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盛
李秀英,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曾獲得美國紐約歌劇院最佳女主角獎(Diva Award) 、斯坦利·托森杰出演員獎。(The Stanley Tausend Award)2008年,她主演的歌劇《蝴蝶夫人》由美國公共電視臺(PBS)現(xiàn)場直播,并榮獲“第66屆艾美獎”(Emmy Award);所教授的學生多人次在國內(nèi)外專業(yè)聲樂賽事中獲得優(yōu)秀成績。
自2001年起,李秀英先后與美國紐約歌劇院、辛辛那提歌劇院、波特蘭歌劇院,以及加拿大渥太華國家大劇院、法國里昂歌劇院、西班牙帕爾馬歌劇院、中國香港歌劇院等劇院合作,并在“新西蘭國際藝術(shù)節(jié)”“香港國際藝術(shù)節(jié)”“日本宮崎國際藝術(shù)節(jié)”等藝術(shù)節(jié)中演出。她在《蝴蝶夫人》《瑪儂·萊斯科》《藝術(shù)家的生涯》《托斯卡》《圖蘭朵》《修女安杰麗卡》《唐·卡洛》《浮士德》《愛之甘醇》《費加羅婚禮》《茶花女》《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島》《蔡文姬》《茶》和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一江春水》等歌劇作品中擔任女主角;并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馬勒《第二交響曲》和《第四交響曲》,本杰明·布里頓《戰(zhàn)爭安魂曲》中擔任女高音領唱。
美國《紐約時報》曾評論她:“李秀英是一位非常驚人的演員,具有嘹亮的歌聲。她飾演少女巧巧桑精致細膩,同時聲音非常具有表現(xiàn)力;中國女高音李秀英的演繹令人信服,聲音令人印象深刻。她那強壯清晰、富有表現(xiàn)力的聲音很容易穿透普契尼龐大的樂隊?!?/p>
2018年10月末,大型原創(chuàng)交響合唱《補天》巡演音樂會在上海東方藝術(shù)中心音樂廳拉開帷幕,這場由中美藝術(shù)家聯(lián)合完成的演出被譽為“中美文化合作交流的盛典”。旅美歸國的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應邀擔任女高音聲部領唱。節(jié)目單顯示,上半場四位領唱將逐一登臺獨唱,然而,直到中場休息觀眾也沒能等到李秀英的歌聲。直到下半場演出《補天》,李秀英方登臺,像往常一樣完成演出,收獲著熟悉的掌聲與喝彩。謝幕后,朋友們紛紛上前表示祝賀,李秀英熱情地回應中卻夾雜著難掩的失落
演出前一天,音樂會的排練緊張地進行著,在領唱與合唱隊、樂團反復多次的音樂合成中李秀英均從容應對,當然,出于對獨唱演員的保護,排練時并不要求他們完全放聲。正式演出時,為何獨唱曲目臨時取消?而且,取消的是李秀英駕輕就熟的保留曲目——《晴朗的一天》。演出結(jié)束,一向熱情爽朗的她又為何悵然若失呢?第二天上午,帶著種種疑惑,我如約來到李秀英執(zhí)教已逾十年的上海音樂學院,開始我們約定好的訪談(下文中,李秀英簡稱“答”,訪談者簡稱“問”)。
1994年,李秀英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歌劇中心,開始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在多年前舉辦的“周小燕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學生廖昌永在發(fā)言中曾提到“周先生對待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我的師妹李秀英在先生家生活了兩年……”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李秀英”這個名字。
問:什么樣的機緣讓您和周先生生活在一起?
