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笛
(倫敦大學(xué)學(xué)院)
一、取種 原夫菌類為下等之植物,其生活狀態(tài)與高等植物不同,其種子甚微細(xì)。每種子一粒,用八百倍顯微鏡視之,亦祗得如芝麻之大。今欲取其種子者,將菌類置于黑色之盆內(nèi),放置二、三日,有白色細(xì)粉落于盆中者,是即菌之種子也。
二、擇地 凡作種菌之場所,須以便于管理、干濕得中、有物可遮日光照射之地為最宜。倘在寒地,則以向南者為良。若過濕,則菌絲腐?。贿^于干燥,則阻害菌之生育,此擇地者所宜注意者也。
三、選木 所用之木材,當(dāng)選其能發(fā)生多菌者為合,如櫟木、栗木、木棉木、楢木、?木等,皆可用,但須生長過十年以上,其周圍須有八、九寸至三尺左右者方合。
四、伐期 既選良木,斬伐須得其時。蓋將來收成之多少及品質(zhì)之優(yōu)劣,與伐木時期有絕大之關(guān)系也。若過此適宜之期,將來不特出菌少,且木亦不能耐久。凡落葉樹(冬季落葉之樹)之伐期,視其葉色而斷定,大抵以霜降至立冬為度。此時樹葉因經(jīng)霜而色變,以至于落葉,是為斬伐最恰可之期。然地有寒暖,樹有強弱,不必拘定于霜降立冬,當(dāng)視其葉色為要。如常綠樹(冬季不落葉而常帶綠色之樹)以冬至前后一、二禮拜間為斬伐良期。
五、切木 樹經(jīng)伐倒,不必即行鋸斷,任其放置三四十日,待其樹葉落盡時,乃將木截斷。以五尺長為一段,復(fù)用砍刀切木身成坑,坑之深,以通過樹皮入木質(zhì)約一分深為度。木身每離三寸五分切一坑便合。周圍全面皆如此切法。亦有切作欖核紋者,此樣切口乃為蒔種及滲水之口也。
六、安置 選無日光照射之地,以森林之內(nèi)為最好,將地下之殘草落葉掃除清楚,用石或木安置于四隅,以乘枕木。頭尾各橫置枕木一條,頭之枕木宜略高,尾之枕木宜稍低,乃將新木架于枕木之上,平排并列,惟不可相挨連。每條相隔須五、六寸,排列一層既畢,又橫置枕木二條,再排新木于其上,以積至五尺高為度。排列時,最要留意者,凡新木之頭部,必要稍低于木尾,否則其切口常有積水停滯,因而為害。
七、蒔種 安置既畢,取闊葉樹之枝葉,鋪放木面,以防干燥。待來春清明前后,蒔以種子。凡種子之量,一安士可足供新木百五十條之用。蒔時須令木含有適當(dāng)之濕氣,惟不可令有水滴出。最好系于落雨之明日,利用其自然之濕氣播種子于切口。此后三禮拜間,勿令干燥;此時若犯于干燥,則有枯死之憂,不可不大加注意也(橫濱菌種,每半安士,價銀約一元左右。如欲買者,交銀來本報,可以代為購買。惟將來金水或再起價,須照時價增加。)。
八、立木 蒔種后,任令放置,只要注意勿令過于干燥。經(jīng)一年半,其木發(fā)出一種如乳房狀之菌,此時將木堆拆開,將木豎立,于四尺高之位架一橫木,以縛付之。每地一坪(即橫直各六尺),立木三十條左右。此后發(fā)出之菌,即是冬菰。每年可收取兩造,可連收五、六年。
九、收取 冬菰之發(fā)生,通例分春秋二季。春時不必十分整理,亦能多生;秋季則木因經(jīng)過夏暑之時,每每過干,故其發(fā)生困難,屆時將木浸于清水一晝夜,復(fù)立回原處,用搥打切口,凡二、三打,大抵三、四日之內(nèi)即有冬菰發(fā)生。依期收采,切勿過期不收。倘過期而腐敗,則成毒質(zhì),食之有害,尤宜注意。
十、干法 干冬菰之味,本不及生冬菰之味甚遠(yuǎn)。但現(xiàn)今世人多未知其味,故生賣者尚少。然生冬菰之風(fēng)味不可不紹介于世也。惟是生者不堪久貯,惟近城市者方能以之生賣。如偏僻之地,及多生之時,又勢不能不干之以便販賣也。其干之之法有三。一、木干。冬菰生于木之時,將木移置于日光劇烈之所,以曬干之,此法所曬之冬菰,品質(zhì)極好,而且質(zhì)量增多,但將木一一搬運,甚為費事,而且不能多出冬菰。二、曬干。收取生冬菰,以線或以草繋而曬干之,品質(zhì)亦好,惟遇常[常遇]雨時,又不得不要用火焙。三、火干。宜用炭火,緩其火力以干之。此法于雨天及夜間皆可行,故用火干者為最多。干后入于松板或杉板之箱,四面用紙封密,隨時可以出賣。
以上所言,乃山村農(nóng)家極便極利之副業(yè),且銷場極廣,栽培簡易,猶愿諸君實心研究,使將來地方增多一大宗物產(chǎn),實為無窮之利路也[4]。
