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 要】 高校新生在剛入學階段,面對新的環(huán)境會產生各種困惑和迷茫,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學校管理方面產生不適應的現象,對大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思想產生嚴重的影響。本文從社會工作專業(yè)領域介入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大背景通過個案輔導幫助大一新生解決他們在進入大學后面臨的各種不適應問題,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對幫助高校新生盡快走出困惑和迷茫,適應大學生活,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新生;入學適應;學校社會工作;研究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的中后期,也是開始學習和適應新生活的時期,而且從高中邁入大學開始新的生活和學習也是一次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跨越。大學生也是承載社會、家庭高期望的特殊群體,這使得大學生的自我定位增高、成才欲望更加強烈。但是,由于高校新生心理尚未成熟,進入了一個新環(huán)境,角色改變,面臨各種壓力,進而產生許多問題,包括生活環(huán)境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自我思想意識適應、情感變化、就業(yè)心理適應等問題。這些問題對家庭、大學生自己的生活學習、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育人工作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需要去研究分析、制定對策、解決問題。因此,不管是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還是學校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的角度來看,這對高校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進行研究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
大學新生在脫離熟悉的中學環(huán)境,進入陌生的大學環(huán)境后,受各種因素影響,必然會產生各種不適應問題。本次研究在個案開展前,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法和查閱文獻搜集資料,整理分析后,發(fā)現大學新生的不適應問題主要表現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自我思想意識、學校管理這五個方面。
1、生活適應方面
學生進入學校后,在生活上有兩方面的不適應:一是生活方式。大學新生在中學時代,大部分離家較近,父母可以照顧到。同時對家人也有很強的依賴感,獨立自主能力弱,而進入大學后遠離父母,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但由于獨立自主能力弱,在遇到困難時會產生迷茫、無助感。二是消費方式。當代大學生消費普遍會增多,他們既沒有一個合理的消費方式,也沒有一個正確的理財觀,消費出現無度,經常產生“經濟危機”,還出現了“網貸”、“裸貸”,由此產生嚴重的思想、心理和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日常生活。
2、學習適應方面
大學是一個“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淙瞬诺牡胤?。很多大學生面對新的學習、教學方式不適應。一方面,缺乏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對老師依賴性強,表現在進入大學后不知道該如何學習,找不到學習的目標,在學習上產生盲目性和被動性;另一方面,時間觀念不強,除了老師平時教學時間外,有大量的空余時間,而面對這些時間,新生們不知道該如何安排和利用,沉迷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網購等。最后導致自暴自棄,產生逃課、厭學現象,學習及以后的人生產生了質疑和無望。
3、人際交往適應方面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首要面對的是來自全國不同地區(qū),性格、語言、風俗和習慣都不相同的同學,在師生關系相對淡化的前提下,如何處理好與室友乃至同學的關系至關重要。在進入大學后,面對來自不同地方、陌生的同學會產生自閉現象,不愿意和別人交流溝通。同時,大學新生缺乏有效、合理的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團隊意識和集體意識淡薄,缺乏關心他人和換位思考意識,這些都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了諸多障礙。
4、自我思想意識
在初入大學時面臨的思想意識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已經構思好大學的形象和狀況以及自己的規(guī)劃,在進入大學后發(fā)現理想中的大學與現實的有差距,諸多不適,進而產生厭學、逃課現象,自暴自棄。二是對自我的評價過低,面對比家庭條件好、成績好、能力強的同學,會產生各種自卑心理,同時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關注過于敏感,會產生迷茫、孤獨、失落等情緒,影響他們的大學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
二、社會工作介入必要性和理論支撐
1、個案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當前,大學生群體已成為社會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社會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息息相關,而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研究則是研究大學生群體的重要途徑和方面。通過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的介入,一方面可以通過個案工作的專業(yè)方法和技巧并輔以活動幫助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環(huán)境、解決各種不適應問題、建立自信心、發(fā)掘潛能等,促進大學新生在大學這個新環(huán)境里更好的生活和學習;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工作的介入,可以更好地幫助學校做好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挖掘學校解決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的新途徑、新模式,進而推動學校教育的發(fā)展。
2、社會工作介入的理論
(1)人際交往理論。梅奧認為,人們的行為并不單純出自追求金錢的動機,還有社會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為重要。大學生在初入大學后,面臨陌生的新環(huán)境,會產生迷茫、困惑、孤獨等,在人際交往中,迫切需要得到友情、安全感、歸屬感以及受人尊敬等。通過開展小組和個案,讓他們鍛煉自身的交往技巧,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融入大學這個大家庭中。
