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麗
華夏文明的長河中,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無不散發(fā)著迷人的風情。你看,那親切寧靜的四合院,記載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家族觀念和生活方式;古老滄桑的騎樓,靜靜地訴說著時間的滄桑與歲月的無情;巧奪天工的懸空寺,橫架于高山懸崖,讓人感覺凌空欲飛;還有那歷經(jīng)400多年的沈陽故宮,更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敬畏感……
四合院庭院深深深幾許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 是中國一種傳統(tǒng)的合院式建筑。四合院通常為一個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比較隱秘的庭院空間,其建筑和格局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
走進臨江老街,滿眼是陳年的磚墻和古樸的木板門檻。說是街,卻沒多少店鋪,更沒有招惹人眼的廣告招牌,臨街的多數(shù)房屋敞開著門扉和窗子,很坦然地任你觀覽。幾束斜陽投身的光影里,偶爾有挑著山貨、挎著背簍的人匆匆掠過。門邊窗前,不時有老嫗、孩童好奇的目光,看風景的我分明成為了他們眼中陌生的風景。在小街幽深而神秘的氛圍中,喚起人們對一個久遠年代淳樸民風的回憶,恍然間,我仿佛回到了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歲月。我似乎聽到一陣熟悉的腳步聲,蒙眬中,看見《邊城》里的爺爺、翠翠、天保……向這邊走來,看見沈從文先生朝他的故居走去。
沈從文先生的故居位于城南中營街,是那種典型的南方四合院,看上去很古老。院中有用石板鋪成的小天井,天井四周為瓦木結構的古屋,有正屋、前屋各三間,廂房四間。屋子不大,卻優(yōu)雅怡神,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正是這種古樸雅致的環(huán)境陶冶了他的性情,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沈從文先生的書房,臨窗有一張大書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寫成的。
——格非《走進鳳凰城》
騎樓抹不去的滄桑歲月
騎樓(在粵語中亦可引申為“露臺”),潮州人稱為“五腳砌”,閩南語稱“亭仔腳”,是具有濃厚的華南特色的中式建筑。建筑物一樓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作“騎樓”?,F(xiàn)在的騎樓一般地下(一樓)用于經(jīng)商,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以防雨防曬,又便于展示櫥窗,招徠生意。
看那藍天白云下的古鎮(zhèn),淡黃色的古老而又浪漫的歐式風格的老騎樓連綿成片,色調(diào)如此和諧,布局如此完美,就像是懷舊片里導演刻意營造的某個場景。鏡頭正透過那些褪卻繁華的老建筑,慢慢搖回早已離我們遠去了的時光……潭江上,飄蕩著三兩只悠悠的小船兒,搖船的人不知是在艙內(nèi)睡著了,還是在里邊揣摩著心思。潭江支流的水就這樣靜靜地流淌著,流淌著,仿佛早已忘卻了百年前商貿(mào)重鎮(zhèn)的喧囂與繁榮。
再看那堤岸上的騎樓,多為三四層,一樓、二樓為商鋪,三樓供客商住宿或者作為倉庫。臨街店鋪二樓以上的部分凸出來,底下的空間就成了人行道。遠遠看去,樓房像是騎在人行道上,所以得名騎樓。因為嶺南潮濕而多雨的特殊氣候條件,鄉(xiāng)村的集鎮(zhèn)和城市的商業(yè)街區(qū)大多建騎樓,以方便行人購物。赤坎六百多座騎樓中,以堤西堤東兩邊的最為氣派,這完全得益于開平司徒氏和關氏兩大家族的競爭和互動。堤邊的街道以塘底街為界,分為上埠和下埠兩段,它們曾經(jīng)分別是這兩大姓氏的“地界”。由于這兩族人都非常爭強好勝,凡是一家有的,另一家必須要擁有。你建什么我也建什么,并且互不示弱,這種心照不宣的暗斗,使得赤坎變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中西合璧的古鎮(zhèn)。
如今,這些騎樓靜靜地豎立在岸邊,于默默中訴說著曾經(jīng)的西方文明。而這些騎樓的主人們,仿佛雕刻完某段時光就走了,無論往昔的歲月怎樣閃著黃金般的光芒,他們也都是一去不復返,任憑留在家鄉(xiāng)的遠親守住那滿屋子的清冷和孤寂。
——陳照平《騎樓》
沈陽故宮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
沈陽故宮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單位,它是中國目前僅存的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筑群之一。始建于1625年(明天啟五年)。沈陽故宮占地面積約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古代遺址。
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有著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沈陽故宮是清朝入關前的盛京皇宮和入關后的陪都宮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清太宗皇太極修建的宮殿。這是一座沒有感傷的宮殿。巍峨的宮宇,建了這么久了,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還隱隱透露著一種稱雄天下的霸氣。
…………
穿過崇政殿旁翊門向北,4米高臺上的鳳凰樓和臺上五宮,是清入關前的皇宮內(nèi)廷。在清代,鳳凰樓是沈陽城內(nèi)最高的建筑,人們把“鳳樓曉日”稱為盛京八景之首。鳳凰樓后的五宮,是皇太極及其后妃們飲食起居之處。這些當年的宮闈脂粉地,早聽不見了當年鶯鶯燕燕的呢喃。當年以皇后哲哲為首的那些最高貴的滿洲女子,曾在這里和皇太極極盡溫柔,在這里虔誠地祭祀薩滿,在這里仰望索羅桿上的烏鴉搶食,在這里消磨著風情萬種的幸福時光——特別是住在永福宮的莊妃。這位輔佐三朝的傳奇女性,用女性的魅力和天生的治人手腕,把囚于太廟中的明代薊遼總督洪承疇給說服了!
走過沈陽故宮,走過歷史的輝煌,走過歲月的滄桑。努爾哈赤、皇太極、莊妃、順治等皇帝皇妃的背影漸次遠去,那些躊躇滿志的八旗王公大臣早已化為塵埃,君王的權杖化為不老的蒼松。在游人的驚嘆聲中,陽光把沈陽故宮偌大的一片金瓦紅墻摟抱得很緊。
——伍弱文《走進沈陽故宮》
懸空寺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封
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玄”,取自于中國傳統(tǒng)宗教道教教理,“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后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它曾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穩(wěn)定建筑。
懸空寺建在六十多米高的懸崖上,顧名思義,它不僅僅是建造在距離地面60多米高的懸崖上,而且整個建筑都懸在半空中!這里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上,或者說像是粘貼在懸崖上似的,真有半空欲飛之勢,驚險奇特,別具一格。
遠遠望去,只見神樓仙宮,凌空危掛。丹廊朱戶,傍崖飛棲,仿佛是玲瓏的雕刻鑲嵌在萬仞峭壁間。游人登臨,鉆天窗,穿石窟,跨棧道,步長廊,如臨仙境。這些建筑都集中在一個凹進的龐大崖龕里。每逢暴雨傾盆,雨水從寺頂突出的巖頭上飛流直下,瀉入谷底,便給這瓊樓仙閣掛上一排排晶瑩的水簾,蔚為壯觀。
抬頭望去,但見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數(shù)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撐住。那大片的赭黃色巖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要塌下似的。俗話說“平地起高樓”,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懸空建在這絕壁上。雖然它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棟“危樓”,但出于好奇和探險的沖動,誰都愿意鼓起勇氣踏上寺門。
——靜儀《絕壁上的危樓——懸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