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捷
4年前,位于美術館東街的三聯(lián)韜奮書店成為了當時北京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yè)的書店。此舉引發(fā)了讀者的熱情,不少人來到北京,一定要專程來看一看這個“城市的精神地標”。據三聯(lián)韜奮書店提供的數據,在該模式下書店在當年年底盈利增長了130%。
可是,“不打烊”并未成為扭轉所有實體書店不景氣局面的制勝法寶。在全國各地書店跟風全天營業(yè)之后,不少業(yè)內人士發(fā)現,雙倍的營業(yè)時間并非意味著雙倍的收入。實際上,夜晚來到書店的讀者會逐漸減少,而書店仍需承受因全天運營帶來的成本增加。因此,在一陣熱潮之后,不少書店因虧損而倒閉或取消了24小時營業(yè)的制度。
24小時書店一邊躋身城市地標,一邊面臨著種種問題和質疑,就在今年4月,三聯(lián)韜奮書店又新開了一家24小時書店。這一次,書店開設在酒吧和商場林立的三里屯。
地理位置:24小時書店成功的唯一秘訣?
在書店業(yè)有30年經營經驗的時尚廊書店前總經理許志強認為,北京唯一適合開24小時書店的位置就是三里屯。“適合開24小時書店的位置非常稀少,這也是四十幾家誠品書店里只有一家24小時(書店)的原因?!痹S志強所說的唯一一家24小時誠品書店,是臺北的敦化南路店。他認為,那里適合開店,是因為酒店多、夜店多、高級公寓多,周圍有大量的外來客人和有消費能力的客群。三里屯的情況和臺北敦化南路很相似。
三聯(lián)韜奮書店總經理郝大超同樣認為,北京市可以開24小時書店的地址不多,三里屯是其中之一。此前,三聯(lián)韜奮書店在海淀區(qū)分店也是24小時書店,人流量不少,但這家店從去年開始已不再24小時營業(yè)。
海淀分店在夜間購書的讀者并不是很多?!按髮W生在書店里搶占座位一讀一夜的現象存在,但缺少購買。有時候一夜收入只有幾筆,連電費都不夠,支撐不下來?!焙麓蟪寡?,成本高于收益給書店帶來了很大的經營壓力,對于開在學區(qū)的24小時書店,學生們更多是把書店當成了圖書館,他反問道:“你認為有多少學生會放棄在網上購買五六七八折的書,而在實體店購買原價或九折的書?”顯然,在三里屯這個地理位置的讀者擁有著普遍更高水平的消費能力。
在上海,重點商圈也被看作是適合開店的場所。大眾書局福州路店曾是上海唯一一家通宵營業(yè)的書店,2017年因租約到期關門。在書店還在營業(yè)時,大眾書局總經理助理董諶謂曾表示,上海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尤其是白領,工作或者娛樂到深夜已很普遍,這為24小時書店提供了生存土壤。福州路店又臨近外灘、南京東路、人民廣場等重點旅游商圈,可以吸引更多顧客。
不過,地理位置并不是24小時書店開設成功的必要條件,三聯(lián)韜奮書店的第一家24小時書店,也就是美術館店,并沒有三里屯這樣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卻特別受到讀者的喜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用戶忠誠度很高:經過三聯(lián)專業(yè)的圖書采購人員篩選過的書都是“高原”,讀者都是在“高原”里面挑選“高峰”;而且,美術館店的書籍數量很充足,不少讀者愿意在這里淘書,22年來堅守書的品質讓很多讀者對三聯(lián)韜奮書店產生了感情,讀者和書店的黏性特別強。
選書與布局:適應讀者還是引領讀者?