(2)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復雜行為主要是后天習得的,它有兩種不同的過程:直接經驗的學習和間接經驗的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著重強調間接經驗的學習,也即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通過開展個案輔導,促使案主汲取經驗,提升自己適應大學新環(huán)境的能力。
三、個案工作介入
1、案列介紹
案主張某,是西北政法大學大一新生,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不好,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來到大學后,經??吹街車瑢W比自己的家庭條件好,產生嚴重自卑心理,同時對家庭經濟狀況比較擔心,因為不能幫助家庭減輕一些負擔而比較內疚,在參加過破冰訓練小組后,雖然也開始與人交流,但仍然比較自卑、迷茫、內疚,經常逃課,厭學。
2、接案和建立關系
在輔導員和同學的鼓勵下,案主找到了學校社工李老師。在辦公室里面,李老師的熱情地接待了略顯緊張的案主,并通過攝入性的談話,初步了解了案主面臨的困境。最后,李老師表示會盡力幫助案主解決目前所處的困境,同時約定好下次面談的時間和地點。
3、收集資料與診斷
為了更全面、更詳細地了解案主的狀況及困境,李老師在與案主進行一次面談后,還與輔導員老師和破冰訓練小組組員進行了面談。通過這三次面談,李老師初步掌握了案主的家庭狀況和在學校里面臨的不適應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庭狀況。案主張某家是農村的,平時的收入主要來自于父親外地打工所得,收入不多,而且母親身體不好,需要看病,同時案主還有一個上初中的妹妹,父親一個人在外辛苦打工掙錢養(yǎng)家??傊钢骷彝ソ洕鸂顩r非常嚴重。
(2)學校情況。首先,案主面臨經濟問題,學費和生活費比較困難,無法支持案主大學生活;其次,案主性格比較內向,來到大學后,面臨和同學們經濟上差距較大現象,產生嚴重自卑心理,同時也因為自己不能幫助父母減輕家庭負擔而經常比較內疚,最后自暴自棄,產生厭學現象;最后,案主由于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遇到問題,也不知道該怎么解決,產生各種矛盾,與室友關系比較緊張。
4、確定目標與制定計劃
在初步掌握了案主面臨的家庭狀況和學校的不適應問題后,李老師開始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制定了詳細的服務目標和工作計劃。
(1)問題分析。首先,由于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案主在大學學習和生活都比較困難,在面對其他同學的情況時,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和內疚心理;其次,案主本身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在遇到困難時也不知道該怎么解決,經常產生矛盾,同學關系緊張;最后,由于經濟狀況和人際關系狀況不好,經常自暴自棄,產生厭學現象。
(2)目標。首先,幫助案主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其次,引導他改變內向心理和自卑感,增強自信心,主動與同學交流,改變不良的人際關系狀況;最后,幫助案主找準目標,制定好學習計劃,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5、服務實施
案主在進入大學時,面臨嚴峻的經濟狀況,在輔導員老師和破冰小組其他組員的鼓勵下找到了社工李老師尋求幫助。李老師在了解和掌握了案主的的情況后,協助案主在詳細了解學校的助學貸款的的相關政策和要求后,向學校申請貸款解決學費問題,同時向學校有關部門求助,請學校給案主安排一些兼職,解決生活所需費用。
在解決案主遇到的經濟問題后,社工建立更信任的關系,同時在與案主第二次面談中,主動介紹了自己的想法:自己也很想與同學交流,只是不知道該怎么交流,一看到同學,就感覺自己不敢和他們交流;自己也很擔心家里情況,也擔心里大學里應該怎么學習和生活,同學們也不會理我,自己感覺很無助,很迷茫。在與案主、輔導員老師和案主室友的的交流中,了解到他們的一些想法。另外,有什么問題或矛盾,總是一意孤行,而且經常逃課。
在與案主的第三次面談中,社工把同學以及老師的一些看法意見和案主進行了交流,同時鼓勵案主在開班會是大膽地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讓大家了解自己的同時也了解班級其他同學,同時在開班會時社工和班級其他同學都給予案主鼓勵和肯定,增強案主的自信心。
在與案主的第四次交談中,發(fā)現案主已經改變了許多,已經可以和人很好的交流了,也參加了不少學院和班級的活動,比以前更加自信了,社工也對此感到非常高興,同時也對案主的改變給予充分的贊美和肯定,并鼓勵案主繼續(xù)保持下去。
6、評估和結案
服務的目標已經基本達成,案主已經獲得了學校的助學貸款和兼職,解決了自己的經濟問題,同時,案主也漸漸改變了自己內向和自卑的性格,有了正確的思想認知,積極參與學院和班級舉辦的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流,找準了自己的目標,養(yǎng)成了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總之,這些都表明案主已經完成了轉變,適應了大學的生活。
7、經驗總結
在開展個案時,要注意發(fā)揮“同理心”的作用,要把自己融入案主所處的情景中,站在案主的角度去思考案主的困境和需求,這樣才能在與案主的溝通交流中產生共鳴和同感,讓案主逐漸接受社工,與案主建立專業(yè)的信任關系。同時,要從案主的優(yōu)勢方面入手,調動案主自身及周圍的可用資源,通過舉辦集體活動改變案主思想固化,一起幫助案主增強自信心,推動案主的積極改變。
四、總結
本文從社會工作專業(yè)領域介入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大背景通過個案輔導幫助大一新生解決他們在進入大學后面臨的各種不適應問題,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個案的開展有著很大的局限性,效果有限,但是作者作為一線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者,未來也將在此次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解決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的專業(yè)方法和模式,為以后其它高校學校在解決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的時候提供一個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徐莉婭主編,個案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1.
[2] 周志榮,社會工作介入大學新生環(huán)境適應不良的個案研究[J].科技資訊,2012.
[3] 黃兆信,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研究——從高中與大學銜接的視角[J].浙江師范大學,2008.5.24.
[4] 宋清萍、張春磊,“90后”高校新生入學適應問題淺析[J].科技資訊,2013.14.
[5] 安桂玲、張輝、張毅明,試論大學生適應期的心理引導[J].教育與職業(yè),2008.8(24).
[6] 李宜軒、陳琨、姚翔、王奕,大學新生入學適應狀況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2011.7.
[7] 宋希武,大學新生入學適應障礙及教育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1.1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