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政
摘 要: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已開展了數十年,但至今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推進,思政教育不斷由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轉化,建設優(yōu)質思政工作隊伍迫在眉睫。面對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足、隊伍結構不合理、人員分流嚴重、部分教師素質不高等問題,因此指出通過提高認識,建立制度機制、樹立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等措施,促使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思政隊伍建設的最終實現,從而適應時代潮流,培養(yǎng)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專業(yè)化;職業(yè)化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8.037
高等學校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不僅要教授科學文化知識,還承擔著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認識的職責。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是思想教育的主力軍,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政工作關系著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新局面,需要從隊伍建設入手,打造過硬的思政工作隊伍。由此可見,新時期高校想要做好這兩方面工作,建立政治過硬、素質優(yōu)良、結構合理的思政工作隊伍是必不可少的。
1 新時期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1.1 網絡時代呼喚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
新一輪科技革命發(fā)展至今,我國開始步入“互聯網+”時代,2016年我國網民數量達到7.1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51.7%,其中大學生近乎占據四分之一,開放、平等、互動的“互聯網+”對傳統(tǒng)教育內容、模式產生巨大沖擊,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首先,思政教育內容的“互聯網+”。由于網絡接觸零門檻,監(jiān)管技術尚未成熟,導致網絡內容良莠不齊,存在西方國家惡意詆毀、對社會主義的歪曲解釋以及暴力、色情文化垃圾,這就需要給正在樹立價值觀階段的大學生及時補充網絡思政教育內容,進行正向引導。其次,思政教育模式的“互聯網+”。當前通過QQ、微信公眾號、APP等新媒體接觸信息渠道便捷,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思政教育如不能利用網絡關注錯誤信息并及時糾正,將危害大學群體的身心健康。再次,思政教育方法的“互聯網+”。傳統(tǒng)思政教育往往是以老師、書本、課堂為中心,內容枯燥,灌輸式教育,師生溝通較少。網絡以其平等性、自由性、個性化的特點使學生能夠以自身為中心,根據自身喜好自主學習,并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增加知識趣味性。
1.2 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潛在需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高校出現擴招學生、投資渠道多元化、辦學途徑國際化、辦學手段信息化等變化。一方面高校規(guī)模越來越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迫切需要高校在相應的辦學條件下,科學合理分配教學資源,滿足學生思政教育需要。另一方面,教育改革使高校辦學日益凸顯國際化、多元化特點,在中外學術交流時,大學生群體也產生了東西方觀念沖突、價值取向迷茫等新問題,這就對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質的要求。在此形勢下,思政教師如何主動適應轉變、在高校中如何定位,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1.3 市場經濟背景下,知識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化程度逐步提高,知識與市場關聯越發(fā)密切,高校價值認定開始從社會需要出發(fā),“象牙塔”正積極融入社會。市場經濟要求的畢業(yè)生,除了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工作技巧外,還十分注重人格的健全、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就需要高校針對學生完成學業(y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碰到矛盾和難題,產生不解和迷茫時,安排思政教師、輔導員給予他們鼓勵、關心,引導樹立良好的德行,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后備力量。
2 當前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新生課程,一直與思政隊伍建設息息相關,在“85 案”、“98 案”、“05 案”等數次政策調整之后,思政工作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問題。
2.1 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足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政府、學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相當大程度決定了思政工作隊伍建設的結果。多年以來,雖然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發(fā)表講話強調思政教育,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但在基層工作實踐中,相關部門往往只以經濟建設為重心,將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思想輕視,未能抓住思政工作核心要義,體會思政工作的長遠效果。與此同時,部分高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虛而不實,相比專業(yè)教育對招生宣傳、科研競賽、就業(yè)率等學校明面成果提升較少,故而將少量教學資源、教學能力較差的教師投入建設這支隊伍,開設較少思想政治類選修課程,縮減思政教師人數,造成思政隊伍愈發(fā)薄弱的惡性循環(huán)。
2.2 思政隊伍力量薄弱
當前高校思政工作隊伍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工作領導,思想政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及學生黨員干部等,雖然種類較多,但仍較為薄弱,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自高校擴招以來,學生從不到一百萬增到745萬接近7倍,思政教師卻增速平緩,師生比例失調,普遍存在著思政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例如武漢工程大學一萬五千多在校生,而思政理論教師僅28人,師生比達到1:535,遠超1:200的合適比例。同時,輔導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還需處理大量學生生活、紀律、安全等事物性工作,導致思政工作精力不足。第二,思政工作隊伍精力投入大,但選拔、培養(yǎng)、考核等政策不夠完善,且許多措施在推行中遭遇困難。收入低、培訓機會少、職稱評定劣勢、晉升困難、未來發(fā)展道路不明確等問題打擊了思政工作者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很多教師把思政工作當作“跳板”,準備深造或轉崗,造成了思政隊伍力量薄弱,人員流失嚴重。
2.3 隊伍結構不合理,未能形成全員教育
近年來思政工作隊伍中年輕教師比例逐漸升高,然而具有高級職稱的中青年教師卻屈指可數,呈現思政隊伍年輕化。年輕教師在具備謙遜的教學態(tài)度、熟悉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優(yōu)勢外,也存在著教學經驗缺乏、缺乏專業(yè)研究等劣勢,存在著教育實效弱化、科研與教學沖突等隱患,導致教師和課程影響力、吸引力減弱。此外,專職思政教師與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之間也存在著不合理的因素。專職思政教師主要通過思政理論課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并樹立正確三觀;輔導員則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通過班會、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實踐活動形式開展思政教育;班主任、學生黨干部一般以輔助思政教師、輔導員為主。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四大主體間各自為營,獨立安排教育內容,缺乏溝通交流,未能形成專職和兼職合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專職干部唱獨角戲的被動局面,影響了思政教育整體工作實效。
