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邁克·伍德
【摘? ?要】 本文闡述現(xiàn)有白光LED和RGB混光在白光獲取方式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介紹一款最新的白光LED,分析顯色性、 光譜功率分布等光學性能,展望其在演藝燈光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 白光LED;熒光粉;顯色性;TRI-R;SunLike;連續(xù)光譜;藍光峰值
文章編號: 10.3969/j.issn.1674-8239.2018.12.001
毋庸置疑,白光LED是當下照明行業(yè)的熱點話題。歐洲和澳洲已頒布新規(guī),進一步提高光源的最低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藍光輻射量在多少范圍內對人體是無害的,這個問題也引發(fā)了熱烈持久的討論,這真是一個經久不息的話題。
要獲得白光,可通過R、G、B三色LED用加色法來獲得(演藝燈光行業(yè)通常就是這么做的),也可通過藍光LED加黃色熒光粉來獲得。這兩種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如今后面這項技術幾乎隨處可見,在家居、工業(yè)照明領域內得到廣泛應用。兩者都不理想,都會在450 nm附近產生一個過高的藍光峰值,而這個峰值會擾亂人類正常的晝夜節(jié)律,這是它所帶來的最嚴重的問題。藍光太多的話,也容易在人眼內發(fā)生散射(就像天空散射藍光一樣),導致整體對比度下降,并引發(fā)眩光。除了藍光問題,在深紅光方面,這兩項技術也都沒做好。此外,它們的光輸出中幾乎都不含青光(cyan),“RGB混光”中也缺少黃光(yellow),而人眼對這兩個區(qū)域的顏色辨認能力是最強的。這讓最終顯現(xiàn)出的顏色偏向卡通色,很單調,且顯色性差(注意:筆者不是討論舞臺劇中的色光混合,在那種場合中,人們當然需要紅光、綠光、藍光甚至其他色光來參與混合;筆者只是討論白光的產生方式)。
圖1展示了人眼對各個波長的顏色辨認能力,這正是筆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某波長的縱軸值越小,人眼對那個波長的顏色辨認能力就越強。屈居最后兩位的是:500 nm附近的青光和580 nm附近的黃光(譯者注:圖1中的JND是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的首字母縮寫,意為:最小可察覺差異)。
現(xiàn)在,用圖2和圖3來比較一下這方面的性能。這兩張圖分別展示了在最高光效狀態(tài)下,“藍光+黃色熒光粉”白光LED和“RGB混光”LED的光譜功率分布。
在這兩種情況中,青光處都有一個凹陷,它幾乎與人眼最佳顏色辨認位置完美重合,在“RGB混光”中,黃光處有一個凹陷,人眼在這個位置處的顏色辨認能力是第二個最強點。
以前人們擁有了白光LED,就像小孩擁有了新的玩具一樣。它具有超強的節(jié)能特性,就算犧牲一部分光質也心甘情愿。但是,現(xiàn)在人們只要花不到一美元,就能擁有一個家用LED燈泡,因而,對它的那份新鮮感已消磨殆盡,不過幸好,人們對它的鑒別能力正在不斷提升。
在演藝燈光行業(yè)中,為了改善顯色性和混色后的光質,人們采用的一種方式是往混色中添加其他色光。如今,至少在RGB基礎上添加了琥珀光(amber)和青檸光(lime),這種做法已蔚然成風,有些制造商還添加了青光和其他色光。青光比人們想象的還要重要得多,不僅在于它在顏色辨認方面是一個關鍵波長,還在于它對膚色的正確還原也很重要。在人體皮膚中有很多血管,呈現(xiàn)為低亮度的藍色,而青光能讓膚色顯現(xiàn)出深度。如果沒有青光的話,從皮膚上反射回來的光會略偏綠色調。筆者相信人們已經注意到,如果用“RGB混光”來照射皮膚,那么當改變其色光比時,所觀察到的膚色會在綠色和品紅色之間快速跳變,要獲得中間的均衡狀態(tài),幾乎是不可能的。若添加了青光和琥珀光,就能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這種均衡狀態(tài)。
同樣,對于白光LED,制造商也已試圖減少其藍光峰值,添加了紅色熒光粉,且填補青光凹陷(譯者注:是有所嘗試,未完全填補),但這種單色或雙色(如添加了紅色,就是雙色)熒光粉的方式有其局限性。
無論人們采用哪種顯色性度量標準,過時的CRI(顯色指數)、CQS(色質指數)還是最新推薦的TM-30,基本問題依然沒有變。要讓白光獲得絕佳的顯色性,人們需要盡最大努力來模擬日光。也就是說,在整個可見光范圍內,即從深藍光到深紅光,都要求光譜是連續(xù)的。人眼的視覺是在那種光的環(huán)境中進化的,因此,那就是看上去正確的東西,那就是人們需要模擬的東西,如果少了一點點光譜,就一定有所欠缺。