答:這說來話有點兒長。1993年我從山東師范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當時很年輕,覺得自己的積累還很不夠,而且還沒能踏上更高的舞臺、自己理想的舞臺。工作一年后(1994),我考上了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歌劇中心,當時歌劇中心每年從全國招五個學員,學習是全日制的??忌细鑴≈行暮?,我就把大學教師的工作放下了,沒有收入來源,生活上很拮據(jù),先生平時一直在幫助我。三年學習期滿后,先生還愿意教我,我便留在上海繼續(xù)學習。但是,學校宿舍已不能再住,新增的房租開支讓我的生活到了幾乎“山窮水盡”的地步。1997年初的某一天先生對我說:“秀英,要不來家里住吧?我也是一個人……”(當時,周先生的老伴已去世。)
問:您真幸運!周先生的學生那么多……
答:聽到先生這句話,像你說的,我也覺得自己特別幸運!同時,也很忐忑,怕給先生添麻煩,但又特別期待。我和先生的相處特別投緣、特別舒服,我把先生當成自己的媽媽一樣,我們無話不談,和先生共同生活的這兩年,讓我一生受益無窮。
問:跟隨周先生學習的五年時間,您在專業(yè)上有哪些提升?
答:首先是語言。在周先生這里,我開始演唱法語、德語和英語作品,開始知道聲樂學習的領域如此廣泛,同時也開始接觸和學習大量的歌劇詠嘆調(diào)。本科階段,我的老師讓我瀏覽了非常多的中國作品(如地方民歌、創(chuàng)作歌曲)、意大利早期聲樂作品,而沒有太多的歌劇詠嘆調(diào)等超出我能力范圍的作品,這恰恰為我后來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訓練和豐富了我的唱腔,更保護了我稚嫩的嗓子。
其次,我一邊和先生上專業(yè)課,一邊在歌劇中心排演歌劇片段,先后參加了《藝術(shù)家的生涯》《茶花女》《拉美摩爾的露琪亞》《女人心》《費加羅婚禮》和《原野》等經(jīng)典作品的演出。在這里,我第一次接觸了重唱課、形體課、歌劇表演課,開始與外國的指揮、導演、藝術(shù)指導等合作。可以說,我的歌劇啟蒙是從歌劇中心開始的。這段學習歷程,也讓我找到了自己的摯愛——“drama”(戲?。c其說是熱愛唱歌,不如說我更愛音樂戲劇,在這里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為之奮斗一生的方向——歌劇。
再次,先生對每一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對教學發(fā)自內(nèi)心的激情,給予我人生的正能量,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我的教學中。先生特別善于抓教學要點,周先生上課,每一分鐘都是特別專注、特別嚴格的。即使再忙,她也從不吝惜課堂的時間,總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找到自己最好的聲音才肯罷休。作為她的學生,不僅歌唱的思維與邏輯要清晰,還要學會用耳朵辨別。她總是說,“訓練好的歌者,必須訓練超群的耳朵”,只有這樣,才會少走彎路,知道課下怎樣去練習。
每次跟先生上課,她的講課內(nèi)容并不復雜卻又一針見血。學生們都感覺先生像是“氣功大師”般,她在課上常常以各種手勢的變化配合語言來引導學生的歌唱想象力,只要跟著她的手勢走,唱起來都是順的、協(xié)調(diào)的。比如說,當看到先生的大手放在胸前做“接住”的手勢時,我會發(fā)現(xiàn)我的橫膈膜部位太“塌”了,聲音“立”不住;如果周先生用手示意下巴向后移動,我就會發(fā)現(xiàn)我的頭已前伸,導致聲音太靠前等。只要先生在課堂上提的要求我能理解,就懂得去配合和選擇;如果有不舒服的、不懂的,我一定會問。聲樂學習不能只是一味地接受,而是首先應明確自己要什么,作為學生,要有判斷的敏感度和選擇的高度。學不好,往往不是嗓音條件不好,而是腦子動得還不夠、不到位。和先生學習五年,每一年進步的幅度,連我自己都會吃驚。
關于學生的選材,周小燕教授曾談道:“每個教師都會喜歡嗓子好的,但是不是我們選材的時候只挑好嗓子呢?我不是這樣的。比如李秀英,當時她考歌劇中心,跟她一起的還有一個女高音,人長得比她漂亮,聲音也已經(jīng)訓練成型了。教師們都說那個好,但我覺得李秀英不錯,她有音樂感覺、有表演欲望、有想象力,嗓子可以改造,音準、節(jié)奏通過努力也可以改造,但是樂感、表演是要有些天賦的。通過學習可以改造嗎?當然可以,但是就會差那么一點點兒?!雹?/p>
