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鋼職工總醫(yī)院(455004)段娟武
冠心病是臨床多發(fā)于老年群體的一項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變化迅速、高死亡率的特征。相關(guān)研究報道[1],在老年CHD治療過程中,對其實施有效護理措施能夠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更有利于患者康復。鑒于此,本研究于2016年7月~2017年5月選擇83例患者作分組研究,以觀察針對性護理在老年CHD護理中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7月~2017年5月我科83例老年CHD患者,其中男女比例49∶34;年齡均在61~86歲,平均(72.64±9.11)歲;病程2~15年,平均為(7.19±4.18)年。所有患者均與CHD的診斷標準相吻合,溝通無障礙,且無嚴重心律失常、心衰等疾病。利用抽簽法把83例病患分觀察組42例、對照組41例,經(jīng)對比,兩組基本情況無明顯性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內(nèi)科護理,即病情觀察、藥物指導等。除此之外,觀察組給予針對性護理。①心理指導: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留意病人的言行舉止,初步評估其心理變化,并耐心聆聽其訴說,針對性地給予解答和心理疏導,并用通俗易懂的語句介紹相關(guān)CHD基礎(chǔ)知識以及患者情緒波動對病情轉(zhuǎn)歸的影響,教導患者正確的心理調(diào)適以及肌肉放松訓練方法,使患者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②飲食及運動護理: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通過詢問的方法了解患者的飲食、作息、運動習慣,告知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并依據(jù)患者的喜好與實際病情設(shè)計個體化的飲食、運動計劃。在飲食上,主要遵循限鹽(每日鹽攝入量<6g)、限油(每日油攝入量<25g)、高優(yōu)質(zhì)蛋白的原則。運動方面,合理選擇運動方式,且運動強度要循序漸進,以不感疲勞為度。③休息護理:維持病區(qū)溫濕度適中,并盡量減少夜間醫(yī)療操作,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休息環(huán)境。針對睡眠較差者,可在睡前播放舒緩的音樂或給予溫熱水泡腳等。④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以一對一的形式向病患介紹藥物的用法用量、居家護理注意事項等。每月安排2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病情康復、用藥、以及生活狀況等,及時給予指導。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病患的焦慮、抑郁情緒狀況,選用漢密爾頓焦慮(HAMA)、抑郁 (HAMD) 評價表進行測評,分值高低與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呈正比;②應(yīng)用簡明生活量表(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予以評分,得分和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好壞呈正相關(guā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SPSS23.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jīng)t檢驗。P<0.05說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的HAMA(15.69±6.87)分,HAMD(21.13±7.62)分;對照組分別為(15.71±7.02)分、(21.01±7.08)分,兩兩對比,P>0.05,無顯著差異。護理后,觀察組的HAMA(7.52±3.04)分,HAMD(10.54±4.20)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12.84±4.35)分、(16.12±6.45)分,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SF-36(61.69±6.16)分,對照組為(62.03±6.58)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F-36為(88.70±5.31)分,而對照組為(72.56±6.44)分,組間差異顯著(P<0.05)。
老年CHD患者受病情反復、治療周期長等因素影響極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情緒,其不良情緒可提高患者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zhì),進而加速血管收縮,增加心肌耗氧量,使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幾率升高,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對老年CHD患者加強護理干預(yù)非常重要。本研究對老年CHD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該護理模式主要以個體差異為基礎(chǔ),依據(jù)患者具體狀況實施各種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調(diào)節(jié)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有助于改善其臨床結(jié)局[2][3][4]。研究結(jié)果也表明,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的焦慮、抑郁分值更低,其生活質(zhì)量也更佳,提示針對性護理能夠改善老年CHD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