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荀子“情-禮”關(guān)系解析及其當代價值

      2018-03-17 04:38:11馬麗娜
      關(guān)鍵詞:荀子孟子

      馬麗娜

      (南京大學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23)

      對人的重視與對人倫關(guān)系的強調(diào),構(gòu)成了儒學的雙重性格。這雙重性格在“仁”與“禮”的相輔相成中構(gòu)成了儒家理論學說展開的基本框架,有效維持著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梢哉f,重視現(xiàn)實的社會與人生是儒家最根本的特點,也是儒者建構(gòu)自身學說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在這一點上,荀子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陳來指出:“荀子的說儒帶有明顯的判教特色。荀子更重視的不是文化的儒家,而是政治的儒家?!盵1]郭齊勇亦說道:“荀子之理論不是孟子理想性的品格,而是一種現(xiàn)實性的品格?!盵2]荀子重視人,更重視社會秩序完善過程中“人”的價值,通過發(fā)掘人之本性,建構(gòu)適應人之性情的社會秩序。因此,荀子不僅繼承了孔子“仁本禮用”的學術(shù)傳統(tǒng)和治國方略[3],更進一步發(fā)掘出人作為人之復雜性的“情”的范疇,通過“情”的內(nèi)涵和外延對“禮”進行規(guī)范,使“禮”更加合理化。本文擬從“情”的角度,對荀子思想中的“情—禮”關(guān)系進行辨析,從而更清楚地了解荀子治國方略的內(nèi)在機制和特點。

      一、繼承孔子 稱情立文

      關(guān)于“情”,《論語》《孟子》中并未有明確體現(xiàn),僅有幾處也僅是“情實”之意。①《孟子·告子上》中言“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在此,“情”字作實講。但這并不表明孔孟對于人之情的忽視。東周末年,禮壞樂崩,孔子提出“仁”——“禮之本在仁”??鬃訌男睦砬楦猩蠟椤岸Y”尋找到一個合理的依據(jù),即通過道德仁心來建立人倫秩序。“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道德仁心之“仁”以孝悌為最根本,孝悌即是基于血緣關(guān)系的親人之情。又“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禮之意義在于由仁所表達出來的真實情感,否則禮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可見,源于人情之仁構(gòu)成了禮的內(nèi)在依據(jù)。

      孟子則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心理情感,將禮歸為內(nèi)在的心理本質(zhì)。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說道:“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睋Q言之,世上曾有人,父母死了不埋葬父母,然后直接把他們?nèi)釉跍羡种?。后因看見狐貍吃、蒼蠅咬而不忍心看,這種不忍心不是為了面子,而是因為內(nèi)心的愧疚之情。正是因為人內(nèi)心固有的哀傷、悔恨之情,方才有了后來的葬禮。也就是說,在孟子看來世上本無禮,由于世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方才有了一整套的禮儀制度。孟子不僅加深了孔子由情及禮的抽象觀念,而且還為禮提供了形而上的根據(jù)。孟子提出“四端之心”,認為惻隱、羞惡、恭敬和是非是人的心理情感原則,是“人皆有之”;而仁義禮智是人類社會的道德原則,即禮儀制度,是“我固有之”。至此,“禮”經(jīng)孔子至孟子完全演變?yōu)橐环N內(nèi)在的道德自覺、道德律令和行為法則。

      然而,無論是孔子之“仁”,還是孟子之“四端之心”,皆是以人的心理情感作為基礎(chǔ)。在此,荀子提出了“稱情立文”,即以“人之情”為依據(jù)來制定社會禮儀規(guī)范。荀子不僅從“欲”的角度分析“情”之屬性,闡明制定“禮”的必要性,還根據(jù)情之屬性確定順情之“禮”與矯情之“法”兩個方面,提出以“禮”“法”對“情”加以安放和節(jié)制。

      (一)情之發(fā)動處:欲

      荀子對于禮之制定的原因有著深刻的認識,并從人之情的角度對之加以剖析,而人之情又與“欲”緊密相關(guān)?!胺蛉酥?,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宋弭胝?,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保ā盾髯印ね醢浴罚┰谶@里,欲望是作為個體生命的人之情的自然反應,是情之發(fā)動處;人的身體器官目、耳、口、鼻、心對顏色、聲音、滋味、氣味、安逸等外界物質(zhì)的追求即為“欲”??梢?,欲屬于情的范疇,是人之情不可避免的。在此問題上,荀子亦說道:“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荀子·正名》)無論是身份卑微的守門人還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有欲望,但如何正確地看待欲望則成為荀子探討的重點。