問:考歌劇中心時,周先生堅定地選擇了您,有種力排眾議的感覺。
答:當時周小燕歌劇中心面向全國選拔學員,每年只有幾個名額,競爭可想而知,后來我曾專門和先生聊過為什么我會被選中。
我記得很清楚,考歌劇中心時我唱的是作曲家尚德義先生的作品《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這是我本科畢業(yè)時唱的一首曲目。我的專業(yè)老師解景田教授讓我在唱這首作品前先去讀原著、看小說改編的電影,并對具體人物的個性做了許多分析。所以在初學這首作品的時候,每唱一遍我都淚流滿面,對敲鐘人卡西莫多這個人物的同情和感悟,揣摩到了我那個年齡能夠達到的一種“感人肺腑”的狀態(tài),那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歌”原來可以這樣充滿戲劇性地唱,這正是我內(nèi)心非常向往的。后來,面試歌劇中心時我就唱了這首作品,先生就覺得我的演唱感動了她,她就選擇了我。她說,感人的歌者要有歌者的心,感動人,要舍得花心思,舍得感動自己,觀眾的感動是求不來的,只有歌者自己深深的感動,才可能獲得觀眾的感動與共鳴。先生鼓勵我說,你要保持這種一直被感動的狀態(tài),這是很重要的!現(xiàn)在我自己做聲樂教師了,真切感受到內(nèi)心的感動,對于聲樂教育事業(yè)的重要性。
當我自己真正成為歌劇演員的時候,又體會到感動背后的冷靜是十分必要的。作為歌劇演員,在演唱過程中大腦又要特別清醒、冷靜,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每一部歌劇時,音樂本身的戲劇性已足夠讓觀眾去感動,如果歌者自己過于激動,可能觀眾就該為你擔心了。我常常叮囑學生,在臺上要找到“定住”的感覺,專注地講好自己的故事。
周小燕教授曾專門寫下三句話勉勵李秀英:“不要多吃,不要多睡,不要太可憐自己?!崩钚阌堰@三句話奉為座右銘,她理解“少吃、少睡,是讓我保持律己、刻苦向上的學習與工作狀態(tài);不要太可憐自己,調(diào)侃之中隱喻著知難而上、永不言棄、挑戰(zhàn)自我的厚望與鞭策。”②
演出歌劇《藝術(shù)家的生涯》 飾咪咪
演出歌劇《唐·卡洛》 飾伊麗莎白
問:生活中,周先生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嗎?
答:先生經(jīng)常說,她是“人前一條龍,人后一條蟲”。我和她一起住的時候,她已經(jīng)是80歲的老人,在教學中,在全國各地的講學和繁忙的社會活動中,先生始終是特別端莊、特別健談,充滿活力?;氐郊遥铱梢钥吹剿钚量嗟囊幻?。有時候,她兩個小時也不講一句話,就靜靜地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抽著煙,我也靜靜地坐在旁邊看看書、給她端端茶。那個瞬間,確實很心疼她……(瞬間淚目)
昨天一天我是在掙扎中度過的。最近特別忙,再加上季節(jié)性的過敏、上火,昨天早上我完全失聲了,連說話都十分困難。于是,我第一時間讓丈夫給主辦方打電話,請求派之前擔任過領唱的女高音來頂替,但那位女高音已另有演出安排。下午走臺時,《補天》的作曲、著名作曲家黃安倫先生專門來到后臺,特地修改了樂譜,把我唱的部分所有的高音都降低了幾度。我向黃老師表示了歉意,但是也暗下決心,不到萬不得已,我還是要按原譜唱。當時我真的就想到了先生的話,不要太可憐自己!如果我特別可憐自己,選擇低下來唱,那《補天》這部作品的完整性和戲劇性就會大打折扣。當下半場站到臺上唱出第一聲時,我就決定今晚的所有高音必須唱,有種把自己前半生對聲樂積累的能量全都用上的感覺,憑借經(jīng)驗和積累總算順利完成了原譜的演唱。合唱團員和來看我演出的學生們都知道我昨天的狀況,演出結(jié)束后他們都特別驚訝,也非常感動,他們說:“老師,您經(jīng)常說演員的精神,原來是這樣的……”昨天,我又一次戰(zhàn)勝了自己的不可能,我感到很幸福。
1998年,經(jīng)過嚴格選拔,李秀英代表中國參加了“第四屆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聲樂比賽”,并獲得二等獎,她也第一次以歌劇演員的身份參加了《藝術(shù)家的生涯》(飾穆塞塔)全劇的演出。1999年3月,李秀英和其他幾位同時在“布達佩斯國際聲樂比賽”中獲獎的中國青年歌唱家啟程赴美,參加在紐約舉辦的專場音樂會,由此開始了她在美國的深造和舞臺生涯。
問:您去美國本來是參加音樂會的,又如何得到留學機會的?
