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內(nèi)容摘要:《管子》(心術)篇在“虛靜”理論的闡述上,將“虛靜”理論提升到認識論的層面,并探討了認識主體和客體在認識活動和審美活動中的關系。認為只有主體和客體的完美結(jié)合,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同時,《管子》(心術)篇主張主體在保持“虛靜”心境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進行把握,以正確地發(fā)現(xiàn)事物中所蘊含的“道”。這對后世的文學理論以及當代美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管子》 《心術》 虛靜 認識主體 認識客體
《管子》一書是戰(zhàn)國中后期記錄齊國管仲和稷下學派學者言行的論文總集,其中,(心術)上下、(白心)、(內(nèi)業(yè)>四篇提出了有關“虛靜”的論題,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滌除玄鑒”的思想,將《老子》心境之“虛”“靜”,轉(zhuǎn)化到了認識論的層面上,所提出的“虛一而靜”的理論,對后世的文學理論以及當代美學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管子》四篇在“虛靜”理論上的論述源于《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且作,吾以觀復?!薄豆茏印匪钠^承了這一學說,從心與物,即認識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系角度來探討虛靜問題,并且對于認識主體在認識和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表述主要體現(xiàn)在(心術>上下兩篇,另外,還結(jié)合黃老思想提出了“貴因”的主張。
一.人的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心術上)說:“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乎。”其解文云:“‘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虛也?!币馑际钦f,人們所認識的對象,是外界的事物;人的知識,在于人的本心。它指出,“不修之此,焉能知彼?”就是說,不修持本心,就不能達到對外界的事物的認識。所謂的“修之”,就要使“此”和“彼”的結(jié)合。“此”和“彼”在這里分別是指認識的主體——“心”和認識的客體——外界的事物。只有認識主體和客體完美的結(jié)合,對于外界的事物的認識才是最透徹的,才是最有利于“修此”而“知彼”的。然而,要使主客體完美結(jié)合,就必須達到“虛”的境界?!靶拗?,莫能虛也”?!疤摗笔呛挝铮科湎陆忉尩馈疤撜?,無藏也”?!盁o藏”就是要排除主觀的嗜欲成見,使“心”中無欲無為。《管子》(心術)篇的“虛靜說”強調(diào)認識主體要摒棄主觀的目的和欲望,以便純客觀的反映外界的事物,正確的認識事物,正確的認識事物所蘊涵的“道”。
二.“虛靜”是主客體融合的前提
《管子》(心術)篇在論述虛靜說的時候,提出了很多的概念,比如“虛其心”“潔其宮,開其門”等等,用來論述虛靜心態(tài)的保持的方法及手段。
1.“虛其心”說
(心術上>開篇就說:“心之在體,君之在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薄豆茏印罚ㄐ男g>篇認為“心”在認識活動中是處于主導地位,將“心”對于身體的作用比擬成“君”對于國家的作用。其認為“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就是說“心”的規(guī)律與否,直接關系到“九竅”的正常運行。如果“心”中“嗜欲”過度,必然會造成“目不見色,耳不聞聲?!币虼耍靶摹碧幵谥髟缀椭涞牡匚?,“心”的狀態(tài)也就直接導致了認識主體對于客體的認識效果。
怎樣培養(yǎng)并且保持“虛其心”的狀態(tài)呢?(心術上)說:“虛者,萬物之始也”“世人之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寡),宣(寡)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边@就是說,主體若要達到“虛其心”的境界,在認識上必須排除各種欲望和雜念,防止外界的紛繁復雜的事物的干擾,達到“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知與故”。否則,認識主體就會被一己的成見所蒙蔽,無法達到主客體的所謂“虛靜”和無為的狀態(tài),也無法真實的觀察事物的本質(zhì),體會事物的“道”。因此,在認識活動中,去“欲”,是達到“虛其心”心態(tài)的前提。而這里所謂的“欲”,正是在認識過程中主體所具有的各種功利心。
