和有關(guān)詩作,以及滲透了佛教思想或借用佛語的評述和詩文;其道教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記錄了很多與道教相關(guān)的詩文和掌故,神仙、道人的軼事和有關(guān)詩作,以及滲透了道教思想的詩文。《豫章詩話》有如此鮮明的佛道色彩,主要緣于明中葉佛教、道教的復(fù)興,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以及郭子章個人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

      關(guān)鍵詞:《豫章詩話》 佛教意識 道教意識 原因探究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8)01-92-98

      郭子章,字相奎,號青螺,江西泰和人。他曾在福建、廣東、山西、四川、貴州等地為官,著述頗豐?!对フ略娫挕肥瞧淙温氋F州巡撫期間所作,記錄了自晉迄明以來與江西有關(guān)的詩人詩作、逸聞軼事、詩論詩法等,無論書名還是內(nèi)容都體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色彩。除此之外,其中的佛道意識也很突出。

      一、《豫章詩話》中的佛教意識

      《豫章詩話》呈現(xiàn)出明顯的佛教意識,其中記錄了與佛教相關(guān)的種種,包括佛門掌故、詩僧詩作、佛家思想等等,甚至是偏離詩話與佛有關(guān)的內(nèi)容。

      一是記錄了很多與佛教相關(guān)的詩作和詩人故實(shí)。有贈僧人的詩作,如卷二中唐李群玉《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鄭判官兼簡空上人》、南唐廖匡圖《贈泉陵上人》等。有宣揚(yáng)佛教積極作用的詩作故實(shí),如卷三中王安石作詩勸女:

      荊公女,吳安持之妻,工詩。嘗寄荊公曰:“西風(fēng)不入小窗紗,秋氣應(yīng)憐我憶家。極目江山千里恨,依然和淚看黃花。”和曰:“青燈一點(diǎn)映窗紗,好讀《楞嚴(yán)》莫念家。罷了諸緣如幻事,世間唯有妙蓮花。”1

      吳氏乃王安石長女,出嫁后因念家思親而心傷不已,于是寄詩向王安石訴苦。王和詩勸她了卻塵緣,一心向佛,“好讀《楞嚴(yán)》莫念家”。結(jié)句中的“妙蓮花”一語雙關(guān),既暗指佛教經(jīng)典《妙法蓮華經(jīng)》,又以蓮心喻佛性,褒揚(yáng)了佛教凈心除雜之妙。

      詩人故實(shí)多記載詩人崇佛尚佛、與僧人交游之事。如卷四中饒節(jié)的事跡:

      饒節(jié),字德操,曾丞相布之客也,性剛峻,晚與丞相論不合,因棄去,祝發(fā)為浮屠,號如璧。

      饒三祝發(fā)后,嘗作詩勸呂伯恭專意學(xué)道,云:“向來相許濟(jì)時功,大似頻伽餉遠(yuǎn)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猶求舊管城公。文章不療百年老,世事能排雙頰紅。好貸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風(fēng)?!?

      北宋中期,饒節(jié)本是丞相曾布的門客,后因論調(diào)不合而離開,削發(fā)為僧。出家后,他曾作詩勸勉呂本中“專意學(xué)道”。這首詩中多用佛門典故及用語,譬如“頻伽”是佛經(jīng)中的極樂凈土之鳥,“木上座”是拄杖的雅稱,“幡風(fēng)”出自《壇經(jīng)》:“時有風(fēng)吹幡動,一僧曰風(fēng)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勰苓M(jìn)曰:‘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與“木上座”結(jié)友,結(jié)跏趺坐“究幡風(fēng)”,饒節(jié)雖意在勸勉他人,卻無處不表露自己的向佛之心。

      有些記載甚至頗具傳奇色彩。卷三中記載了蘇軾兄弟、云安和聰禪師之間的一段逸聞:

      蘇子由謫高安,云安時時相過。有聰禪師,亦蜀人。一夕,云安夢同子由、聰迓五祖戒禪師。既覺,語子由,聰亦至。子由方與洞山說夢,子今來同說夢乎?聰曰:“夜來夢,吾三人迎戒和尚。”子由曰:“世間果有同夢者。”久之,東坡書至曰:“已至奉新,旦夕相見。”三人喜出城,而坡至,則以語坡。坡曰:“軾七八歲常夢是僧,又先妣方孕時,夢一僧來托宿?!?

