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開始,到2015年前,全聯的廣告主角就是這位冷面“全聯先生”。他能成為全聯的形象代言,有一段很傳奇的故事:
全聯先生原名邱彥翔,原來是廣告公司的一個職員。在拍攝第一支全聯電視廣告的時候,其木訥卻實在的形象很符合全聯的廣告訴求,所以便開始了一個廣告人的“演藝之路”。
全聯先生的存在,把全聯的品牌性具象化,拉近了消費者與全聯之間的距離。那標志性的“面無表情”,簡直與全聯“冷靜、理性、實在”的品牌訴求完美匹配。
前身:軍公教福利中心,年年虧損
1998年10月:董事長林敏雄接手,成立全聯福利中心,定位為“既方便又便宜的大賣場”,從2006年開始和臺灣奧美合作。據說這樣的定位是迫于現狀的無奈,當時的全聯經營狀況很不好,需要節(jié)省每一分錢才能保證生存。
本文主要從廣告層面研究,全聯2006年至今廣告路徑大概如下:
2006關鍵詞:便宜
2006年是全聯切入市場的初期,主要競爭對手是7-11、沃爾瑪、家樂福等便利店和綜合購物商場。
臺灣奧美在做完SWOT分析之后,決定尊重全聯原有的品牌策略與企業(yè)形象,把宣傳重點放在“為什么便宜”上,進而推出了兩支廣告片“豪華旗艦店篇”和“找不到篇”。因為是初次見面,采用的調侃是黑色幽默,逆向操作,把全聯的缺點轉化為“賣點”,清晰地表達全聯為消費者著想、幫助消費者省錢的企業(yè)價值。
廣告核心創(chuàng)意來自全聯弱點的轉換“沒有醒目的招牌”“沒有停車場”“沒有拋光地面”,因為全聯不會讓你付錢去買那些帶不回去的東西。
上述廣告一經推出,坊間便開始傳出“因為便宜,所以全聯的東西質量不好”的流言。其實這是符合消費者邏輯的,畢竟“便宜沒好貨”已經深入人心。
在這樣的輿論形勢下,奧美順勢制作了“全聯”的第二波廣告,就是2007年推出的“便宜背后的真相”系列廣告。
2007關鍵詞:便宜有好貨
這一波廣告屬于“危機規(guī)避類廣告”,側重從“便宜”變成“實在”,旨在告訴消費者全聯實實在在做商品的理念,以此來打破“便宜沒好貨”的思維。
廣告形式依然采用冷幽默的方式,通過實驗的方式來回應質疑,力求簡單直觀。全聯這次危機公關是聰明的,沒有狡辯,也沒有引起沖突,值得借鑒。共3則視頻,《面巾紙篇》《米果篇》《洗發(fā)精篇》。
至此,全聯解決了內部價格與價值的問題,接下來的戰(zhàn)略,便是面向社會推出全聯的品牌形象。
2008關鍵詞:公益
2008年,臺灣和大陸一樣,也發(fā)生了三聚氰胺“毒奶事件”,有關部門決定:所有含有三聚氰胺的乳制品都要下架。
全聯響應號召,做了一個看起來很虧本的決定:無論有沒有發(fā)票,憑奶罐就支持消費者退貨。甚至到后來有些消費者會將其他超市買來的貨品退貨,對于這些,全聯一樣照單全收。
這個決定損失了將近1億元新臺幣。但也正因為這個決定,幫某國際大廠解決了問題,生產商不但全額退款,還對全聯實行優(yōu)先補貨的政策,同時,全聯也贏得了美譽。
全聯干脆趁熱打鐵,把自己塑造成公益形象,于是那一年的策略全部偏向公益,至此,全聯把自己的價值“便宜”和“公益”緊密結合了起來,更加鞏固了2016年“便宜有好貨”的形象成果。
那一年拍了幾條公益廣告,著名的是《兒童保護基金會篇》《防臺篇》和《動物保護基金會篇》。依然延續(xù)黑色幽默風格,比如《防臺篇》:
臺風天,全聯先生在自己破舊不堪的房間內,做各種防御措施。
旁白:防臺三步驟——全聯先生用沙袋把門堵死
旁白:一、堆沙包
全聯先生把窗封死
旁白:二、封門窗
全聯先生拿出皺巴巴的全聯購物袋
旁白:三、去全聯
全聯先生走到門口,發(fā)現門被封死了,只好再一個個把沙袋拿下來
面無表情地說:抱歉,應該先去全聯。
2009關鍵詞:全民省錢運動
公益,并不是長久之計。