      先秦諸子雖然也重視欲,但只是簡單地持“寡欲”“無欲”或“適欲”“縱欲”之說,并未做深入追究。[4]在荀子視野中,除孔子外,墨子、宋子、慎子、申不害、莊子、孟子等人都只蔽于“道之一隅”。(《荀子·解蔽》)荀子不僅看到欲望是有生命的人所不可避免的,同時也看到欲望與社會治亂之間的癥結(jié)所在。就欲之對象的有限性而言,無節(jié)制的欲望會“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荀子·性惡》)。但荀子認為欲望的多寡并不能構(gòu)成社會治亂的直接原因,“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數(shù)也,非治亂也”(《荀子·正名》)。欲的多寡與人之情直接相關(guān),欲是情之發(fā)動的體現(xiàn),對于欲的處理程度又反過來作用于情。無節(jié)制的欲望不僅使得個體自身的身體健康受到損害,還使得個體在精神上遭受前所未有的折磨。至此,人之情便失去了那份悠閑與自在。情亂則喜怒哀樂皆亂:目不能色,耳不能聽,口不能嘗,鼻不能臭;為人君,則桀紂不能看清關(guān)龍逢、微子啟等人的忠信,迷惑心智,昏亂自己的行為;為人臣,則若唐鞅、奚齊驅(qū)逐賢臣、篡逆權(quán)力??梢?,若一味順欲而行,無論于個體(君王抑或人臣)而言,還是于社會、國家而言都是災難性的。所以,欲望必須受到節(jié)制,但亦不能如宋子所提倡的寡欲而違背人之情。

      總之,欲望無論是在情的節(jié)制下順性而行,還是突破情的節(jié)制而流于濫,在荀子看來只能通過“情”的主導才能解決。要使“情”正確發(fā)揮作用,必須以“禮”養(yǎng)之,即荀子提出的“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yǎng)情也”。

      (二)順情之禮

      “情”自身的特質(zhì)決定了“情”本身并不能夠很好地自控,總是在“自動”與“他動”中被牽引。那么“情”如何安放呢?荀子提出“稱情立文”,即根據(jù)情之輕重來制定“文”?!拔摹痹谲髯舆@里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禮,二是法。

      對于禮,荀子講到“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保ā盾髯印ば奚怼罚┣迦送跸戎t認為“情安禮,謂若天性所安,不以學也?!盵5]這里的“情”即是天性,即人自然流動之性情?!岸Y”雖為外在的,但不是強加的,而是“率性之禮”,即“率性之謂道”外在的表現(xiàn)。

      那么如何才能“情安禮”呢?“禮然而然”。此一說從字面意思看即是禮怎么規(guī)定的就怎么去做。而禮又是率性之禮,所以“禮然而然”也就是順著情走下去的禮。那順情之禮具體是什么樣的內(nèi)容呢?《禮論篇》講:“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講禮的三個根本是天地、祖先和君師:天地、先祖和君長乃是制禮的根本,天地是人生命的根本,先祖是家族的根本,君長是政治的根本,三者在制禮中缺一不可。而禮的制定也是為了能夠維護天地、祖先、君師三本,如此方能達到人民生活安定;維護好這三者就是禮的自然而然,禮之自然而然即是情。

      具體而言,荀子之自然而然的“情”又分為:天之情和人之情,而人之情又具體細分為父子、兄弟、夫婦和君臣等禮。首先,就天之情來說,荀子有言:“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保ā盾髯印ぬ煺摗罚┯商熘匀欢恍纬扇说男误w,形體具備后人的精神活動也會隨之產(chǎn)生。好惡喜怒哀樂等就是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這就是天情。所以天情實際是以人為中心的,是人之情這一自然本能的造就者。因此,禮之制定必須要以天情為前提,首先滿足人的好惡喜怒哀樂等本能情感。此可見之于荀子論喪祭禮中?!肮蕟识Y者,無它焉,明死生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荀子·禮論》)喪禮成了生者對死者的悲痛和尊敬之情的表達;祭祀是生者對死者的思慕之情。從情的角度來考察喪祭禮,對于以往認為喪祭禮起源于人的迷信而言,不可謂不是一大貢獻[6]。