      蘇轍謫居高安期間,和云安、聰禪師同做一夢,夢見三人共迎五祖戒禪師。后蘇軾至高安,三人共迎并談及此離奇之事。更不可思議的是,蘇軾自言少時常夢此僧,其母懷胎時亦夢僧人借宿。三人進(jìn)一步對比分析后認(rèn)為蘇軾就是五祖戒和尚的轉(zhuǎn)世。后來蘇軾還作偈戲說“身世”:“惡業(yè)相纏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禪。卻著衲衣歸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4

      二是記錄了很多佛僧(詩僧)軼事及有關(guān)詩作。如卷二中記錄了至誠禪師依歸南宗的始末:

      至誠禪師,泰和人,少師事神秀禪師于玉泉寺。神秀一日謂其徒曰:“吾聞南宗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付衣缽,豈徒然哉?”師聞此語,即往曹溪參請南宗,示偈曰:“一切無心自心戒,一切無礙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睅熉勝剩焓囊罋w南宗,即六祖也?!琳\事六祖,當(dāng)是唐人。同時有真寂禪師,安福人,亦師六祖,住青原山靖居寺。5

      至誠禪師早先拜在神秀禪師門下,受其引導(dǎo)“參請南宗”。南宗“深悟上乘”,令至誠折服,于是依歸。末尾提到的真寂禪師與此事的唯一聯(lián)系是“亦師六祖”,作者卻仍費(fèi)筆墨介紹其籍貫和居所。

      又如卷一中抄錄了遠(yuǎn)公(東晉高僧慧遠(yuǎn))《廬山》《朱砂峰》二詩,并伴有推測:“但晉人絕句甚少,恐不其然?!?郭子章即使懷疑此二詩非遠(yuǎn)公親作,還是抄錄下來,包括抄錄沈蓮池的《遠(yuǎn)公贊》,概能見出他的崇佛傾向。

      書中記錄的僧人尤其是詩僧,并非全都高不可攀、不食煙火。如卷二中:

      僧齊己攜《早梅詩》詣之,谷為改“數(shù)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不覺下拜,以為一字師。7

      鄭谷少輒有詩名,司空圖曾預(yù)言他“當(dāng)為一代風(fēng)騷教主”。盡管如此,齊己與之相較絲毫不遜色。他是唐末著名詩僧,詩風(fēng)古雅清和,為歷代詩人和批評家所稱道。紀(jì)昀就盛贊:“唐詩僧以齊己為第一?!比贿@則中齊己攜詩拜訪鄭谷,又尊其為一字師,展現(xiàn)出他謙遜好學(xué)的個性。

      又如卷六中二僧爭住院子,受臨川聶大年“教諭仁和”后“慚愧而退”。1由此可見,郭子章?lián)袢》鹕捌漭W事的范圍很廣,不局限于得道圣僧及其豐功偉績。

      三是評述和詩文滲透了佛家思想或借用佛語。如卷一中對“侯景之亂”前因后果的評述體現(xiàn)了佛家業(yè)因果報和三世輪回的思想:

      梁武帝天監(jiān)三年,與志公和尚講禪于重云殿。志公忽然歌樂,復(fù)泣悲。因賦五言詩曰:“樂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災(zāi)起。佞臣作欺妄,賊臣滅君子。若不信吾言,龍時侯賊起。且至馬中間,銜悲不見喜?!?……侯景八月十三至丹陽,是“但看八十三”也。……侯景作亂在戊辰,是“龍時侯賊起”也。武帝己巳至庚午年歲餓死,是“馬中間銜悲”也。句句皆驗(yàn)?;蜓粤何涞鄯罘鹎?,事志公甚謹(jǐn),而卒不能彌侯景之亂,豈是前定?即佛未如之何耶?夫梁武帝陰謀齊鼎,殺齊之子孫,幾無噍類,大戾佛教,即舍身建寺彌文耳。或言侯景即東昏后身,事雖誕,理或然者。2endprint