因此,當筆者了解到首爾半導體公司(Seoul Semiconductor)和東芝材料公司(Toshiba Materials)聯(lián)合開發(fā)制造出了一種具有連續(xù)光譜的白光LED時,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意思的是,雖然它更接近于人們所采用的那種“RGB混光”方式,但是這3種顏色全都由熒光粉發(fā)出。三色熒光粉是由東芝材料公司所制造,里面含有紅色、綠色和藍色熒光粉,它們都受一個LED泵(pump)的激發(fā)。首爾半導體公司把該LED泵發(fā)出的色光稱作紫光(purple),但筆者更傾向于把它稱作靛藍光(indigo)。(在筆者看來,“紫光”隱含了混光中帶有紅光的意思,而靛藍光就是指純短波色光。)東芝材料公司把這項技術稱作TRI-R,首爾半導體公司正在將最終產品投放市場,品牌名為SunLike(意為:像太陽一樣)。靛藍光/紫光LED泵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是,東芝材料公司宣稱他們的熒光粉是最新產品,其消除了光輸出中的紫光或藍光峰值。
圖4展示了這套系統(tǒng),并將其與一款常規(guī)的白光LED作比較。在這項技術中使用了具有寬光譜特性的熒光粉,其發(fā)出的光譜要比各種單色LED發(fā)出的光譜寬得多。還能對它們進行調節(jié),使其相互之間略有重疊,以消除青光和黃光“死區(qū)”。正如首爾半導體公司和東芝材料公司所稱,其最終目的就是要逼真地模擬自然光,它大大減少了藍光峰值,并且在整個可見光范圍內,光譜都是連續(xù)的。圖5展示了它的光譜功率分布(SPD),只在一點點紫光/靛藍光處有一個很小的波峰,之后就是一條連續(xù)曲線,一直到650 nm附近處。之后的紅光段下降得很快,超出了筆者的預期,不過與人們所熟知的“藍光+黃色熒光粉”白光LED相比,仍然要好太多。
這兩家制造商只是于2018年年初時宣稱其研制出了這些產品,并且到目前為止,發(fā)布消息時也都十分謹慎。筆者相信兩家公司為此申請了很多專利,因此,不太肯定的是,三色熒光粉中的每一個顏色的光譜范圍是從哪里到哪里,它們之間存在多少重疊部分。兩家公司均宣稱,用TM-30來測量的話,顯色性超過95,它們與自然光的匹配程度要優(yōu)于其他所有同類產品。從數據上看,確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筆者未見過實物。他們計劃從2018年夏天開始展出樣品,筆者期待能親眼看到一款產品(譯者注:TM-30提供兩個指標來衡量顯色性:Rf <色保真度指數>和Rg <色域指數>,這里的95是Rf值)。
這項技術面向哪個產品?首爾半導體公司和東芝材料公司對SunLike產品滿懷信心。兩家公司認為,它適用于所有對顯色性要求很高的場所,特別是家居、建筑、醫(yī)療和零售照明領域。據稱,首批產品已于2018年7月推出,其目標是取代熒光燈管。圖6是所發(fā)布的一張宣傳照,一幅繪制于兩千年前的壁畫,這是它在龐貝古城中的一個照明應用案例,左圖采用一盞常規(guī)的“藍光+黃色/紅色熒光粉”白光LED來照明,而右圖采用SunLike產品來照明。筆者一向對這類新聞圖片持保留態(tài)度,但絕對感興趣。
“好的,邁克,”筆者聽到有人說。“這些東西全都非常有意思,不過,我不太關注熒光燈管和龐貝壁畫照明方面的內容,按理說這是一本演藝科技類的雜志。我干嘛要去關注新的白色熒光粉呢?”筆者認為,之所以它對演藝燈光有用,有這么幾個原因。首先,在演藝燈光行業(yè)中,白光很重要,有著很多的應用。只要涉及到拍攝,就能從中獲益。其次,這種熒光粉的研發(fā)使得加色法混色燈的發(fā)展前景更加廣闊,它改善了顯色性,填補了光譜中的凹陷。SunLike熒光粉具有寬光譜的特性,因此,三基色的飽和度不會很高,但是可以用它們來混出低至中等飽和度的色調,這或許是一大改進。人們已經采用了青檸光LED來填補光譜中的凹陷,現(xiàn)在也開始使用藍色和紅色熒光粉來填補。
圖7展示了它所蘊含的潛力,若對新的熒光粉采用不同的混合方式,可用來模擬2 700 K、4 000 K和5 000 K的日光。其色溫具有可調性,這一點至關重要。
最后一點,這項技術的光效如何?首爾半導體公司宣稱,目前其光效要比常規(guī)的白光LED低10%左右,不過該公司希望能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里補上這塊短板。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可信的?;仡櫣P者寫過的一篇文章(見《演藝科技》2016年第6期《電光源的功效及其測算》一文,P13-P16),可知LED所擁有的潛在最高光效,以及“RGB混光”是如何打敗“藍光+黃色熒光粉”的。調節(jié)各波長的混合量,使其與人眼視覺靈敏度相符合,這樣就能讓光效最大化,這些熒光粉一定更接近這一目標。
目前,人們正處在觀望中,但是,如果這些LED的性能確如這兩家制造商所言,那么筆者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人們就能在演藝燈光產品中看到它們的身影,當然也可能會看到其他制造商生產的同類產品。
(本文編譯自美國《PROTOCOL》雜志2018年夏季刊《Better Phosphors = Better Whites》一文。)
(編輯? ?王?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