答:那次出國,盡管只在美國待一個月,但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找最好的老師聽一聽,找找自己的差距。音樂會后,我拜訪了很多聲樂教授、歌唱家和藝術(shù)指導,收獲非常大,但始終沒有碰到特別適合自己的老師。幾天后,大師兄張建一老師的藝術(shù)指導托尼·馬諾里(Tony Manoli)把我介紹給了他的同事——紐約曼納斯音樂學院(Mannes colleage of Music)的聲樂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茹斯·法爾肯(Ruth Falcon)。記得第一次見茹斯老師時,我演唱了威爾第的歌劇《埃爾南尼》中艾爾維拉的著名詠嘆調(diào)《埃爾南尼,我們逃走吧》。她聽完我的演唱后很高興,她說,你的歌唱狀態(tài)非常好,但是還要學習呼吸的支持與彈性……這一句話就“戳”中了我,我當時一直覺得自己演唱中呼吸的支持還有僵住的地方。由于我的語言能力有限,這節(jié)課茹斯教授做了很多演唱示范,我不僅可以近距離地聽到她以純凈如水的音色放聲演唱,模仿她的聲音、狀態(tài),而且她還讓我摸她的“呼吸”支持狀態(tài)、捧著她的臉體會肌肉放松的感覺。這種零距離的直觀體驗和感受,對于聲樂學習者而言是最寶貴的學習。上完這寶貴的第一課,也就有了后面五年師從茹斯的緣分。
這又讓我想起出國前與周先生告別時,她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秀英,作為一個老師,我絕對相信,等你到了美國,等你聽到了準確的聲音,你就會唱了。你現(xiàn)在什么都會,就是還沒有聽到……”(李秀英再次聲淚俱下)所以,我決心,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在美國求學,要把先生說的做到,一定要“聽到”!
二十年過去了,回想我和周先生學習時,理解不了、做不到先生的要求,歸根到底是我沒有直觀的聽覺經(jīng)驗。那時先生已經(jīng)八十歲,難以完成高難度的示范,而那時也不像現(xiàn)在,經(jīng)??梢月牭绞澜缂壐璩液透咚疁室魳窌默F(xiàn)場。而聲音上的細微差別,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聲樂教學中不僅要言傳,“聲教”更是重要?。?/p>
茹斯·法爾肯教授在美國極具知名度和影響力,學費昂貴,李秀英盡力籌措的數(shù)百美金僅夠上三節(jié)課,即便如此,她仍義無反顧。上完第二節(jié)課,惜才的茹斯教授立刻打電話給曼納斯音樂學院,并專門召集了一次面試,李秀英得以順利進入紐約曼納斯音樂學院深造,并獲得全額獎學金。
問:如愿開始在美國的學習,您有哪些新的收獲?
