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茹 陳竹沁
據國家衛(wèi)計委統(tǒng)計,2017年前5個月,全國住院分娩活產數為740.7萬人,比2016年同期增加7.8%,其中二孩及以上占57.7%,比例超過一半。
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80后、90后父母缺失手足相處的經驗。在有的二孩媽媽看來,摸著石頭過河,是新一代二孩父母的集體特征。而生二胎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金錢和時間。全面二孩時代的到來,使無數小家庭的生活正在因此改變。
江蘇南京,婦幼保健院胎心監(jiān)測病房內,許多孕婦正在進行胎心檢查,其中近一半是二胎產婦。
鳳凰清楚記得兩年前的那個晚上。2015年10月29日下午6點多,她在手機上看到新聞推送: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幾乎同時,她所在的7個“非獨二胎”QQ群沸騰了。
“那真是個不眠之夜?!兵P凰說,“大家一遍遍轉發(fā)、歡呼、慶祝,一直到夜里三四點鐘還有上千條信息刷出來?!?/p>
鳳凰最初想生二胎的沖動,竟來自女兒。2014年,女兒9歲,有一次她認真地說,“媽媽你要再不給我生弟弟妹妹,我就長大了,他生出來就不能跟我玩了。”鳳凰突然意識到“女兒真的很孤單”。2011年定居北京前,全家隨著做工程的丈夫從廣東到江西,過段時間就搬次家,“女兒從來都沒有固定的朋友”。
由于丈夫也來自非獨家庭,他們當時不符合二孩生育條件。鳳凰在網上搜索“非獨二胎”,加入了相關的QQ群。起初,她不是活躍分子,時間久了,看多了群友討論“強制引產”和“失獨老人”的發(fā)言,她越來越按捺不住表達和行動的欲望?!坝幸粋€失獨家庭的新聞對我觸動特別大,那對父母不敢在家里待著,怕看到孩子的房間,他們就去廟里躲著。”鳳凰說:“失獨是個風險問題,真的遇上了就太可憐了?!?p>
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生殖醫(yī)學中心胚胎移植實驗室,醫(yī)生正在全神貫注工作。由于生二胎者增多,做試管嬰兒的婦女平均年齡已增長了兩歲。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梁建章看來,雖然2017年前5個月全國住院分娩活產數為740.7萬人,比2016年同期增加7.8%,其中二孩及以上占57.7%,可它并不是一個值得欣喜的數據?!岸⒊錾壤仙?,并不表示生育率有多大上升,而是因為生育二孩的高齡育齡女性數量遠遠多于生育一孩的年輕女性,以及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的堆積效應,但這個堆積效應正在釋放結束?!?/p>
梁建章認為,按中國人口協(xié)會發(fā)布的調查結果,不孕不育患者加上自愿丁克和剩女現(xiàn)象,中國很可能有15%~20%的育齡婦女不生孩子,這也就意味著必須出現(xiàn)大量三孩家庭才能維持社會代際更替。
蔣萊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女性領導力研究。她不喜歡一談論“二孩”就是人口層面的宏大敘事,“政策推出后,最大的變量是育齡女性。哪個個體或家庭,要生二孩時會說老齡化、家庭結構、養(yǎng)老模式?不會的。她擔心的是,我的工作怎么辦,孩子有沒有人帶?!?/p>
翻看《2016年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蔣萊憂心忡忡,她認為全面二孩政策對女性勞動力市場帶來“非常負面的效應”,“女大學生就業(yè)歧視增加,就業(yè)更為困難。以前是已婚已育就好了,現(xiàn)在還要二孩,女性還有多少精力留在職場上?現(xiàn)在很多高校招人,連女博士簡歷都不看了,本來就是晚育人群,現(xiàn)在到了崗位還要生二孩,用人單位不能理解。”
2016年4月,媒體還曾曝出河南一縣高中女教師懷二胎要排號,內部文件明確規(guī)定各個學科可以懷孕二胎的教師名額,“違規(guī)”懷孕者必須“走人”。除了學校,醫(yī)院、旅行社等女職工比例較高的單位,都是此類內部規(guī)定的“重災區(qū)”。
對更多80后父母而言,養(yǎng)育二孩意味著雙方在事業(yè)、家庭之間踩鋼絲,不是你進,就是我退。蔣萊3年前接受上海某區(qū)政府委托,做過一個“樓宇女性”生育意愿調查。在這項調查中,43%的受訪者被問及“作為職業(yè)女性,您在目前的家庭生活中最大困擾”時,選擇了“家庭照顧(老人或孩子)與個人職業(yè)之間的矛盾”,這個比例高居榜首。
四川自貢,一個男孩推著坐在兒童推車上的妹妹在校園里玩耍。
2010年,婦產科醫(yī)生張潔提出離職申請時,領導惋惜地直搖頭,“你知道嗎,你接下來的路都鋪好了。”她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在繼續(xù)工作將成為醫(yī)院婦產科主任和辭職回家做兩個孩子的媽媽之間,她選擇了后者。
全職媽媽做到第3年的張潔,有天下午,丈夫去接上舞蹈班的大女兒放學,按照預計,他們應在5點10分到家。時間到了,門口沒有動靜,張潔走到陽臺上盯著孩子回家必經的路,“那會兒覺得每一秒都特別長,坐立不安。”她想給丈夫打電話,掏出手機才意識到,“爸爸和孩子在一起啊,無論發(fā)生什么,他一定都能處理好的?!?但張潔沒法控制內心的焦慮,她知道是自己“出問題了”。