      先是敘述了侯景之亂前,志公和尚曾作讖詩預(yù)言了這場叛亂及梁武帝餓死其中的命運(yùn)。后評論中有“豈是前定”,即言有果必因,因?yàn)榱何涞鄞R建梁時造作了“殺齊之子孫,幾無噍類,大戾佛教”之業(yè),所以盡管他殷勤奉佛,還是無法逃脫“侯景之亂”的現(xiàn)報。又有“侯景即東昏后身,事雖誕,理或然者”語,猜測侯景的前世就是齊東昏侯,即言輪回。

      卷三中評王安石詩時借用了佛語:

      王荊公詩曰:“紅梨無葉庇華身,黃菊分香委路塵。歲晚蒼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橫陳?!庇衷疲骸澳韭鋵鶐n因自獻(xiàn),水歸洲渚得橫陳?!鄙焦仍唬骸白垣I(xiàn)橫陳事,見相如賦。”《楞嚴(yán)經(jīng)》亦曰:“于橫陳處,味如嚼蠟?!?

      黃庭堅的原評論還有一句:“荊公不應(yīng)完用耳?!币庵竿醢彩耆瞻帷白垣I(xiàn)”“橫陳”語而不加創(chuàng)新。郭子章先引黃庭堅的評論,后引《楞嚴(yán)經(jīng)》中“于橫陳處,味如嚼蠟” 句,表示對黃看法的認(rèn)同,委婉地表達(dá)了對王詩缺乏新意的看法。

      《豫章詩話》所錄顯現(xiàn)佛家思想的詩作也是不少。如蘇軾于廬山東林寺作的偈: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四萬八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4

      “廣長舌”特指佛的舌頭,因佛經(jīng)中有言佛舌廣而長,可覆面、至發(fā)際。詩人想象佛舌長如溪流,佛音如溪聲不絕于耳,佛身隱于清凈山色之間,可謂心中有佛,所見皆佛。這與禪宗“即心是佛”“見性成佛”的精神很是一致。

      此外,《豫章詩話》還記錄了一些與詩話無關(guān)但與佛教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如卷一中的“廬山十八大賢”,本可以一筆帶過,作者卻將自慧遠(yuǎn)而下十八位高僧、居士的姓名、字(號)、籍貫悉數(shù)列出。又如作者游賞與佛教有關(guān)的景點(diǎn):

      予過曹溪,禮六祖像,取衣缽?fù)嬷?。衣似今褐衣,缽則既碎,而傳以漆膠者,皆唐垂拱中所賜物也。5

      他不僅“禮六祖像”,還“取衣缽?fù)嬷?,更仔?xì)觀察并描繪了衣和缽的形態(tài)、來歷,其對佛教的崇尚可見一斑。

      二、《豫章詩話》中的道教意識

      《豫章詩話》還呈現(xiàn)出明顯的道教意識,其中記錄了與道教相關(guān)的種種,包括神仙傳奇、道人軼事、道教思想等等。

      一是記錄了很多與道教相關(guān)的詩文和掌故。詩文如卷一中湛方生的《廬山神仙詩序》,贊美廬山是“神明之區(qū)域,列真之苑囿”。

      如湛方生所言,廬山確與仙道淵源甚深。關(guān)于其得名,《廬山紀(jì)事》引錄了五種說法,每一種都與仙道有關(guān)。引《九微志》:“周武王時,方輔先生與李老聃跨白驢入山煉丹,得道仙去,惟廬存,故名廬山?!币对フ屡f志》:“廬俗字君孝,本姓匡,父平野王,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亡。封俗于鄡陽,曰‘越廬君。兄弟七人皆好道術(shù),寓精于洞庭之山,故世謂之‘廬山。引遠(yuǎn)法師《廬山記》:“殷周之際,匡俗先生奚道仙人共游此山,時人謂其所止為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矣。”引周景式《廬山記》:“廬山匡俗,字子孝,本東里子。出武王時,生而神靈,屢逃征聘。廬于此山,時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廬尚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如烏號。世稱廬君,故山取號焉。”引謝顥《廣福觀碑》:“周威烈王以安車迓匡續(xù),續(xù)仙去,惟廬存,因命其山為靖廬山,邦人以先生姓呼匡山,又曰匡阜?!蔽宸N說法異名同實(shí),均以神仙之廬、仙去廬存為核心內(nèi)容展開。