答:在紐約學習的三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不想睡覺的時間,真不舍得睡!每天六點就早早起床運動、學英語、背歌詞,每周要準備大量的新作品。這個階段,我已經(jīng)開始演全劇,演出過《費加羅婚禮》《茶花女》《修女安杰麗卡》《路易莎》四部歌劇。在紐約的三年可謂是爭分奪秒的學習,我沒有回過國,假期就去意大利學習語言、學習聲樂、增長見識。
聲樂教學形態(tài)各異,茹斯教授幫我解決了呼吸的彈性和聲音的放松問題。在課上,她經(jīng)常讓我把雙手搭到她的后腰部位,她的身體彎曲約40度,保持膝蓋放松,完成“嘶嘶嘶”的“拉氣”練習,用“嘶”的長短變化控制和激活橫膈膜周圍的肌肉,此時茹斯的整個軀干中部像一個巨大的彈力氣球,發(fā)聲時再把聲音嘆到這“氣球”上?!皬椥允潜3致曇裟贻p的秘訣”,這是茹斯教導學生時經(jīng)常說的。她還常說:“每一個音符,都要感覺到再次哈欠狀地靠在有彈性的身體支持上,不要停;即使是一個十拍的長音,歌聲里同樣是有節(jié)奏感和彈性意識的。”聽懂這些話并不難,要做到這些要求則需要每天的訓練和調(diào)整,真正掌握這些理念和技術(shù)更是需要多年的努力。這些經(jīng)常在茹斯課上聽到的“呼吸彈性理念”,至今都令我受益匪淺。
歌者,特別是年輕的歌者,千萬不要唱太“重”。記得有一年暑假我去意大利學習,老師聽完我唱,立刻建議我學習《阿依達》中的唱段,試唱之后,我覺得自己在“拼”聲音。周先生常叮囑我,唱歌不能“拼”;只要有“拼”的成分,就一定是在亂使勁兒!生活中我大大咧咧,但是在曲目的選擇上,我一直很小心。盡管我的條件可以唱得很“大”,音量也可以放開,但我寧愿唱得“小”一些,我更喜歡精致的歌唱。我演過最重的角色是《圖蘭朵》中的圖蘭朵公主,那也不能多唱,包括《托斯卡》《蝴蝶夫人》已經(jīng)是“Maximum”(極限)。我現(xiàn)在更喜歡藝術(shù)歌曲、喜歡莫扎特和貝里尼的歌劇,這些作品讓我唱得很舒心和健康。我特別喜歡的意大利女高音米蕾拉·弗蕾妮說:“我知道《蝴蝶夫人》對我的聲音和情感損害是多少?!彼?,她只是拍過電影版《蝴蝶夫人》,卻從不現(xiàn)場演唱,到70多歲的聲音仍年輕得像十七八歲的姑娘一樣。曲目唱得過大,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因此,我常常和學生們開玩笑說,希望他們的歌唱職業(yè)生涯是到75歲,而不是50歲。
《蝴蝶夫人》,這部以東方女性為核心人物的意大利歌劇經(jīng)典,成為眾多中國女高音走向世界歌劇舞臺的試金石,它既是李秀英在美國出道主演的第一部歌劇,也是她演出場次最多、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歌劇作品。
林肯中心——大都會歌劇院、朱利亞音樂學院所在地,是紐約古典音樂界的中心?!读挚现行默F(xiàn)場》(Live From The Lincon Center),是以對林肯中心上演的歌劇、音樂會、芭蕾舞等古典音樂演出進行現(xiàn)場直播為特色的知名電視欄目。經(jīng)過三年的考察,《林肯中心現(xiàn)場》在2008年最終選定李秀英主演的歌劇《蝴蝶夫人》進行現(xiàn)場直播,由美國公共廣播電視網(wǎng)(PBS)在黃金時段向全美播放。同年9月,該版《蝴蝶夫人》以唯一候選提名,榮獲“第66屆艾美獎”(Emmy Awards,美國電視界最高獎項)之“高品質(zhì)古典音樂及舞蹈欄目獎”(Outstanding Special Class-Classical Music/Dance Programs)。隨即,紐約愛樂樂團指揮洛林·馬澤爾向李秀英發(fā)出邀請,希望由她取代原定的女高音,參演一周以后由馬澤爾大師在西班牙指揮演出的《蝴蝶夫人》(因簽證問題擱淺)。從此,榮獲“第66屆艾美獎”,也成為李秀英在美演出《蝴蝶夫人》時宣傳海報上醒目的標識。
演出歌劇《蝴蝶夫人》 飾巧巧桑
問:您最初是如何學習和準備歌劇《蝴蝶夫人》的?