另外,認識主體對于客體的認識,還要“心靜氣理”“心能執(zhí)靜”?!靶摹弊鳛椤熬鸥[”的統(tǒng)制器官,是不能代替“九竅”的具體感官職能去認識事物的,<心術上>說:“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認識主體對于客體的認識,是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熬鸥[”作為感覺器官,只能達到對于外界的事物的感性理解,這種理解是表面的,最終必然要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也就是“心”的認識。達到“心”的認識,也就必然達到對于外界的事物的“道”的認識。如果簡單的以“心”代替“九竅”的職能,就會導致“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更談不上維持“虛其心”的狀態(tài)了,也就是其解文所說的三個基本原則“無與于”、“不奪能”、“靜能制動”。
2.“潔其宮,開其門”說
“潔其宮,開其門”在此處的意思是說,人的認識應該朝向外部世界,而且須保持空靈的心境。<心術上>表述道:“天曰虛,地特靜,乃不伐。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紛乎其若亂,靜之而自治?!边@形象地說明了認識主體在面對外界的事物時所具有的“虛靜”的心理狀態(tài)?!皾嵠鋵m”和“開其門”的關系在這里是并列的,它們的目的就像歡迎賓客一樣,只有將宮殿打掃干凈,敞開大門,才能迎來更多的賓客。在認識論上,也是這個道理。認識主體的“心”不但應該是沒有欲望和主觀偏見束縛的,是“潔”的,而且在面對外界的事物的同時,也應該是敞開的。如此,才能在紛紜萬物之中,才能體味到事物的“道”。這種方式是保持“虛靜”心態(tài)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道家所謂的“神明”。
3.“精舍”說
《管子》四篇的其他篇章也有精彩的表述。(內(nèi)業(yè))篇就提出了道留駐與“精舍”的說法。所謂“精舍”,與“潔其宮,開其門”其實是一個理論,不同說法而已。既然“道”須“卒乎乃在心中。”要想達到對于“道”透徹的認識,也就必須有一個“掃除不潔,神乃(不)留處”的“心”。另外,要使“神將入舍”,還必須“虛其欲”,就是(內(nèi)業(yè))所提出的一系列概念:“修心”“治心”“定心”“摶心”和“安心”。這同樣說明,使“心”保持“虛靜”的狀態(tài)去認識外界的事物,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要主動的“凈化”心靈,主動的認識外界的事物。
三.主客體結(jié)合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
“靜因之道”在《管子》(心術)篇的經(jīng)文所言“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薄笆枪视械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薄办o因之道”既是摒除認識主體的主觀臆斷,依據(jù)客觀規(guī)律行事。所謂“因”正是指根據(jù)事物本來面目的意思。為什么必須要“因”呢?(心術上>認為:“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币簿褪钦f,事物有一定的形狀,一定的形狀有一定的名稱,然而名稱不能超越它所代表的事物,事物也不能虛處它本身的名稱,即名實相符。因此,(心術上)還說:“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奔础懊表毟鶕?jù)事物的本身形狀所命名,所以,遵循事物本來的情狀,就是認識事物的一個先決條件。而所謂的事物本來的情狀,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就是客觀規(guī)律。因此,這說明,僅僅修養(yǎng)好主體是不夠的,在認識客觀事物的時候,還需要依照客體固有的規(guī)律認識客體,否則認識主體就不能掌握外界的事物的本質(zhì),即所謂的“道”。也就是說,“虛”和“靜”是認識主體在認識對象的時候所具有的心理狀態(tài),“因”是認識對象時必須有的方法和方式,認識主體和客體必須結(jié)合,才能發(fā)現(xiàn)外界的事物的“道”?!暗馈辈攀亲罱K的認識目的。
綜上所述,《管子》《心術》篇在強調(diào)“虛一而靜”的學說時,將“虛靜”作為認識事物,體悟宇宙之“道”的先決條件,并且把握住了認識主體在認識事物時的特殊心態(tài)。然而,稷下學者們并且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于認識主體的研究上,而是通過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的闡述,真正的將《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的學說提高到了認識論的層面,并且卓有見解的提出了“靜因之道”的認識論,據(jù)有唯物主義色彩?!豆茏印返奶撿o說,對后來莊子的“心齋”和荀子和“虛一而靜”的哲學思想有著深刻的啟發(fā)。《管子》中對于主客體關系的思考,也對后世研究審美主體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以及審美主客體關系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