      又卷六載尊信道教的嘉靖皇帝與群臣賦詩作對:

      出一對云:“洛水靈龜獻(xiàn)瑞,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五還歸二十五,數(shù)數(shù)定元始天尊,一誠有感。”或?qū)υ唬骸暗ど讲束P呈祥,雌聲六,雄聲六,六六總成三百六,聲聲祝嘉靖皇帝,萬壽無疆!”1

      上聯(lián)中的“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天神之一,頗受嘉靖皇帝尊崇,他即位后還特建元祐宮作焚修祝厘之用。

      《豫章詩話》記錄的掌故也多是文人尚道學(xué)道之事。如卷二記施肩吾:

      施希圣,字肩吾,吳興人,元和十五年進(jìn)士。以豫章西山乃十二真仙羽化之所,心慕之,因卜隱焉。且以名其所著詩,自為之序。2

      施肩吾認(rèn)為豫章西山是道教十二真仙羽化飛升之所,不但隱居其中,還用“西山”命名自己的詩集,可謂篤信道教。

      又如卷五記王迪棄官學(xué)道之事:

      王迪,宋熙寧中為洪州左司理,有道人磨鏡,俾迪自照,見星冠羽帔縹緲鏡中,遂棄官,與妻偕隱。新建主簿劉訛送以詩云:“發(fā)如抹漆左參軍,脫去青衫從隱淪。世上更無羈紲?zhǔn)?,壺中別有自由身。鼎烹玉兔山前藥,花看金鰲背上春。莫怪少年能決烈,藍(lán)田夫婦總登真?!?

      王迪原在洪州為官。某回見道人磨治銅鏡,他照見鏡中自己“星冠羽帔縹緲”,遂與妻子雙雙隱居修道。時為新建主簿的劉訛贈詩送別王迪夫婦,末句“莫怪少年能決烈”,對他棄官學(xué)道之舉表示理解,因?yàn)橥蟆笆郎细鼰o羈紲?zhǔn)隆?。由此可窺,尚道之風(fēng)盛極的背后當(dāng)有更深層次的緣由。

      二是記錄了很多神仙、道人的軼事及有關(guān)詩作。如卷一中由“真君粥”引出了關(guān)于董真君的一段逸聞及詩作:

      杏仁去核,候粥熟同煮,謂真君粥。廬山董真君未仙時,多種杏。歲稔則以杏易谷,歲歉則以谷賤糶,時全活者甚眾。后白日升仙時,有詩云:“爭似蓮花峰下客,種成紅杏亦升仙。”4

      董奉生于東漢建安年間,信奉道教。他成仙前多種杏,歲稔年豐時以杏換糧,年谷不登時又以低價賣出,以此救濟(jì)眾人,最終得以登仙。因其慷慨濟(jì)民,人多尊稱為“董真君”,并將與去核杏仁同煮的粥稱作“真君粥”。

      卷六中紫姑仙巧以詩教化江州朱原虛:

      江州朱原虛,為學(xué)究,有詩名。二弟在髫年而父母死,原虛匿父所遺綾錦十余篋,又逐二弟居外,流離不振。一日,鄰人降紫姑仙,原虛適在坐,乃請曰:“聞仙姑能詩,幸見教。”仙姑降筆曰:“何處西風(fēng)夜卷霜,雁行中斷各悲涼。吳綾越錦藏私篋,不及姜家布被香?!痹摰迷娀士郑苏俣苓€家,與之完娶,教之業(yè)儒。后二弟俱登科,典州郡,事原虛如事父焉。1

      紫姑仙不僅洞知人間事,還善教化、有詩才。江州有學(xué)究朱原虛,父母死后私吞遺產(chǎn)、趕走年紀(jì)尚幼的弟弟。經(jīng)紫姑仙的諷刺詩點(diǎn)化后,他改變自私無德的作為,最終兄弟相親。endprint

      三是部分詩文滲透了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包羅廣泛,劉勰《滅惑論》概括:“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標(biāo)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太上為宗,尋柱史嘉遁,實(shí)為大賢,著書論道,貴在無為,理歸靜一,化本虛柔?!?劉勰的觀點(diǎn)有二:一是道教思想內(nèi)容紛繁,雜糅老莊學(xué)說、黃老之學(xué)、神仙方術(shù)等等;二是以老子思想為宗?!对フ略娫挕分械囊恍┰娢木蜐B透了道教思想,如卷三中的唱詞:

      “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懶惰必饑寒,莫到饑寒方怨命,虛空自有神明聽?!庇殖疲骸奥犅犅?,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貪多折人壽,經(jīng)營太甚違天命,定定定。”3

      這是陸九淵率家族子弟在祠堂祭拜時所唱,折射出自然無為的思想?!白匀粺o為”主張順應(yīng)事物本身的情狀運(yùn)行而不加私意妄為,但又非不為?!疤炖矶ā薄疤旄抖ā奔囱允挛锉旧硪姥撤N規(guī)律,毋須“經(jīng)營太甚”以致“違天命”;但亦反對無所作為,正如“懶惰必饑寒”。

      又如卷五中陶淵明《赴鎮(zhèn)軍參軍》詩中:

      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4

      此四句與莊子體道境界同。莊子體道在于追求心靈活動超出物質(zhì)世界的形相拘限,而“誰謂形跡拘”表達(dá)了對形跡不拘狀態(tài)的向往,恰如莊子主張沖破現(xiàn)實(shí)藩籬而精神上達(dá)。

      三、《豫章詩話》中呈現(xiàn)佛道色彩的原因探究

      《豫章詩話》有如此鮮明的佛道意識,主要緣于明中葉佛教、道教的復(fù)興,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以及郭子章個人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

      明中葉佛教、道教的復(fù)興。嘉靖以來,道教因統(tǒng)治者的重視重現(xiàn)興盛態(tài)勢。明世宗極其崇道,《明史》《明實(shí)錄》等史料對此均有記載。他對道士可謂尊寵有加:“世宗最寵方士,如邵元節(jié)、陶仲文,俱拜白玉、烏玉印章之賜,而無金、銀與銅,且皆別號私記,入西番法王等圖書而已,不以施之箋奏也”。5

      晚明有佛教復(fù)興運(yùn)動。統(tǒng)治者大量修建、擴(kuò)建佛寺,“蓋塔廟之極盛,幾同《洛陽伽藍(lán)記》所載矣”。6以云棲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大高僧為首的一眾佛僧、居士釋經(jīng)傳法,掀起了信仰佛教的熱潮。

      與此同時,陽明心學(xué)間接推動了佛、道教的復(fù)興。陽明心學(xué)受禪宗佛學(xué)和老莊道家影響,融貫佛、道,在當(dāng)時取代理學(xué)成為顯學(xué)。由此,它勢必促進(jìn)佛道思想的傳播,進(jìn)而推動佛、道教的復(fù)興。郭子章又是陽明后學(xué)的代表人物,自當(dāng)深受影響。

      《豫章詩話》成書于郭子章任職貴州巡撫期間(萬歷二十六年至萬歷三十七年),時值佛、道教由衰弱走向復(fù)興,加之原本“明朝宗教以佛教和道教為主,勢力和影響最大”1。該時代文化背景必然對文人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郭子章也不例外。

      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郭子章是江西泰和人,詩話所寫內(nèi)容又與江西息息相關(guān)。江西的佛道文化根植深厚,至明代蔚然成風(fēng)。

      道教的初創(chuàng)期當(dāng)追溯到東漢,卿希泰、唐大潮合著的《道教史》指出:“到東漢順帝、桓帝之際,早期道教派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便相繼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道教的正式誕生?!?后太平道因創(chuàng)教者張角發(fā)動黃巾起義失敗而漸滅,五斗米道獨(dú)傳。五斗米道為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道陵所創(chuàng),又稱天師道、正一道或正一盟威之道。張道陵有一段在云錦山煉丹修道的經(jīng)歷,對他本人及其道教一派影響深遠(yuǎn),“云錦”即是江西貴溪龍虎山的本名。對此,文獻(xiàn)中不乏相關(guān)記載。

      清婁近垣《重修龍虎山志》:

      江西貴溪龍虎山,漢代張道陵煉丹成道于其地,嘗得秘書,通神變化,驅(qū)除妖異。

      龍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里之仁福鄉(xiāng),于天官牛斗之分野,星紀(jì)之次也……本名云錦山,第一代天師于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道書第二十九福地也。據(jù)《龍虎山志》引清乾隆乙巳年(1785)版《留侯天師世家宗譜》:

      第三代系師(魯)囑第四代天師(盛)曰:“龍虎山,祖師元壇在焉,其地天星照應(yīng),地氣沖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諸巖洞。汝可以印劍經(jīng)箓往住其地,修煉累功,廣宣吾化,永傳于世。四代天師自漢中還鄱陽入龍虎山,得其故棲,為世居之圖。

      (四代天師盛)攜印劍經(jīng)箓,自漢中還鄱陽龍虎山。修治祖天師元壇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歲以三元日登壇傳箓,四方從學(xué)者千余人,自是開科范以為常。

      先是張道陵擇龍虎山煉丹修道,山因之得名。后其子張衡、孫張魯相繼嗣教。至第四代張盛,遵祖訓(xùn)還入龍虎山,自此龍虎宗成為天師道的延續(xù)。由張盛始,歷代天師居此修道傳教,龍虎宗遂光大,成為天師道的延續(xù)。貴溪龍虎山亦成道教第一名山。

      除此之外,多位高道也曾在江西修道?!对フ略娫挕烽_篇即可證:

      秦末,匡廬尋真觀溪中磐石上有玉簡天篆,曰:“神化靈溪,金簡標(biāo)題。真人受旨,玉簡潛棲。”此篆為豫章玄教之祖。廬山之匡,龍虎之張,西山之許,閣皂之葛,玉笥之蕭,其所從來遠(yuǎn)矣。3

      郭子章認(rèn)為道教之源流上溯秦末,廬山的玉簡天篆是“豫章玄教之祖”。隨后列舉了包括張道陵在內(nèi)的四位高道,曾先后于江西九江廬山、鷹潭龍虎山、南昌西山、樟樹閣皂山、峽江玉笥山修道,其中許遜、葛玄、張道陵位列四大天師,西山許遜還是江西豫章人。還有諸多道教山水勝地與歷史遺跡,如上饒三清山、南城麻姑山,西山萬壽宮、嗣漢天師府等等。正所謂“江西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4

      與此同時,江西的佛教文化信仰根植深厚。魏晉南北朝和晚唐五代是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亂世,其時中原一帶兵戈擾攘,江西位處長江以南,得以相對平靜。是以僧侶多有南遷,尋山占寺,創(chuàng)立門戶?!对フ略娫挕分卸啻翁岬降幕圻h(yuǎn),是中國漢傳佛教最大支派之一凈土宗的初祖,其祖庭為江西廬山東林寺。梁釋慧皎所撰《高僧傳》有載東林寺建寺始末:“時有沙門慧永,居在西林,與遠(yuǎn)同門舊好,遂要遠(yuǎn)同止。永謂刺史桓伊曰:‘遠(yuǎn)公方當(dāng)弘道,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貧道所棲偏狹,不足相處,如何?;改藶檫h(yuǎn)復(fù)于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及寺建成,慧遠(yuǎn)別置禪林、筑造龕室、親著銘文、奉請阿育王像,對當(dāng)?shù)胤鸾涛幕暮B(yǎng)和流播大有裨益。此外,中國本土佛教禪宗亦與江西頗有淵源,其臨濟(jì)、溈仰、曹洞、楊岐等宗派皆在江西開宗,贛文化一脈深受熏染。endprint

      郭子章個人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一是師承淵源。郭子章師從王陽明再傳弟子胡直。胡直嘗從陳大倫學(xué)道、鄧魯學(xué)禪,其記述學(xué)習(xí)經(jīng)歷的《困學(xué)記》中寫道:

      陳公嘗從陽明先生學(xué),后專意玄門,予少病肺,咳血怔忡,夜多不寐,則就拜陳公學(xué)玄,未有人。鈍峰始為魏莊渠公弟子,亦游南野先生門,后專意禪宗。予亦就鈍峰問禪。2

      尤其學(xué)禪使他“十余年之火癥向愈,夜寢能寐”。3郭子章身為弟子必然受到胡直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播州之役。這是他認(rèn)識佛教思想的一個轉(zhuǎn)折,對此他在《明州阿育王山志序》有所記錄:

      生平事佛,率以名理取勝,多揉諸,最上乘門與吾靈臺有所契合發(fā)明者雅尚之,至于一切報應(yīng)因果等說,置弗問。中年宦轍四方,多更事,故凡有所求屢著肪蠁,于時雖或問,問未加詳。萬歷庚子,奉命討播,以孤軍冒重圍,舉家百口入于萬死一生之地,恐畏百至。雖委身于國,聽命于天,未嘗不禱于三寶,禱即應(yīng),應(yīng)即審,事非影響且與關(guān)侯通于夢寐。播酋授首多賴神助。4

      萬歷二十六年,播州宣慰司楊應(yīng)龍作亂,郭子章奉命討播。其間,軍隊曾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走投無路之際,他“未嘗不禱于三寶”,且“禱即應(yīng),應(yīng)即審”。后播州平定,他歸結(jié)于“多賴神助”,繼而轉(zhuǎn)變了不信報應(yīng)因果等說的態(tài)度。

      The Buddhism and Taoism consciousness of Guo Zizhangs Works “Yu Zhang Shi Hua”

      Qiu Meiqiong Liu Yuting

      Abstract: The works “Yu Zhang Shi Hua” written by Guo Zizhang, is famous for its region, there have been few people paid attention to its Buddhist and Taoism consciousness. Its Buddhism consciousness is mainly embodied in: record a lot of Buddhism and the associated the poets poems and stories, anecdotes and poems about the poem monk, and infiltration of Buddhism or borrow the commentary and poetry; the Taoism consciousness is mainly embodied in: record a lot of Taoism and the associated poems and stories, the Gods and Taoist anecdotes and related poems, and infiltration of Taoism poems. The works “Yu Zhang Shi Hua” is so distinctive from Buddhist and Taoism color, which mainly dues to the revival of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Buddhism and Taoism, Buddhism and Taoism culture that deeply rooted in Jiangxi, and Guo Zizhangs personal experience.

      Key words: Yu Zhang Shi Hua; Buddhism consciousness ; Taoism consciousness; reason inquiry

      作者簡介:邱美瓊,女,1966年生,廣西荔浦人,教授,文學(xué)博士,主要研究方向?yàn)橹袊诺湓妼W(xué)。

      劉雨婷,女,1994年生,江西新余人,2016級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yàn)橹袊诺湓妼W(xué)。

      ﹝基金項(xiàng)目﹞:孔學(xué)堂2016年研究項(xiàng)目“陽明后學(xué)郭子章文獻(xiàn)整理與思想研究”(編號:kxtyb201605)階段性成果。

      1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90頁。

      1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315-2316頁。

      2 賴永海主編,尚榮譯注《壇經(jīng)》,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1頁。

      3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92頁。

      4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92頁。

      5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73-2274頁。

      6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66頁。

      7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77頁。

      1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340頁。

      2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71頁。

      3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90頁。

      4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91頁。

      5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73-2274頁。

      1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339頁。

      2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76-2277頁。

      3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326-2327頁。

      4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70頁。

      1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345頁。

      2 僧祐編撰,劉立夫、胡勇譯注《弘明集》,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88頁。

      3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94頁。

      4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324頁。

      5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701頁。

      6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678頁。

      1 何孝榮《論明朝宗教的特點(diǎn)》,《福建論壇》2014年第1期。

      2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頁。

      3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261頁。

      4 郭子章《豫章詩話》,《全明詩話》本,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347頁。

      1 釋慧皎著,湯用彤校注《高僧傳》,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687頁。

      2 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21頁。

      3 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21頁。

      4 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山志》卷首,《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第11-12冊),明文書局1980年版。endprint

      东宁县| 乐山市| 舟山市| 临朐县| 南靖县| 嘉义市| 仲巴县| 盐山县| 罗甸县| 万荣县| 睢宁县| 兴海县| 江川县| 芷江| 新蔡县| 云龙县| 凤冈县| 肥城市| 龙门县| 嘉禾县| 红安县| 乌兰浩特市| 曲阳县| 司法| 万全县| 额敏县| 安溪县| 竹北市| 苍溪县| 渭南市| 台北县| 钟祥市| 尚义县| 阳城县| 乐昌市| 徐州市| 铜川市| 靖边县| 桂平市| 安乡县|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