答:在“曼納斯”上學時,世界著名女高音蕾娜塔·斯科托來舉辦大師班,我唱了《游吟詩人》中的女高音詠嘆調(diào)《當愛情乘著玫瑰的翅膀》,得到了大師的肯定。后來,她帶著自己的經(jīng)紀人一起來看了我的畢業(yè)演出《茶花女》。在畢業(yè)前夕,我順利地和這位經(jīng)紀人簽約,經(jīng)過不斷地“audition”(試演)我拿到了第一份演出合同,正是飾演《蝴蝶夫人》的女主角巧巧桑。
準備階段,經(jīng)紀人安排我跟隨斯科托學習了一個月,感覺像做夢一樣。斯科托是當今“蝴蝶夫人”最杰出的演繹者,她既是歌唱大師又是戲劇大師,是我每天必聽的五位女高音歌唱家之一。一個月下來,斯科托幫我把全劇“摳”了好幾遍,為我講解每一個唱段的心理狀態(tài)、內(nèi)在情感的“charming”(引人入勝之處),把人物個性、語言發(fā)音的細節(jié)詮釋毫無保留地教給了我。她上課時,往往不動聲色,只要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就能立刻帶動我、啟發(fā)我。尤其是在最后一幕,當巧巧桑告訴領事夏普勒斯和平科爾頓夫人過半個小時她再回來那段情節(jié)時,斯科托大師把普契尼的音樂中所有休止符部分蘊含的戲劇內(nèi)容刻畫得淋漓盡致,此時無聲勝有聲,她把眼神、呼吸及肢體的能量運用到了極致,近在咫尺的我甚至是屏住自己的呼吸來注視她的一舉一動。作為歌唱者,我們特別需要這種敏銳的洞察力和模仿能力,好的歌劇演員對于生活或舞臺上細節(jié)的洞察力,往往是與生俱來的。
問:您也會專門去日本餐廳吃飯,進行觀察和體驗?
答:我演蝴蝶夫人這個角色有個外形上的“缺陷”,那就是我身材比較高大,飾演一位嬌小玲瓏的15歲的日本少女,是有挑戰(zhàn)性的。為了彌補這個不足,我就要在神態(tài)、語氣、肢體上找到日本女孩獨特的氣質(zhì)與味道。紐約有很多的日本餐廳,從廚師到服務員都是日本人,我會選一家便宜的去吃頓午餐,待上兩個小時,這樣可以給我很多信息。年輕的服務員和顧客交流是畢恭畢敬的,非常有禮貌,又有點兒距離感;回到柜臺和同伴在一起,就會打打鬧鬧、嘻嘻哈哈,這種放松的狀態(tài),往往是她們本真的狀態(tài);見到長者,她的肢體、表情、語氣又會有變化。通過這種觀察,我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同理,在劇中,巧巧桑要和兒子、女仆、長者、愛人交流,和不同的對象交流,語氣、表情和肢體語言都是不一樣的。我特別喜歡觀察這些,特別沉迷于人在戲劇中表現(xiàn)出的多面性,因為人性本就是多面的。
問:對于《晴朗的一天》這樣不斷重復演唱的曲目,您會不會有審美疲勞?
答:我演過上百場《蝴蝶夫人》,從來沒有覺得是種重復。因為,每一場演出,我的對手演員、導演、劇場、布景、服裝等。都在換。歌者的情感需要和這些因素相契合,因此每演一場,都像重新認識一次“蝴蝶”。具體到這首作品,它的情緒可以是向往的、充滿希望的,可以是隱藏著巨大悲傷的,也可以是糾結(jié)在希望和絕望之間的。比如,導演給我特別亮的燈光與舞臺色彩,那我會想象成百分之三百的期待,這一切都是真的,雖然巧巧桑是在說自己的幻想、癡人癡語,但是人生正是因為有了期待才有活下去的動力,巧巧桑享受的就是那滿含期待的過程……這個故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是把女性一生的喜怒哀樂、起伏跌宕濃縮在一個少女15到18歲短短3年的生命歷程中。而有些導演處理上比較陰郁(Dark),唱到這一曲時整個舞臺暗下來,只有一束光,淡淡的、冷冷的,給我一種悲戚感,就好像當人沒有知己朋友,或者是人成熟以后就會有的那種孤獨感……
2005年5月,李秀英回到闊別6年的母校舉辦了人生第一場獨唱音樂會和專場聲樂講座,向母校和恩師匯報,獲得廣泛贊譽。李秀英深深地感到,和老師、校友們分享經(jīng)驗與心得帶來的滿足感,不亞于作為職業(yè)歌劇演員在舞臺上收獲的成就感。對恩師的不舍,學校真誠的邀請以及情感的召喚,李秀英決定在事業(yè)上升期時回到“上音”執(zhí)教?;貒氖嗄辏诙鲙熤苄⊙嗟暮亲o下,李秀英逐步完成了從歌劇演員到聲樂教師的積累蛻變,人生也更加豐滿。
問:您在講學時曾多次提醒學生“don’t push”(“不要推”),“推”聲音似乎是許多聲樂學習者以及職業(yè)歌手普遍存在的演唱習慣,您如何看待這個現(xiàn)象?