      除了喜怒哀樂基本情感之外,還有基于社會關(guān)系的父子、兄弟、夫婦和君臣之情?!熬家远Y:請問為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為人臣?曰:以禮侍君,忠順而不懈。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致文。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詘而不茍。請問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保ā盾髯印ぞ馈罚┞【龓熓嵌Y之本之一,同時也是情之自然而發(fā)。禮之儀節(jié)亦是按照禮之自然而然制定的,禮之自然而然又是隨情之所發(fā)而發(fā)。所以,情安禮即是情之自然發(fā)動。但若情受外所惑,則反過來需要通過“禮”來治情,即“以禮治情”。《禮記·禮運》中有言“圣人之所治人七情,修十義,舍禮何以治之”,荀子也講到“治情”(《荀子·榮辱》),即通過學習《詩》《書》《禮》《樂》等來增加知識,從而能夠明辨是非,陶冶性情,使“情”安于“禮”。

      綜上所述,無論是天之情抑或是人之情其最終都需“以禮養(yǎng)情”。正如荀子所言:“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yǎng)情也。”(《荀子·禮論》)所以,禮由情而生,那么禮的制定與遵守必然是情禮兼得?!耙恢诙Y儀,則兩得之矣”(《荀子·禮論》),若一味地追求情的放縱、沖動,只見到利、見怠惰愉懦、見情說,那么必然會兩者皆喪。“一之于性情,則兩喪之也”(《荀子·禮論》)。楊瓊注:“無禮儀文理則縱情性不知所歸也?!盵7]255可見,禮并不是束縛“情”,而是為解情之所困。在此之后,荀子論及情禮關(guān)系演變的三個層次。首先,荀子說道:“凡禮,始乎梲,成乎文,終乎悅校。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其下復情以歸大一也?!保ā盾髯印ざY論》)此處之“情”是指“禮意,喪主哀敬主敬之類”;梁啟雄將其注釋為“文謂禮物威儀也”。[7]259那么,情文就是情禮。也就是說,情禮兩者的演變有三個層次,最好的狀態(tài)是禮達到完備、情充分表達,實現(xiàn)愉悅?cè)饲榈慕K極目標。第二個層次是在未達到完備之前的人情勝禮義或是禮義勝人情,兩者或有一偏的狀態(tài)。第三個層次也就是最原始的狀態(tài),此時只有人情,而無禮儀。梁啟雄說:“復情以歸太一,謂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7]259?!抖Y記·禮器》中說:“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痹谶@里“復情”即是回到禮義源頭,回到行禮者之真切情感??梢?,此三個層次正是情禮發(fā)展必經(jīng)的三個階段,從禮之溯源到禮有偏頗再到禮之完備,這也是“情文關(guān)系歷史性動態(tài)統(tǒng)一的過程”[8]。一方面情的適當表達必須要有禮的出場,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記制禮的初衷,即達到順情之禮。

      (三)矯情之法

      荀子繼承了孔孟從人之內(nèi)在性出發(fā)完善人格的觀點,同時又結(jié)合當時社會由治亂走向統(tǒng)一的要求,提出了禮法治人治國的現(xiàn)實政治主張。法作為禮的補充,凸顯了禮之強制性的一面,也是情之后天涵養(yǎng)的一種具體方式。法以禮為大綱,沒有禮就沒有法,法只是禮的強制面的顯現(xiàn)。荀子曰:“行法至堅,好修正其所聞,以矯飾其情性?!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郧榘捕Y只不過是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然而為避免社會偏離正軌,荀子提出了“法”。換言之,若社會偏離正軌,荀子主張用“法”加以矯正。

      既如此,荀子的“法”是一個怎樣的范疇?“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后溫溫然。”(《荀子·修身》)以法為標準,通過了解法并依照法的內(nèi)容身體力行,對于法的具體原則的把握和執(zhí)行程度的深淺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可見法具有一定的塑造人格的力量。高春花先生在論及荀子“法的概念”時指出,荀子所論的法有三層含義,一是效法,二是一般的制度規(guī)范,三是政治性國家具體制定的法律規(guī)章。[9]顯然在高先生這里,對于法的界定更多的是從政治的角度,即法的運用在國家治理層次上的效用。從結(jié)果上看,這固然是荀子對儒學實際功用的考慮,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荀子在“突出禮的他律功能的同時,也看到了禮的由他律向自律轉(zhuǎn)化的可能性”[10]。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修身》)。在荀子這里,法并不像法家一樣以法為本位,而是基于儒家立場,以禮為中心,將禮作為法制定的依據(jù),法的存在是為了實現(xiàn)禮的價值。由此看來,荀子是將法的外在控制功能運用到了儒家內(nèi)在超越的終極關(guān)懷上。所以,對人之情的維護依舊是荀子制法之初衷,即“以法矯情”。