該文未具著者,載于1909年5月29日出版的《廣東勸業(yè)報》(廣州)第69期。文中同樣是讀者與編輯部之間的問答,但針對的是上述該報第66期上發(fā)表的關(guān)于冬菇栽培的文章,內(nèi)容主要是關(guān)于櫟、木棉(綿)和?的名實考釋。該文引用古籍之語與原文不嚴(yán)格一致,“綿”、“棉”和“緜”三字的使用較為混亂。
香山楊君藹如來函:“閱六十六期日本冬菇栽培法一段,言言可愛,字字金針,其開導(dǎo)我國之種菌業(yè)者,實益不淺。惟種菌有二要件,一為選種,一為培植。該種之材料、購種之法,前期已言之矣。至培植之材料,如用櫟木、栗木、木棉、楢木、?木等,所言木名,其中多有未明。且除此等木之外,我國所最易取得者,尚有何木?收采該木之目的何在?請一一詳言之,實為幸甚?!?/p>
答:種菌之木,為數(shù)甚多,但約分之,可分二種:有采略松之木者,有采堅實之木者。如種榎蕈,用樸樹及桑、楮、杓、梨、柿、胡桃、枳等木;松蕈用松木;青頭蕈用小松木。此用略松之木者也。香蕈及冬菇,用櫟、栗、?、楢。此用堅實之木者也。除栗木即栗子之木,楢木(楢,粵音酉)即造門柱、樑棟及枕木等器,人所通用者。其余如椎、如木棉、如?,次第觧明之。
第一、“櫟”?!稜栄拧吩疲簷?,其實梂。又云:栩,杼也。孫炎注云:櫟者,似樗之木也;栩者,一名杼也;櫟者,盛實之房也,其實名橡,有梂匯包裹之?!对姟贰疤骑L(fēng)”:集于苞栩;“秦風(fēng)”:集于苞櫟。陸機注云:即柞櫟也,秦人謂之櫟,徐人謂之杼,或謂之栩,其殼煮汁,可染皂色,今京洛河內(nèi)謂之杼,蓋五方通語,皆一物耳。蘇頌云:橡實即櫟木之子也,所在山谷皆有,高二、三丈,三、四月開花,黃色,八、九月結(jié)實,其實為斗,槲、櫟皆有斗,而以櫟為勝。蔻[寇]宗奭云:櫟葉如栗葉,所在有之,木堅而不可造材料,為炭則他木皆不及。李時珍曰:櫟有二種,一種不結(jié)實者,其名曰棫,其木心赤,《詩》云“瑟彼柞棫”是也;一種結(jié)實者,其名曰橡,其實為橡。二者皆樹小
則聳枝,大則偃蹇。其葉如楮葉,而紋理皆斜。四、五月開花,如栗花,色黃。結(jié)實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蓮肉,山人儉歲采以為飯,或搗浸造粉食,豐年可以肥豬。其嫩葉可煎飲代茶云。
第二、“木綿”。李時珍《本草綱目》云:木緜有草木二種。交廣木綿,樹大如抱,其枝似桐,其葉大如胡桃葉。入開秋花[入秋開花],紅如山茶花,黃蕊,花片極厚,為房甚繁,短側(cè)相比。結(jié)實,大如拳,實中有白綿,綿中有子。今人謂之“斑枝花”,訛為“攀枝花”。李延壽《南史》所謂林邑諸國出古貝花,中如鵝毛,抽其緒,紡為布。張勃《吳錄》所謂交州永昌木綿樹,高過屋,有十余年不換者,實大如盃,花中綿軟白,可為缊絮及毛布者,皆指似木之木綿也。江南淮北所種木綿,四月下種,莖弱如蔓,高者四、五尺,葉有三尖,如楓葉,入秋開花,黃色,如葵花而小。亦有紅紫者,結(jié)實大如桃,中有白綿,綿中有子,大如梧子。亦有紫綿者,八月采梂,謂之綿花。李延壽《南史》所謂高昌國有草,實如繭,中絲為細(xì)纑,名曰“白疉”,取以為帛,甚軟白,皆指似草之木綿也。本報謹(jǐn)按:據(jù)《本草綱目》,則木綿有木本、草本之分,然自今日考之,則草本之木緜與李氏所言無異,如新造之綿是也。至于木本之木綿,則有二種,李氏所言乃高及數(shù)丈、秋開紅花者,其綿絲甚短,不適于用,無有以之制布者,祗可作軟枕、椅墊等用耳。另有木本之綿樹,高丈余,無紅花,結(jié)實如桃者,乃美國綿種,與李氏之所謂木綿迥然不同。然則日本人所取以制菌者,屬于何種乎?以理推之,必非草本之木綿,而為木本之木綿。木本中似仍為高大而開紅花之木綿。以其壽齡長而身圍大,適于制菌之用也。
第三,“?”。此系中國何木,尚未考出。遍考諸書,均無此名。查《康熙字典》,亦無此字。然則此字當(dāng)為日本所制,因木之堅者,加以木字旁而名之??偠灾瑸閳詫嵵径?。
日本人名此種蕈曰“椎茸”。椎即桂林椎之椎,乃由椎木所制為原始。椎即栗樹之類也。由此類推,則花梨木、坤甸木(即坤甸埠所生之龍眼木)、山枝木、荔枝木、龍眼木等類,當(dāng)可為之,有志者不妨試辦也[5]。
(續(x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