美術館店的人群或許與三聯(lián)傳統(tǒng)上的選品最為契合。有一位顧客劉女士說自己是美術館店的常客,她感到那里真正讀書的人很多,甚至有不少學者。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幾乎每次她問出一些問題,都能得到來自周圍讀者的非常專業(yè)的回答。
劉女士說,對比兩家書店,她認為三里屯店的讀者顯得比較年輕時尚。許志強也談到,在三里屯開書店需要注意定位。三聯(lián)的書常常比較學術,時尚的年輕的讀者不一定會喜歡?!耙粋€書店的定位和選品一定要和周圍讀者吻合,不考慮這個就是失敗的?!比?lián)韜奮書店也看到了三里屯店讀者群的特色——這里讀者數量非常多,在一些時段買書結賬還要排隊。郝大超分析說,三里屯不少進店讀者是游客性質的,因此雖然客流量大,但每位讀者的購書量較少。美術館店的顧客常常是有目的性地前往購書,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拉著小推車,一推車一推車地買。結賬不會排隊,但每個人結的數量都很多”。兩家店內暢銷作品的不同也反映了各自讀者群的不同趣味——在美術館總店,銷量第一的是文化學術類的書,而三里屯店銷量最多的是文學小說。
三聯(lián)書店三里屯店客流量最大的時段是晚上6點到10點,在書店不遠處有一家夜店,不同膚色的年輕人擁擠在里面跳舞聊天;書店對面的餐廳通宵營業(yè),笑聲和叫聲響徹夜晚的街道;三聯(lián)韜奮書店安家此處,燈火通明,格外安靜。
郝大超并不認為這樣的動靜之差會使得書店無法融入三里屯的環(huán)境?!俺枀^(qū)政府對三里屯的定位是時尚化、國際化、多元化。既然多元嘛,我覺得書店是符合定位的。”他說在三聯(lián)的成都寬窄巷子分店,人流量甚至超過了三里屯,可是一進院子,顧客就會馬上安靜下來。“你出了店門可能熱血沸騰,很放松。但是你進去之后,看到書山書海,就覺得需要小聲講話,進入了一個虔誠之地。這不矛盾?!彼f,如果不是一家獨立書店,而是一個綜合性的空間,可能不會有現在這種鬧中取靜的感覺。
綜合性空間是什么樣?誠品敦南店或許是一個典型。作為臺灣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它共有五層樓,文具、服裝、餐飲一應俱全,圖書銷售區(qū)通常只占到總經營面積的20%~30%。有媒體曾發(fā)評論稱,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它已經發(fā)展成與商場結合的一個新經營模式。
這種新型模式有其存在的理由,人們在夜間的主要消費需求并不是購買圖書,買書可能是附加行為或偶然行為。他們更多的是需要一個文化休閑消費場所。
許志強曾多次去過誠品敦南店。他說,如果自己經營一家位于三里屯的24小時書店的話,可能會與各種生活方式——比如深夜食堂、小眾清酒吧等結合起來?!耙胂掳胍褂凶x者去,就要增加經營的項目。在不影響圖書為主題的前提下,有一點好吃的?!?/p>
雖然三聯(lián)可以稱得上是老字號國企,但是郝大超稱書店堅持走獨立書店路線,不做綜合性空間。在他看來,“獨立書店”不僅意味著選書上的堅守,也意味著盈利點在于書,而非文創(chuàng)或服務。雖然目前三聯(lián)韜奮書店三里屯店設有咖啡廳,但不管是面積還是收入,咖啡廳只占50/0的份額,“目的是給讀者提供一個讀書的場所,咖啡廳也是和書搭配的必要的配套服務?!?/p>
形式主義之嫌:24小時書店是賺是賠?
三聯(lián)韜奮書店海淀分店開不下去的一大原因,在于房租極高。“那里房租特別貴,一天一平米9塊錢”,即使已不再做24小時書店,海淀分店也很難堅持下去,正在考慮易址。
三里屯店之所以能夠經營下去,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在于朝陽區(qū)政府只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房租。美術館店由于是三聯(lián)自己的物業(yè)管理,房租未被計入成本,如果按市場價格計算房租,也“肯定是虧損的”。
對于書店來說,房租可以談,人力和水電卻是硬性支出,其中人力開銷更是極大。三聯(lián)24小時書店也在通過人手調整降低成本,到半夜兩點時,店中僅有兩位店員;而在平時的高峰期,店員人數有時多達六位。今年4月,上海志達書店更是開始嘗試通過無人化經營來降低成本:通過大數據的技術分析來提高薦書效率,用線上付款代替線下結賬,為24小時經營提供了更廉價的方案。
24小時書店這一模式的推廣,本身就是數字時代實體書店生存面臨困境轉而探索轉型道路的結果之一。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一些24小時書店被懷疑有“形式主義”之嫌,因為很多24小時書店下半夜幾乎沒有人。郝大超說,“開書店最重要的還是讓讀者到這里看書買書?!?/p>
然而,在夜間走進書店的人當中,想要買書的人可能寥寥無幾。去年關門的上海24小時書店大眾書局福州路店曾吸引了不少前來“蹭覺”的流浪漢,也有自習的學生、趕稿的媒體人和復習職稱考試的職員……北京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曾經指出,24小時書店不符合產業(yè)運行的規(guī)律。他直言,夜里12點至早上8點這個時間段營業(yè)沒有意義。“如果用100萬元的經營成本去補貼幾十個讀者的需求,那就是一種浪費?!?/p>
“他說得對?!焙麓蟪瑳]有反駁這種說法?!安贿^,他這是完全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他說,一家24小時書店會對城市整體的文化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下夜班的人看到一家店燈火通明,看到還有人在看書,會感到很溫暖;很多外地讀者到北京來趕飛機趕高鐵之前,會特意抽時間到三聯(lián)韜奮書店感受一下。郝大超覺得這一切很有意義,“我們大家不能總是把經濟效益看得特別重,兼顧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