      由上可知,荀子之“法”是外在的行為約束,所以法對人情的作用與禮之順情不同,只能“矯之飾之”。矯,即是矯正的意思。荀子以枸木為例,“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荀子·性惡》),矯就是使彎的部分變直,法對于人之情的作用也是如此。除了矯正,還有飾,飾字,從人從巾?!吨芏Y·地官》中講“凡踵事增華皆謂之飾”,可見“飾”是使物增加其華彩。荀子此處的飾也有此意,而且法對人之性情的矯飾是“合乎道”的?!肮视袔煼ㄕ撸酥髮氁?;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谲髯涌磥恚ㄊ侨说闹翆?。如果沒有法,那么人便可能放縱自己而得不到有效的矯正,從而加劇人性之欲的發(fā)展;有法,我們就可以依靠后天不斷地變化氣質(zhì),轉(zhuǎn)化本性,也就是荀子所說的“注錯習俗”“化性起偽”。然而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其兩面,若是一味強調(diào),便有可能走向反面。荀子亦深深的意識到這一點,并舉慎子為例。荀子說道:“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由法謂之道,盡數(shù)矣。”(《荀子·解蔽》)如果像慎子一樣,那么人們就會只認識術(shù),而忘記了自己人情本性。因此,只有師法教化,再結(jié)合禮義之道,如此才能自然而然地行孔孟所講的孝悌、辭讓之善舉,從而改變性情,達到情禮法合一,最后通于神明、與天地參。

      總之,法作為禮的補充,我們既要認識到法對矯飾人之情性的重要性,又要清醒地將法限定于矯飾的范圍之內(nèi),使得法能夠與禮相得益彰,既出于治,又合乎道。

      二、荀子“稱情立文”的理論和現(xiàn)實基礎(chǔ)

      正如克羅齊所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荀子以禮論情,既無法隔絕于荀子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又無法擺脫荀子哲學的整體框架;因此,荀子稱情立文有著深刻的人性論基礎(chǔ)與社會根源。

      (一)“稱情立文”的人性論基礎(chǔ)

      《禮論》開篇便論及“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避髯诱J為人生來就有向“惡”的傾向性,若順著好利、疾惡、耳目之欲,便必然會出現(xiàn)對有限物質(zhì)的爭奪、殘賊、好聲色等行為,使得辭讓、忠信等美好品德喪失。由此就需要對人的欲望和物質(zhì)之間進行制約,使兩者達到“相持而長”的動態(tài)平衡,這就是制“禮”的緣由。

      在起點上(人性論),荀子與孟子南轅北轍;然而在終點上,荀子與孟子殊途同歸,即二者都試圖建構(gòu)一個理想社會。孟子從性本善的角度講“人人皆可為堯舜”,而荀子則從性惡角度講“涂之人可以為禹”。荀子不同意孟子的以“水之就下”比喻人性之“善”的層面,認為陶工和粘土成為器物是陶工這個外在的力量,而非粘土本然。因人之本性“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但是后天卻出現(xiàn)了差別,這種差別是由于后天的境遇改變的,也就是“注錯習俗之節(jié)異”。因此,荀子主張運用師法禮義來進行教化。

      “性之喜怒哀樂之謂情”。性之發(fā)動有了喜怒哀樂之情,喜怒哀樂的表達即是欲望。欲望過度就容易引向“惡性”循環(huán)。所以治情即是治人性之關(guān)鍵。這就是荀子人性論的獨特之處,遠比孔子孟子的人性要復雜和精細得多?!绊樓樾詣t悖于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保ā缎詯骸罚┰谶@里“情性”和“辭讓”是一對此消彼長的矛盾名詞,也是人的內(nèi)在與外在相互沖突的強烈表達。這種沖突不能消除,只能調(diào)節(jié),荀子稱之為“偽”。荀子選擇了“禮”作為“偽”的主體,通過“禮”來調(diào)節(jié)“情”的發(fā)和用。“一之于禮則兩得之矣”“以禮養(yǎng)情”則情文俱備。這便是荀子“稱情立文”的人性論基礎(chǔ)。

      (二)“稱情立文”的社會環(huán)境

      最早為荀卿立傳的司馬遷,其著《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所記荀子之事亦不過寥寥227字,其中一段寫了荀子著述立說的緣由。“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笨梢娫谒抉R遷看來荀子所書乃是基于政治社會困境尋求一種治道之法,而“以禮節(jié)情”亦囊括于其中。

