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麗平,單艷芳,黃巧燕,祝志軍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統(tǒng)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死因順位可反映各種死亡原因的嚴重程度,定量地揭示影響當地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為了解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泥城鎮(zhèn)居民的健康狀況和各類疾病的危害程度,探討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為社區(qū)疾病預防保健提供依據,對泥城鎮(zhèn)2012—2016年疾病死因譜情況進行了分析。
資料來源于上海市死因登記信息系統(tǒng),包括在泥城鎮(zhèn)死亡的非戶籍人員、在泥城鎮(zhèn)死亡的戶籍人員及死于上海市其他區(qū)縣醫(yī)療機構的泥城戶籍人員。
回顧性調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泥城鎮(zhèn)2012—2016年因疾病死亡人員。死因統(tǒng)計使用泥城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開具的死亡醫(yī)學證明書、死亡醫(yī)學推斷書、泥城鎮(zhèn)戶籍人口死于上海市其他區(qū)縣醫(yī)療機構而開具的死亡醫(yī)學證明書,并與轄區(qū)派出所開具的死亡確認書核對。
采用ICD-10疾病分類標準和我國居民病傷死亡原因統(tǒng)計分類標準(衛(wèi)統(tǒng)26表)進行死因分類。
泥城鎮(zhèn)2012年人口57,697人,2013年人口57,621人,2014年人口57,695人,2015年57,700人,2016年人口57,631人。5年中,人口增減平穩(wěn)。泥城鎮(zhèn)2012—2016年死因順位中,腫瘤疾病死因在2012—2013年占據第一位,而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在2014—2016年是首要死因。見表1。
表1 泥城鎮(zhèn)2012—2016年死因順位
最新登記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市全年登記報告的新發(fā)惡性腫瘤病例6.6萬例,發(fā)病率465/105。腫瘤是上海居民的第2位死因(第1位死因為心腦血管疾病),其中肺癌、大腸癌、胃癌、甲狀腺癌和乳腺癌位列常見惡性腫瘤中的前5位。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上海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高于我國其他城市,低于發(fā)達國家,為歐美發(fā)達國家的2/3左右。全年因惡性腫瘤死亡3.8萬人,死亡率266/105。剔除人口老齡化因素影響,上海的年齡標準化惡性腫瘤發(fā)病率與世界和中國的平均水平無明顯差異,上海的年齡標準化惡性腫瘤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上海市是我國最早實施腫瘤登記的城市,自2002年起,腫瘤登記報告覆蓋本市人口已達到了100%,成為世界上覆蓋人口數最多的腫瘤登記點之一。2002年起,上海市已建立覆蓋全市的法定腫瘤病例報告登記制度,腫瘤登記數據可靠,質量穩(wěn)定,被WHO所認可。
2011年起,“社區(qū)居民大腸癌篩查”項目被列為本市重大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至今已累計開展糞便隱血初篩檢查300萬,受到市民的普遍認可和歡迎。2016年的民生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該項目的市民知曉度(71.6%)和關注度(70.8%)均名列第 2。項目實施以來,本市居民對大腸癌常見癥狀(大便異常改變、下腹部疼痛)的知曉率從 47.3%提升到 60.4%,對糞便隱血檢查的認知率從2.2%提升到71.8%,對腸鏡檢查的認知率從3.7%提升到42.5%,大腸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從12.1%提高到52.8%,效益顯著。
2012—2016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指出:我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導致了心血管病的發(fā)病人數增加??傮w上看,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xù)上升階段[2]。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數仍將快速增長[3]。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 40% 以上,為我國居民的首位死因[4]。心血管病負擔日漸加重,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緩[5]。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腫瘤和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 40% 以上,特別是農村,近幾年來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續(xù)高于城市水平[6]。泥城近5年來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程逐年上升趨勢,且發(fā)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心腦血管疾病死亡,更是穩(wěn)居泥城死因首位。
長期的研究和預防干預實踐證明,自然衰老、不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環(huán)境污染、感染等是常見的致癌因素[7]。不吸煙、避免二手煙、限制飲酒、合理膳食、堅持運動、保持適宜體重、保持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行為方式是減少惡性腫瘤最簡單的方法。政府部門應投入經費擴大重大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內容,把肺癌、大腸癌、胃癌、甲狀腺癌、乳腺癌等常見惡性腫瘤列入早期篩查名單,繼續(xù)實行“社區(qū)居民大腸癌篩查”,引入和普及宮頸癌疫苗,減少女性乳腺癌、宮頸癌的發(fā)病率。
對心腦血管疾病應重點加強病因的預防。張雷等[8]研究結果提示,35.8%、29.7%、17.5%人群分別有1種、2種和3種以上心血管危險因素,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聚集比單一危險因素對心血管系統(tǒng)危害更大。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四大健康基石預防方法是最簡單、成本最低,也是最容易實行的。但正因如此,這些最基本的方法反而不受重視,真正疾病出現了,才想到治療,這在30~40歲年齡段表現更為突出。各社區(qū)所組成的高血壓自我管理小組、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組中,成員也全部是所患疾病人員。年輕人群因為生活、工作壓力,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對身體健康不重視,或因為沒有疾病癥狀所以沒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因預防的理念,使得心腦血管發(fā)病年齡呈低齡化趨勢,這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控薄弱環(huán)節(jié)。
引入相關的早期篩查,能及早發(fā)現,及早治療。充分調動低年齡人群的重視,并針對病因加以預防,可以降低低年齡段發(fā)病率。篩查經費的投入跟各個省市財政密切相關,低年齡段人群心腦血管病因的預防,任重道遠。
[1]周金意, 向全永, 陶然, 等. 2007年江蘇省居民死因監(jiān)測分析[J]. 江蘇預防醫(yī)學, 2008, 19(4):74-75.
[2]王文, 朱曼璐, 王擁軍, 等.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2》概要[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3, 10(28):408-412.
[3]陳偉偉, 高潤霖, 劉力生,等.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4, 7 (29):487-491.
[4]陳偉偉, 高潤霖, 劉力生, 等.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概要[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5, 7(30):617-622.
[5]陳偉偉, 高潤霖, 劉力生, 等.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概要[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6, 6(31):521-528.
[6]陳偉偉, 高潤霖, 劉力生, 等.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概要[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7, 6(32):521-530.
[7]曲海燕. 上海市某社區(qū)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分析[J].醫(yī)藥前沿, 2015, 4(5):382-382.
[8]張雷. 北京市城鄉(xiāng)結合部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及聚集情況分析[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0,18(3):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