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恣寬
《葫蘆》原圖拍攝于自家小院中,每年我都自己種葫蘆,主要用于拍攝。連續(xù)幾年拍葫蘆,使我對葫蘆的審美已產生疲勞,各種光效都嘗試后,我又拍了陰天漫射光下的葫蘆。
《窗外的雨景》效果圖
《窗外的雨景》原圖
一天下雨,看到窗戶上滿是雨滴,透過這些雨滴,我看到了雨中的葫蘆,朦朦朧朧很有詩意,因為住一樓又安裝了防盜窗,無法拍攝這雨中即景,另外葫蘆的構圖也不理想,于是,我就想到了在陰天的光影中拍攝葫蘆,在計算機中用它模擬出窗外這雨景。有了天時、地利、加上計算機中的“人和”,一幅自然、真實的《窗外的雨景》制作成功。
1. 在Photoshop CC 2017中,單擊菜單命令“文件/打開”,彈出“打開”對話框,選擇《葫蘆》RAW原圖,單擊“打開”按鈕,在Camera Raw中打開此圖。
在Camera Raw 9.12濾鏡窗口的“基本”選項卡中,調整圖片的反差,白平衡不動,設“對比度”為50,“高光”為-100,“陰影”為63,“白色”為-5,“黑色”為-50,盡量降低白色亮光點,見圖1。
圖1
2. 單擊“色調曲線”漢字,進入“色調曲線”選項卡中,調整“高光”為-74,“亮色調”為29,“暗色調”為-38,“陰影”為19,減弱圖片的反差,見圖2。
圖2
3. 去除左上橙色點,單擊“HSL/灰度”英漢字,進入“HSL/灰度”選項卡中。在“色相”選項中,單擊左上方的“目標調整”工具,調整“紅色”為41,“橙色”為100;在“飽和度”選項中,調整“紅色”為-20,“橙色”為-87;在“明亮度”選項中,調整“紅色”為-18,“橙色”為-23,將橙色點去色壓暗,見圖3。
圖3
4. 用調整畫筆將背景白色壓暗。單擊左上方“調整”畫筆工具,打開調整畫筆對話框,勾選“蒙版”,畫筆的“大小”調為8px、“羽化”為100,“流動”為64,“濃度”為100,在白色區(qū)域涂抹,見圖4。
圖4
5. 去掉“蒙版”勾選,進入調整對話框,設“曝光”為-0.75,“對比度”為-100,“高光”為16,“陰影”為98,“白色”為-10,“黑色”為0,“清晰度”為-100,“去除霧霾”降為-8,“飽和度”降為4,單擊右下方“打開對象”按鈕,去Photoshop CC 2017界面中,見圖5。
圖5
6. 在Photoshop CC 2017界面中,單擊菜單命令“濾鏡/模糊/鏡頭模糊”打開“鏡頭模糊”對話框,設“半徑”為2像素,單擊“確定”按鈕,勾選“預覽”、“更加準確”,調整“模糊焦距”為135,光圈“形狀”為六邊形,“半徑”為53,“葉片彎度”為33,“旋轉”為59,鏡面高光“亮度”為49,“閾值”為255,雜色“數量”為2,分布為“高斯分布”,單擊“確定”按鈕,見圖6。
圖6
7. 單擊圖層調板下方的“創(chuàng)建新圖層”按鈕,新建透明“圖層1”,見圖7。
圖7
8. 按“X”鍵設前景色為白色,選工具箱中“畫筆”工具,單擊工具選項欄中畫筆按鈕邊三角形的圖標,打開“畫筆預設”選取對話框,見圖8。
圖8
9. 我選擇2458號雨滴筆刷,在工具選項欄中,畫筆的“大小”調為4500px、不透明度100%,見圖9。
圖9
10. 用2458號雨滴筆刷,在“圖層1”單擊,一幅自然真實的雨滴圖瞬間制作完成,見圖10。
圖10
11. 用工具箱中“移動”工具,將“圖層1”中的雨滴縮放滿畫面,見圖11。
圖11
12. 將圖層調板右上方的“不透明度”改為“50%”,見圖12。
圖12
13. 按組合鍵“Ctrl+Shift+Alt+E”蓋印所有圖層,生成“圖層2”層,單擊菜單命令“濾鏡/Camera Raw濾鏡”,打開Camera Raw 9.12濾鏡窗口,見圖13。
圖13
14. 在Camera Raw窗口的“基本”選項卡中,調整圖片的反差,白平衡不動,設“曝光”為-0.15,“對比度”為25,“高光”為-33,“陰影”為51,“白色”為25,“黑色”為-58,“清晰度”為16,見圖14。
圖14
15. 最后銳化圖像,單擊“細節(jié)”圖標,進入“細節(jié)”選項卡中。為了更好地觀察效果,先將照片放大到100%。左手按住“Alt”鍵(此時圖像為黑白),右手拖動鼠標,邊觀察邊調整,將“數量”滑塊調至24。調整邊緣清晰度,再按住“Alt”鍵,用“蒙版”調整選項來控制邊緣蒙版。設置為98時,銳化主要限制在邊緣線條。單擊右下方“確定”按鈕,返回Photoshop CC界面中,見圖15。
圖15
一幅《窗外的雨景》制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