      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在荀子作品中并沒有直接的描述,但我們可以從與同時代相關(guān)的作品中看出。楊寬先生所著《戰(zhàn)國史》共12章,除緒論外共有5五章論述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楊寬先生總結(jié)說:“把戰(zhàn)國作為時代名稱,起于西漢末年劉向匯編的《戰(zhàn)國策》,這是確切的,因為連年進行兼并戰(zhàn)爭正是這個時代的特征。”[11]古書《史記·楚世家》中描述了楚國對其他小國的戰(zhàn)爭,《墨子·魯問篇》中有“楚人與越人舟戰(zhàn)于江?!庇谲髯铀诘凝R國,《史記·田世家》中亦描寫到齊國不斷對魯、衛(wèi)等國的攻伐??梢姂?zhàn)爭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的突出地位。而因戰(zhàn)爭又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在劉向《戰(zhàn)國策》中有形象描述: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滑然道德絕矣,等等。具體而言,荀子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可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在政治格局上,各諸侯國連年紛戰(zhàn),形成“戰(zhàn)國七雄”相互制衡的局面,如荀子所說“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在社會制度上,各國紛紛變法改革,封建制瓦解,郡縣制興起,尤其法家的改革使得荀子對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12];在社會現(xiàn)象上,由于兼并盛行,出現(xiàn)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景象,貧富不均、爭奪亂象,使荀子對人性有了新的認識;在文化氛圍上,儒墨道法等百家爭鳴,究竟什么樣的措施和制度才對當時社會最有效,這也正是荀子所思考的。荀子之理論正是為回應時代變革和社會實踐而生。

      荀子在《非十二子》開篇講到:“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矞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有人矣?!痹诖酥溃簟翱v情性,安恣睢,禽獸行”,則“不足以合文通治”;若“忍情性,綦溪利跂,則“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所以無論是縱情任性還是抑制本性人情,缺少“禮”檢束的人情都會導致社會失序??傊?,值此之世,荀子之“稱情立文”有其深厚的社會環(huán)境根基。

      三、荀子“稱情立文”的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本質(zhì)上是一種關(guān)于“人”的學問,其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強烈的關(guān)注現(xiàn)實社會和人生的人文精神。荀子思想應社會變革而生,不僅繼承了孔孟對人之情感的重視,而且進一步提出“稱情立文”,將情與禮法的關(guān)系更加明確化。在禮法的執(zhí)行過程中,對“情”的關(guān)注和處理便是荀子“禮法共治”的治國戰(zhàn)略的關(guān)鍵之處。孔子“問人不問馬”是人文精神在儒家中的典型體現(xiàn),而荀子對于“情”的強調(diào)無疑更加凸顯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這種人文關(guān)懷,也是荀子思想經(jīng)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當今法治社會中,作為以“人性”為邏輯起點的人文關(guān)懷更是不可或缺。以法為綱固然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但以人為本才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情懷所在。因此,荀子對“情”的考察和凸顯不僅構(gòu)成了其哲學體系得以建立的基礎(chǔ),而且是在“德法共治”的過程中,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參考標準。

      [1]陳來.“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說儒的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2007(5):23-26.

      [2]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4.

      [3]吳光.荀子的“仁本禮用”論及其當代價值[J].孔子研究,2015(4):22-25.

      [4]廖名春.《荀子》新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72-173.

      [5]王先謙.荀子集解·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8:33-34.

      [6]馮友蘭.中國哲學小史[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51.

      [7]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tǒng)類”為核心[M].濟南:齊魯書社,2007:116-122.

      [9]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9-111.

      [10]李桂民.荀子法思想的內(nèi)涵辨析與理論來源[J].孔子研究,2010(2):58-64.

      [11]楊寬.戰(zhàn)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

      [12]譚紹江.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8-10.

      猜你喜歡
      荀子孟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觀研究述論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磨刀不誤砍柴工
      和諧
      扎囊县| 尤溪县| 宜君县| 涟源市| 高陵县| 子长县| 侯马市| 巴彦淖尔市| 红河县| 碌曲县| 鲁甸县| 康平县| 凌源市| 通化县| 余干县| 剑阁县| 绥德县| 白银市| 抚宁县| 满城县| 东丰县| 大宁县| 稻城县| 四川省| 阳原县| 巴塘县| 宜章县| 曲周县| 朝阳区| 高要市| 元氏县| 三亚市| 资源县| 兴安盟| 吴川市| 多伦县| 含山县| 黄梅县| 镇巴县| 神池县| 开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