全聯建立起公益形象之后,2009年又重新回歸其本身價值——省錢,并把它發(fā)展成一場“全民省錢運動”。
“全民省錢運動”實際上就是把人們在超市里買東西的動作編成了一套“廣播體操”,把“省錢”和“健康”聯系起來,對啊,省錢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全民省錢運動分為“預備篇”和“實戰(zhàn)篇”兩部視頻,“預備篇”是人們在健康美麗的大自然中跟著全聯先生做“省錢運動”的廣播體操,“實戰(zhàn)篇”是把這套體操運用到超市購物環(huán)境里,看客一下子恍然大悟。視頻中非常明顯且劣質的PS痕跡,大概也是為了表達“省錢”的概念。
2010關鍵詞:省還可以更省
在全民省錢運動達到爆點之后,全聯在2010年推出了“全聯福利卡”,其實就是會員卡。會員卡能幫人省錢是一定的,但如果說打折促銷積分這種表達太普通,全聯需要“變態(tài)省”,省錢省出新高度,把省下的錢讓你看得到。
同樣拍了三則視頻,《蛋卷篇》《牙膏篇》《泡面篇》,都是非常奇葩的邏輯,讓福利卡“強行出鏡”,但其冷幽默的方式,讓人捧腹。其中《蛋卷篇》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場景放在全聯超市內部,全聯先生坐在椅子上,面前一張桌子,上面放著一包蛋卷。全聯先生面無表情地邊演示邊說話。
旁白:吃蛋卷是一門學問,首先,將蛋卷取出,盡量確保碎屑掉到盒內。吃完后把盒子插進去,反轉過來均勻地拍打,然后把碎屑全部倒進嘴巴里。你以為這樣就行了嗎?
全聯先生取出全聯福利卡。
旁白:拿出干凈的全聯福利卡,將桌上的碎屑一網打盡。
全聯先生此時已經蹲在地上,用福利卡把桌子表面的碎屑刮在一起,送進嘴巴里。
旁白:省還要更省,請用全聯福利卡。
如果說《蛋卷篇》和《牙膏篇》還算正常,《泡面篇》則省錢省得慘絕人寰:一碗泡面讓三個人一起吃——三個人并坐一排,左側的人開始吃泡面,全聯先生在旁邊拿出福利卡扇風,以便讓泡面的香味照顧到每一個人……
2011關鍵詞:存下省下來的錢
不得不佩服全聯,一個“省錢”做出這么多文章。2017年依然延續(xù)推銷福利卡的方式,但戰(zhàn)略稍做改變,變成“存下省下來的錢”,邏輯大概是這樣的:因為全聯的商品是便宜的,所以消費者每買一件,就相當于存下省下來的錢了。
2011年這一系列的廣告有兩個《養(yǎng)豬篇》和《卷發(fā)票》篇。
養(yǎng)豬篇的場景發(fā)生在超市內,其實2006年到此時,所有的廣告都發(fā)生在超市內部,這些故事在消費者心里慢慢發(fā)酵,就會形成全聯不可被替代的品牌資產。
《養(yǎng)豬篇》
場景放在全聯超市內部
旁白:這里是全國最大的養(yǎng)豬場,每筆消費,都能幫你省錢。
超市里每個人都拉著一只撲滿。
全聯先生跟在人們后面,當消費者拿起一個商品,他就往撲滿里放錢。
一個人拉著超大號的撲滿轟隆隆走過。
旁白:為什么這位太太養(yǎng)的豬特別大只?因為她辦了省上加省的全聯福利卡。
全聯先生坐在豬上往里面投錢。
旁白:申辦全聯福利卡,到全聯養(yǎng)大豬,省大錢。
(鼓掌)
2012關鍵詞:省錢存下夢想
省錢講了6年,這幾年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全聯也越變越大,消費者也生活水平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再像之前一樣講省錢,可能就變成了“摳門”。
于是全聯決定在2012年開始與消費者來一場心靈的對話,情感的溝通,告訴他們省錢不是摳門,是把錢用在更好的地方,比如“夢想”。
2013關鍵詞:存好心,備好料
