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等
鄒妙菡爸爸
和孩子如何交流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看見4歲的女兒高興地拿著同學送的水彩筆,在真皮沙發(fā)上畫畫。我看見被畫得一塌糊涂的沙發(fā),頓時火冒三丈,對她嚴厲訓斥。女兒哇哇大哭,我心想,這下她總該長記性了吧!然而第二天,同樣的事情又發(fā)生了,我更生氣了,更嚴厲地教訓了她一頓。但第三天她還是這樣。我忍不住想要揍她,這時聽見女兒委屈地說了一句:爸爸,請跟我好好說話。
“請跟我好好說話”這句話,在我的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是啊,在她做錯事情的時候,我只管自己生氣,卻沒有和她“好好說話”。她在沙發(fā)上畫畫,我對她進行嚴厲的指責和問罪,她可能會有的感受:1.沙發(fā)比我重要。2.為什么在沙發(fā)上不能畫?我偏畫。3.我就是一個臟孩子。4.反正你覺得我不聽話,那我就不聽話好了。所以我的指責根本沒起作用。
我開始嘗試用新的方式與孩子溝通。1.立下規(guī)矩,幫助孩子樹立規(guī)則意識。讓她知道家里哪些地方能畫,哪些地方不能畫。2.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讓她清楚地知道,被弄臟的沙發(fā)清洗起來有多難。3.給孩子買了一冊畫本,鼓勵孩子在紙上作畫,并把她的畫本拿給客人欣賞,激發(fā)孩子繪畫的興趣。這樣一來,她再也沒在沙發(fā)上亂涂亂畫了。
童書遠媽媽
我認為和孩子溝通特別重要。就拿我的孩子來說,上課時發(fā)言不愛舉手,于是就這個問題我和孩子進行了溝通。
第一步:站在孩子的角度,充分理解他的心理和行為。首先肯定、表揚他:愛發(fā)言,說明愛思考,有專注力。然后再引發(fā)他的思考:如果大家都這樣發(fā)言,老師聽得清楚嗎?那該怎樣做呢?
第二步:讓孩子慢慢過渡。比如,我提議家庭模擬上課,孩子就很有興趣。在類似的游戲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慢慢有了上課舉手發(fā)言的意識了,這就是溝通的效果。
華泊寧媽媽
在與孩子溝通的問題上,我覺得父母用心傾聽孩子的想法最重要,不敷衍,不哄騙。只有父母足夠認真,孩子才會覺得自己受到重視。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及時幫助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信任家長,更愿意把想法告訴家長。
劉彥貝媽媽
當我們因為孩子一時犯錯而生氣吼叫時,只會造成兩種情況:要么孩子被嚇住了,充滿恐懼感;要么孩子被激怒了,跟你對著干。如果我們能讓自己的心情平靜幾秒,降低分貝說話,孩子的恐懼感或抵觸心理就會慢慢消失。這時候再跟他講道理,辨對錯,孩子就容易明白。
范子瑜媽媽
我家的教育理念就是跟孩子交朋友,讓孩子愿意并主動與我們傾訴、溝通與分享。
了解孩子。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性格脾氣、行為習慣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
學會等待。不管是孩子哭鬧、撒嬌,還是正專注于某件事情,我都會選擇等待,等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再與孩子進行溝通,確保溝通的效果。
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做出不禮貌的行為,我會小聲制止,或?qū)⒑⒆訋щx,單獨溝通,讓孩子明白錯誤的行為應當立即改正,同時也為孩子保住了“面子”。
輕松舒適的溝通環(huán)境。晚上睡覺前是人最放松的時刻,睡前“親子夜談”時,我會和孩子分享新鮮、有趣的事情,傾聽孩子的想法,解答孩子的提問。
只有我們和孩子平等相待、真誠溝通、耐心解答,讓孩子感覺到關心與愛護,這樣的溝通才更加有效。
吳雨桐媽媽
父母要盡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孩子表現(xiàn)好時,不總是一味地稱贊“你好棒”,而要讓孩子知道具體在哪個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比如,女兒舞跳得好,我會說:“你翩翩起舞的樣子,實在太美了?!睖蚀_的語言表達,不但可以大大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遙控媽媽
有一次,老師請我去幼兒園溝通,因為兒子在幼兒園趁小朋友不注意,拖開了他的小凳子,讓他摔倒了。我想聽兒子說一聲“我錯了”,結果他噘著嘴,不理睬我。一股怒氣突然沖上來,我忍不住打罵他,兒子便哭鬧起來。晚上,我靜心琢磨這件事,想到自己小時候也是這般頑皮。或許在兒子看來,眼前大發(fā)雷霆的媽媽很莫名其妙。我應該好好和兒子談。第二天,我對兒子說:“媽媽回想了一下,我小時候覺得拉小朋友凳子比較好玩,你也是這樣想嗎?”兒子表示肯定,于是我又告訴他:“拉凳子非常危險,小朋友摔傷了就要去看醫(yī)生,你希望你的朋友去醫(yī)院嗎?”兒子搖搖頭,并表示自己已經(jīng)向那位小朋友道歉,以后再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了。
面對孩子犯錯誤,家長千萬不能急躁,不由分說地去指責孩子。應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和他解釋清楚事情的危害,這樣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徐暢老師
當孩子來告訴你,“恒恒把飯菜偷偷倒入垃圾桶”;當孩子摔跤了,其他小朋友居然跑過去,壓在摔倒了的小朋友身上;當孩子在別人畫得漂漂亮亮的畫作上涂了幾個黑黑的亂線團的時候,你是不是非常生氣,忍不住要批評?但有時候你聽到的不一定是準確的,你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的。和孩子有效溝通就要學會傾聽。
傾聽要心平氣和。雖然有時候很惱火,但是只有耐心地聽孩子講出他們自己的想法,才會知道原來事情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恒恒把飯菜倒掉是想快點吃好,爭取當值日生;孩子們壓在摔跤的孩子身上,那是在掩護“受傷”的孩子不被“敵人”發(fā)現(xiàn);漂亮圖畫上的黑線團是霧霾來了。當我們聆聽時,孩子就會袒露自己真實的想法,用心與我們交流,我們才能真正讀懂孩子。
傾聽后及時反饋。反饋是聆聽的目的,及時恰當?shù)姆答仌a(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我們的反饋應該是積極的、明確的,尊重孩子廣泛的興趣、正常的活動和執(zhí)著的追求。反饋、鼓勵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