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成
近年來,諸多大學生校園貸的負面消息逐漸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如何做好“互聯(lián)網+”背景下大學生校園貸的風險意識教育,避免大學生深陷非法校園貸中無法自拔,已成為高校學生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信貸企業(yè)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入駐校園市場,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校園貸、分期貸等業(yè)務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由于大學生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加之監(jiān)管主體缺失,讓部分校園貸打著“金融平臺P2P”的旗號行高利貸之實,校園貸所引發(fā)的負面事件頻發(fā)。校園貸亂象頻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獨有的內在原因。其中,傳統(tǒng)金融服務逐漸向互聯(lián)網金融服務模式轉變是校園貸興起的時代背景;大學生有著旺盛的消費欲望而又缺少必要的風險防范意識是校園貸泛濫的根本原因;人民銀行與銀監(jiān)會發(fā)出的從2009年起暫停向大學生發(fā)放信用卡的相關規(guī)定給校園貸在大學生群體中滋生、蔓延提供了發(fā)展契機;網絡貸款平臺的審核機制不規(guī)范、政府監(jiān)管的缺位也給校園貸無序進入校園提供了可乘之機。校園貸借助“互聯(lián)網+”的春風,打著“分期消費”的幌子引起大學生高消費的欲望,最終導致種種極端事件頻發(fā)。
部分大學生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和風險防護意識是校園貸亂象頻出的根本原因。微博、朋友圈、淘寶直播等網絡平臺紛紛宣揚“時尚”“前衛(wèi)”的消費觀——不管是“賣腎”買iPhone,還是“吃土”“剁手”也要用高檔化妝品的消費觀念,讓部分大學生面對“互聯(lián)網+”時代五花八門的消費誘導失去了應有的理智。校園貸的低門檻貸款廣告——“信用貸”“大學生無抵押貸款”“分期貸”等宣傳標語正好迎合了大學生的心理。當大學生面對低門檻的校園貸時,因缺乏風險防護意識,只看到了校園貸中的“放款快”“無抵押”等信息,對校園貸中存在的風險卻一知半解。只圖一時的消費痛快,卻忽視了校園貸中隱含的高利息、高違約金和各種隱性收費,最終導致無法償還 “滾雪球”般的高額利率。
自2007年國內首家P2P網絡金融平臺誕生至今,P2P網貸金融平臺一直存在著監(jiān)管主體不明確、監(jiān)管缺位的問題。由于校園貸屬于P2P模式,只需要注冊即可,不需要實體店。低門檻的準入條件加上大學生消費貸款市場這一巨大的“蛋糕”,讓不少機構不健全、結構不完善的借貸平臺紛紛涌現(xiàn)。為了快速擴張市場、搶占利益,不少網貸平臺放寬了對大學生貸款的審查,只需要學生提供相應的身份信息、學號以及戶籍信息即可放貸。對于信用較低的大學生則通過“裸貸”的形式威脅其還款。究其原因,一是存在監(jiān)管主體不明、監(jiān)管狀態(tài)真空的情形,二是監(jiān)管主體的權責劃分不清導致監(jiān)管部門存在推諉扯皮、監(jiān)管范圍不明等混亂情況,最終導致校園貸亂象頻發(fā)。
杜絕校園貸亂象頻發(fā),一方面需要國家加強監(jiān)管力度,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做好大學生的風險意識教育,防患于未然。高校要正視校園貸引發(fā)的種種問題,從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出發(fā),做好校園貸預防教育工作。要將金融安全教育和法律風險防范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校園貸的預防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
學校要大力普及校園貸相關知識的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正確看待消費欲望與自身消費能力的關系,幫助大學生意識到在自身沒有穩(wěn)定收入的情況下,不要有超過自己以及家庭承受能力的消費行為。加強大學生的信用教育與風險教育,通過主題班會、團學活動、宣傳板報、社團活動等形式做好校園貸防范的線下教育工作,讓學生認清校園貸低門檻背后隱藏的種種風險。同時,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建立大學生校園貸應急預案和援助中心,為已經處于校園貸困境中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讓受到威脅恐嚇、暴力追債的學生能有地方求助而不是在茫然無助中采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讓自己在校園貸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高校還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校園貸風險防范的網絡宣傳活動。第一,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形式推送金融知識、介紹校園貸隱藏的風險,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校園貸可能存在的隱形收費與可能出現(xiàn)的高利貸。第二,高校要動員輔導員利用班級QQ群、班級微信群做好全方面、多渠道的線上宣傳,提高學生對校園貸的風險意識。第三,學校要經常性地開展法律、金融知識相關講座,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金融消費意識。例如2016年8月,青海省開展了“金融知識進萬家”的校園集中宣傳活動,國家開發(fā)銀行、青海銀行、中國銀行、興業(yè)銀行等9家金融機構進入青海的大學、職業(yè)學院等宣傳正確的金融知識,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校園貸產生的糾紛。
總之,高校要重視校園貸這一新型網絡貸款存在的風險,做好大學的風險意識教育,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