情感溝通忽然打開了全聯另一種營銷方式的大門,如果說2012年的情感溝通還算是比較正常的話,那么2013年就有些大膽了——他們把主意打到了“鬼”身上。
2013年不僅繼續(xù)延續(xù)情感溝通,并且再次從側面強調了便宜也有好貨的觀點。主要戰(zhàn)略是“存好心,備好料”,心好到什么地步才算好呢?可能是連孤魂野鬼也被感動了吧。
中元節(jié),別人都怕鬼,全聯開始關心鬼,他們找到捉鬼大師——司馬中原合作了一條片子,向受眾傳達“中元節(jié)不要怕鬼,要存好心,備好料款待他們”的品牌形象。
除了司馬中原這篇,還有《貞子篇》和《杰森篇》,其中《貞子篇》最為著名,女鬼貞子從電視里鉆出來之后,人們并沒有嚇得四散奔逃,而是在全聯超市前面一片陽光明媚的空地上,準備好了各種禮物送給貞子,還給她梳頭發(fā),和一個大大的擁抱,讓貞子感受到人間的溫暖,而放棄傷害大家。杰森篇同樣也是這樣的邏輯。
說到“鬼”大家多用“孤魂野鬼”來形容,凄涼、悲慘,也許全聯說的“鬼”也指代城市里無所依靠的人吧。
2015關鍵詞:全聯經濟美學
2015年到了我們最熟悉的階段:全聯經濟美學。
大概全聯此時遇到了絕大多數企業(yè)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年輕化。這么多年的“省錢”宣傳,毫無疑問會變成“大媽們的超市”,但80后漸漸成為社會中流砥柱,這群人的見識更廣泛,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他們可能根本沒辦法理解一粒米掉桌上都要撿起來吃的道理,甚至開始炫耀奢侈浪費,全聯一貫主張“便宜、省錢”怎么打入年輕人市場呢?
這次并沒有延續(xù)冷幽默的方式,甚至沒有出現代言了近10年的全聯先生,而是用年輕人為自己代言的方式,拍攝了這則廣告。選擇不同特點的年輕人訴說自己的故事,給出了14條節(jié)約的理由,總有一個打動你。
甚至連廣告風格也不再延續(xù)之前粗糙的真實,變成細膩的生活:
1.長得漂亮是本錢,把錢花得漂亮是本事。
2.來全聯不會讓你變時尚,但省下來的錢能讓你把自己變時尚。
3.養(yǎng)成好習慣很重要,我習慣去糖去冰去全聯。
4.美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比方說全聯的價格。
5.我可以花八塊錢買到的,為什么要掏十塊錢出來。
6.花很多錢我不會,但我真的很會花錢。
7.知道一生要去的20個地方的時候,我決定先去全聯。
8.真正的美,是像我媽一樣,有顆精打細算的心。
2006年以前,全聯雖然經過了擴張期,在臺灣擁有200家店,但就像當年推出“問路篇”一樣,它在消費者心中存在感很低。隨著電視廣告的投入,2008年全聯營業(yè)額收入為400億臺幣,到2009年第500家店開業(yè)時,年營業(yè)額突破600億臺幣。一年增加100家店,營業(yè)額增長100億。
到2012年,全聯營業(yè)額620億創(chuàng)新高,超過家樂福590億成為全臺灣最大的連鎖超市。
2016關鍵詞:全聯經濟美學
2015年的全聯經濟美學,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打動年輕人是一場持久戰(zhàn),2016年依然延續(xù)這個策略方向,并把它落地。
全聯推出“全聯購物潮包”,把購物袋變成生活態(tài)度、消費價值觀的載體。至此,全聯跳出了自己只是一家超市的具象限制,開始引領一種踏實的生活觀念,和那些普普通通奮斗的年輕人站在一起,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1.當不成名模,日子也要過得有模有樣。
2.不管大包小包,能幫我省錢的就是好包。
3.在明天會更好之前,先把今天過好。