“當時,我每天都要費心去安排自己的時間,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出門……精確到分鐘,不能出任何岔子,稍微有一點差錯我就會發(fā)脾氣。如今的張潔把這段經歷當笑話講,她現(xiàn)在是一名游學老師,短頭發(fā)、干練、愛笑、健談,完全看不出曾飽受精神折磨。
意識到問題后,張潔開始上育兒培訓課、自學心理學,她能解釋當年自己行為背后的邏輯,“我是沒有自我價值的,跟朋友也很少聯(lián)系,所有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我就想,為了孩子我那么好的工作都不要了,孩子好我才好,所以我沒有辦法接受孩子一丁點失控?!?/p>
當時剛上小學的大女兒開始厭學、成績滑坡,習慣性啃手指甲。張潔現(xiàn)在才知道那是自己的焦慮投射在了孩子身上。
真正推動她回歸職場的,是丈夫的一句話。2015年,她想參加一個“正面管教講師班”,學費5800元。張潔的丈夫是商人,兩個女兒有大的開銷都是他直接去刷卡,她理所當然地以為,這次丈夫也會給自己刷卡。
那段時間她幫別人組織過幾個育兒班,掙了點中介費,都不多,一千兩千的。“我先生說,你可以把那個錢攢起來去參加這個培訓。聽到這句話,我一下子明白了,女人經濟必須要獨立?!碑斊谂嘤柊嗨龥]有去成,兩年后,她用自己攢的錢完成課程學習,順利成為一名老師。
2014年,《單獨兩孩政策對上海的社會影響》調查顯示,35.4%拒絕生育兩孩的受訪者理由是經濟壓力太大。而在蔣萊的生育意愿調查中,子女的教育費用、家庭收入與開支不能平衡兩項內容,分列職業(yè)女性家庭生活第二、第三大困擾,得票率均超過20%。
1983年出生的吳衛(wèi)是兩個男孩的父親,兄弟倆一個4歲、一個2歲?!霸诖蟪鞘?,養(yǎng)小孩成本挺高的,尤其是教育這塊。”吳衛(wèi)說,老大兩歲半起送到家門口的國際連鎖雙語幼兒園,每個月平均5000多元,老二2018年也要去幼兒園了。兩個孩子一年的開銷,估計要15萬元,占了全家開銷的一半以上。
?年輕母親邱艦與兒子天天。邱艦說:“兒子很想要個弟弟,他說弟弟生下來,他會負責陪弟弟玩的。兒子給了我很大的鼓勵?!?/p>
準備生二孩的邱玲,心態(tài)則更為放松。她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特別細致對待,比如基本沒買過輔食,就讓孩子吃大人的飯菜,穿的用的都是親戚朋友用過之后送來的,也沒特意帶孩子去上早教班。她覺得,兩個孩子上公立學校就可以,不用有很大的學業(yè)壓力。她更在意的,是孩子有沒有更大、更自由的玩??臻g。
在人口學者易富賢看來,中國的經濟模式、社會制度、城市規(guī)劃,以前都圍繞獨生子女政策進行,不但形成文化慣性,而且形成經濟慣性,反過來又推高了養(yǎng)育孩子的成本。比如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極高,缺乏給孩子的公共游玩場所;學?;緵]有校車,每個家庭送一個孩子上學,加劇堵車交通壓力;房子設計只夠一家三口住的,再添一孩要重新買房,而房價居高不下。
“教育、醫(yī)療、收入水平和經濟制度,好像剛好只夠養(yǎng)育一個孩子。其實農村出生的人都知道,一棵莊稼施肥不能太多,分配到3棵莊稼上,可能長得更好。”易富賢說。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黃文政說:“生命繁衍本來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但是我們把它變成一個很焦慮的事情?!爆F(xiàn)在普遍的育兒理念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爱斝『⒌臄盗吭缴?,大家養(yǎng)孩子的觀念就變得越奢侈化。越奢侈化人們越感覺養(yǎng)不起,越養(yǎng)不起生的越少,越少生養(yǎng)育成本卻越高,這是個死循環(huán)。”
“其實孩子越大,幸福感會越強?!庇袃蓚€孩子的年輕媽媽昱子說。如今,昱子的女兒小花1歲多,兒子熊熊剛上小學。前幾天,3人去逛書店,昱子結賬的時候,哥哥扯著昱子的衣服說:“小胖妹不見了。我要去找她?!闭f完就跑去四處找妹妹?!八麑W我們叫一聲小胖妹,我都會覺得很幸福?!?/p>
在昱子看來,“摸著石頭過河,是新一代二孩父母的集體特征。”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80后、90后父母自身缺失手足相處的經驗,再往上一輩的多子女教育方式又過于粗放。
“生二胎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金錢和時間。”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兩個孩子,昱子再也不敢怠慢時間,經過一年多的磨煉,她如今做事麻利多了。
昱子家飯桌靠著的那面墻上,嵌著一塊約兩平方米的玻璃白板和一張日程表。小白板每周更新一次,密密麻麻寫上一家四口每天要做的事情,短期內要達成的目標。日程表則細致到每一個時間點要去做什么事。
小花的到來,改變了昱子對金錢的態(tài)度。她過去從不在意工資卡里的數字是多少,“需要花錢的時候賬上還有就行了”?,F(xiàn)在,她每個月末都拿紙筆去算這個月的花銷、下個月的預算,細致到買菜的錢都算得清清楚楚。
小花的出生增加了一筆家政費用,需要請阿姨來打掃衛(wèi)生。昱子想出一個辦法彌補這筆錢,不給小花報早教班了,讓兒子熊熊當小花的老師。全家人叫熊熊一聲“老師”,熊熊就很主動地把自己會的東西教給“學生”小花。他教會妹妹喊“哥哥”“媽媽”“爸爸”……如今小花已能和哥哥拌嘴了。
(文中鳳凰、邱玲、張潔、吳衛(wèi)均為化名)
(據《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