答:首先,我認為這一習慣和聲樂教學的切入點息息相關。歌者都特別希望聲音能唱出去、傳出去,想方設法地“出去”,然而,這其實是聲音傳遞的結(jié)果。聲樂教學需要跳出來,學習發(fā)聲原理和肌肉運動習慣、運動狀態(tài),讓發(fā)聲器官和身體能量形成協(xié)調(diào)、平衡的配合。
其次,是聲音審美上,往往向內(nèi)的“追求”,決定了向外的效果。我特別喜歡看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拉琴,她給我最大的啟發(fā)是,她演奏時,感覺她手中的琴具有了無限的能量。在演奏的過程中,她是“拼命地”把人和琴結(jié)合一起。我們唱歌的人卻喜歡舍近求遠,想方設法讓聲音“遠離”身體。因此,我教學中,往往要求學生要“近聽”,甚至是“零距離的聽”。在和美國歌唱家瑪?shù)倌取ぐ⒘_約(Matina Aloyo)學習時,她常常對我說:“不要‘推’,孩子!相信我,我在‘大都會’唱的時候感覺聲音就‘粘’在嘴邊,只要稍微‘遠’一點,都會有(多余的)力氣?!碑敃r我不理解,現(xiàn)在才漸漸明白。我們應該追求“近聽”的感覺,即始終感覺聲音就在嘴邊兒,只有這樣,才能始終有效地控制聲音、把聲音狀態(tài)調(diào)整到最好。演唱者找到“近聽”的感覺,歌唱能量才會集中,聲音才能更好地傳出去;如果先想的是“出去”,那就成了“推”,就容易有多余的力量,能量變得分散。從根本上說,就是歌者要學會聆聽自己身體和“樂器”的配合……恰恰我們應該找到“近”、找到“里”,獲得的效果才是有穿透力的、向外傳的!
與恩師周小燕教授
與學生郁永釗在大都會歌劇院前
問:前面談到了周先生選擇您的原因,成為教師以后,您如何選學生?