4.預算是有限的,對美的想象永遠無限。
5.為了下一代,我們決定拿起這一袋。
6.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花費的少。
7.追求美好的權利人人平等,無關金錢。
8.懂得怎么花,就能活出一朵花。
就像2010—2012年間的變化,2015年在告訴年輕人去全聯可以省錢,省錢很酷;2016年是告訴他們?yōu)槭裁词″X,省錢是為了存下夢想,為了讓生活在其他方面更有品質。
2017關鍵詞:全聯經濟美學
連續(xù)三年使用“全聯經濟美學”,毫無疑問這將是將來全聯想要重點打造的內容。
可是如果全心全意鋪年輕人市場,會不會失去老顧客市場?畢竟全聯是一家超市,所有與生活有關的人都是它的受眾,這很危險。
2017年,全聯開始撫慰老客戶,2017年依然是“全聯經濟美學”,依然是“全聯購物潮包”,只是主角變成了10個加起來700歲的銀發(fā)老人。
省錢,是亙古不變的正途,不管你是哪個年代,也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省錢就像是“白T恤+牛仔褲”一樣經典。所以全聯讓這些老人把“省錢的哲學”印在白T上,穿在身上并拿著“全聯購物潮包”走了一場T臺秀,把“全聯經濟美學”通過老年人的“日志”傳達給受眾。
老年人覺得自己的“省錢價值觀”得到了尊重,年輕人覺得老年人也開始認同新潮的酷酷的生活方式,一個“經典”討好了兩代人。
一個好作品,往往來自一個相互信任的開始。
都說人與人能成為好友,是來自第一眼的好感,其實這對于甲乙雙方的合作同樣適用,如果雙方第一眼相互吸引,能做出好作品的可能性就非常高。反之,如果甲方帶著不服氣的態(tài)度:“你不是很牛嗎?我看你怎么給出好方案!”乙方認為:“這么差勁的客觀條件,能在現狀上增加一點點就不錯了?!蹦敲催@個合作如果繼續(xù)下去,就是對雙方的不尊重。
甲乙雙方應該是戰(zhàn)友,而不是敵人,雙方應該坦誠,而不是試探。全聯與臺灣奧美十幾年來的雙贏合作,更是來自坦誠和彼此信任。在大陸,近幾年風生水起的方太集團和勝加廣告的合作,也是如此。
臺灣奧美副董事長葉明桂說:“我覺得林董事長(全聯林敏雄)是個好客戶,什么是好客戶?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不懂什么的客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才會給予代理商一個明確的課題,知道自己不懂什么的人才會相信專業(yè),并懂得如何運用專業(yè)?!边@十幾年來的合作,林敏雄看到諸多創(chuàng)意最常有的回答是:“這個創(chuàng)意我看不懂,但我相信你們。”或者是:“這個廣告怪怪的,但是我相信你們?!敝挥羞@種信任和坦誠,才能出雙贏的好作品。
在廣告創(chuàng)意這個課題上,甲乙雙方往往是共同探索進步的。所有偉大的作品,都因為品牌背后的那些人,懂得珍惜他們擁有的廣告資產,并且發(fā)揮到極致,使之成為品牌資產。
建立品牌的兩個途徑:一個是遇到了一個big idea,便好好珍惜,持續(xù)保有;另一個則是找到了一個small idea,便好好培養(yǎng),使之成為一個big idea?!~明桂《品牌的技術和藝術》
這個道理說著簡單,但做起來很難,因為大多數創(chuàng)意人習慣用改變和突破來偽裝正義,用以滿足喜新厭舊的人性。當一個案子交到創(chuàng)意人手上,能真正遵從“對的策略”而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這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