2.4 部分思政教師素質不高
思政教育與別的不同,是做人的教育。隨著社會發(fā)展,人的思想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思政教師必須在緊扣社會發(fā)展脈搏為前提,圍繞立德樹人為中心,擁有較高的整體素質。然而,當前部分高校思政教師敬業(yè)和奉獻精神嚴重下滑,不注重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學習,只會照本宣科,分不清重點,解不開難點,講不透疑點,不敢回答學生提出的熱點問題,只是照本宣科,很難收到較好的效果。甚至自身思想被西方所侵蝕,在國際國內新情況新變化中,社會主流價值觀認同度不斷下降、社會主義立場不堅定,甚至傳播與黨和國家背道相馳的觀點,不能引導青年學生成為我國未來發(fā)展的強大力量,對國家、高校、學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3 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舉措
3.1 提高思政工作隊伍認識
高校各級領導干部首先應深化思政工作隊伍認識,加強學習教育部門對思政工作隊伍建設所做出的批示要求。明確思政隊伍建設與大學生成長密切聯系,不加強高校思政隊伍建設,就無法應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時代難題,徹底改變以往對思政隊伍形成的偏見,從工作生活中去關心他們,在待遇和制度上給予相應傾斜,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其次,要建立思政隊伍建設“五年計劃”,并納入到學校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中來。學校每年在制定教師發(fā)展規(guī)劃時,根據學生人數、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后備力量以及老教師傳幫帶等因素,對思政隊伍人數、主要職責等提前規(guī)劃,給予專項經費,規(guī)范落實隊伍建設情況,支持其獨立自主開展工作,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推動隊伍建設科學化、常態(tài)化。
3.2 切實提高思政隊伍整體素質
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隊伍作為大學生思想的引路人和教育者,不僅要有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教學能力,還要有高尚師德和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權威,應注重自身理論功底,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學生學習、科研及教學實踐,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并按照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生活中幫助學生解答他們關心的問題,使學生產生信賴感和信服感。此外,思政教師還需優(yōu)化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努力貼近學生實際,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啟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想說敢說,提高思政學習興趣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打造微信、微博、慕課等網絡思政課堂,運用視頻講座、聽播客、電子書等形式開展理論概念學習,使其任何時候可查閱相關資料、討論學習問題,咨詢問題,教師也可縮短講授時間,將精力投入協(xié)助學生完成個性化學習,由“教好”向“學好”轉變。
3.3 樹立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思政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高校思政教師要樹立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良好的政治表現、高尚的道德品質,做到以身作則,嚴謹篤學。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教育感化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達到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在實際工作中,思政教師一方面要與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以及管理干部、后勤人員、心理咨詢人員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將課程與黨團活動、社會實踐、教學管理的服務相結合,潛移默化,更好的促進思政教育。另一方面,還要與政府相關部門、社會機構、家長、杰出校友建立聯系,參與到思政教育中來,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五位一體”的全員育人機制;將每個學期開學到結束,甚至假期都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始終;將學生綜合測評、獎學金評比、學生組織建設、學風建設等多方面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全員是主體,全程是時間、全方位是空間,人、時、空三位一體更好的實現思政教師建設。
3.4 建立制度保障,打造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當今時代高校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一支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思政工作隊伍,是思政事業(yè)的重要保障。高校要通過開展崗前培訓、課程培訓、理論自學、學術講座等培訓模式,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常態(tài)化培訓體系,或鼓勵思政教師考取更高學歷進行在職深造,提高其工作能力,或安排其承擔思政理論課、文科類選修課教學,提升其教學水平,或鼓勵其申報思想政治教育、黨建課題,承擔一定科研工作,向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心理咨詢、就業(yè)指導等方面專家發(fā)展。與此同時,高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思政教師選聘、管理、晉升、激勵、考評等制度。強化入門關,建立思政教師選聘制度,把理論功底厚、政治意識強、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高質量人才加入到思政教師隊伍中來;建立崗位晉升制度,對優(yōu)異思政教師推薦到學校干部隊伍中,成為學校后備干部,根據其能力擔當相應崗位領導者角色;提供思政隊伍建設所需的校內校外資源、建立專項獎勵經費,滿足思政建設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完善激勵制度,在校內教師表彰中,對思政教師單設比例,統(tǒng)一表彰;建立依據教學成績、學生測評、二級學院考核為一體的考核制度,并將考核結果與獎懲、晉升掛鉤,通過這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使高校思政教師發(fā)展有清晰的軌跡與保障,進入職業(yè)化的軌道中來。
新時期加強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思政工作隊伍建設,堅持立德樹人為中心,中國夢理想信念為核心,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點亮信念的燈、找到前行的路,使其勇做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的時代青年,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趙慶昕.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10).
[3]2001到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yè)生人數[EB/OL]. http://www.eol.cn/html/c/2016gxbys/,2016-03-01.
[4]李資源.我省高校思想品德課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7):52-53.
[5]高朔.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歷史演變[N].中國青年報,2004-02-10.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7]陳康.新課程背景下全員德育的探索與實踐[J].學園,2013,(1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