答:師生是有緣分的。我特別看重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包括真誠、真切、真心。還有,我喜歡容易被感動的學生,容易因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動情的學生,即使嗓音條件并不突出。我有一位現(xiàn)在上本科五年級的學生,高考前媽媽帶著她來找我,希望和我學習。聽她唱完,我感覺她的情況比較棘手,離“上音”的錄取要求還有比較明顯的距離,而時間所剩已不多。我如實和這位媽媽說了這個狀況,媽媽聽到我的話,眼睛就濕潤了。她告訴我,女兒從小非常愛唱歌,只是希望盡一位母親的力量幫女兒實現(xiàn)考“上音”這個愿望……我轉(zhuǎn)過身再看這個女孩時,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淚流滿面,能感覺到她對媽媽、對親人的那種在乎,這種母女間的真情讓我很感動……因此,我決定再幫幫這位千里迢迢來到上海的小女孩,于是,我對小女孩說:“這樣吧,咱們努力,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guī)湍惚M可能準備到最好……”接下來,她很用心地學習,我教她用身體來調(diào)整和加強氣息的運用,調(diào)整好下巴位置,平衡好聲音與情緒的關系,等等。每節(jié)課她都十分努力,盡力追求“自己的最好”,最后居然以專業(yè)第三名的成績考入“上音”。馬上就要本科畢業(yè)的她,正在努力學習意大利語,希望明年有好的機會赴意繼續(xù)深造。
研究生畢業(yè)的男高音郁永釗同學是一位非常勤奮和堅強的好學生。在他跟隨我學習的四年里,無論多早或多晚,只要我叫他來琴房上課,他總是隨叫隨到,因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琴房里用功學習。永釗在上研究生期間,還遭遇了和他感情甚篤正值美好年華的親姐姐患重病并終告不治的變故。那時,他一邊來回奔波,擠時間陪伴和照顧姐姐,一邊想方設法安撫悲傷至極的父母親,擦干眼淚還要繼續(xù)完成專業(yè)的學習。姐姐的離去后,他帶著姐姐的鼓勵、肩負著一家人走出低谷的責任,赴美參加了休斯敦歌劇院青年藝術(shù)家項目的面試。當?shù)弥泪摮晒θ脒x時,我哭了……
這樣的學生,我會選擇;這樣的學生,和我有緣。
問:您在之前的公開講學中比較強調(diào)曲目量的積累,您要求自己的本科生每個學期完成30首作品,它包括哪些組成部分?
答:一半是中國作品,一半是外國作品,這是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的傳統(tǒng),我們有個完善的體系。就中國作品而言,一、二年級主要演唱黃自、陳田鶴、江定仙、趙元任、羅忠镕等作曲家的藝術(shù)歌曲;到了三年級,根據(jù)條件、技術(shù)進展程度,選擇一些古曲改編的和旋律優(yōu)美的當代藝術(shù)歌曲,如陸在易、奚其明的作品,再到創(chuàng)作時間更近的譚盾、郝維亞等人的作品。外國作品有詳細的教學大綱,一年級是意大利古典藝術(shù)歌曲;二年級開始學德語,配合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德語藝術(shù)歌曲;三年學法語,會選用福萊、德彪西、柏遼茲等人的作品;四、五年級,會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進展和發(fā)展?jié)摿Ψ殖鑫磥淼陌l(fā)展方向,包括歌劇和藝術(shù)歌曲兩個方向。
本科階段是打基礎和訓練基本功的階段,作為教師,我當然希望學生盡快成長,盡快進入職業(yè)軌道。但是,現(xiàn)在的聲樂教學更需要冷靜,需要有耐心,要等得起!本科教學就像園丁撒下種子,學生能不能開花、能不能結(jié)果需要長時間,甚至是一輩子的耕耘。成長過快,往往容易早衰,我希望我的學生們畢業(yè)后的藝術(shù)之路越走越寬,而不是早早地被迫結(jié)束職業(yè)生涯,這方面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
交響合唱《補天》音樂會演出散場后,但凡有演出都默默陪伴李秀英的丈夫立刻擁抱了“凱旋”的妻子?;厥走@個悲喜交加的周末,他不禁熱淚盈眶,既有對妻子上臺前備受失聲困擾的擔憂與心疼,也有為妻子孤注一擲甚至奮不顧身地完成演唱的欣喜與自豪。如釋重負的李秀英回歸樂天本性,打趣道:“擔什么心呀,今天就是死在臺上,我也要看看是怎么死的 ”
李秀英常對學生們說,聲樂學習要十年磨一劍,沒有十年的磨煉,很難打磨出將來能夠成器的材料。從大學生成長為職業(yè)歌劇演員李秀英花了十五年,從舞臺回歸講臺她希望再用十五年成為一位合格的聲樂教師,帶著對恩師周小燕、對母校的感恩與對藝術(shù)的熱愛,盡心盡力地培育聲樂新苗,傳承和發(fā)揚上海音樂學院優(yōu)良的聲樂學統(tǒng),對未來藝術(shù)人生路上的探索與攀登,她依然心馳神往、矢志不渝。
注 釋
①涂怡嵐《整體就是各個局部“奇妙的和諧”——周小燕談聲樂教學》(上),《歌唱藝術(shù)》2016年第5期。
②李秀英《感悟老師的話》,《歌唱藝術(shù)》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