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焦偉
【摘 要】高師音樂教育是高校師范音樂專業(yè)、專業(yè)音樂院校師范專業(yè)及綜合性大學音樂院系師范教育的統(tǒng)稱。在傳統(tǒng)的高師音樂教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只是一味的給學生灌輸音樂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音樂這一本體論點,從而讓學生在音樂情感的表達上越來越貧乏?;诖耍挛膶σ魳繁倔w論的高師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進行了分析,希望對相關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音樂本體論;高師;音樂教育教學
引言:
音樂通過人們在空間的實踐來對其進行賞析與評判,但是,目前高師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音樂作為人們生活情感最直接的表達方式,理應是充滿生機的,并且美好的音樂能夠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享受,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音樂這一本體要素要引起充分的重視,從而使學生與音樂產生共鳴,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高師音樂教育的概述
(一)高師音樂教育的現狀
我國高等教育升學率的不斷提升有效緩解了高等教育供求的壓力,充分發(fā)揮了高等學校的辦學潛力,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在目前的高師音樂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使得生源質量急劇下降,從而導致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由于高師音樂院校為了擴大招生規(guī)模,降低了考試要求,使得專業(yè)水平低、文化素質差的學生考入高師院校,導致一些文化成績較差的考生再經過短時間的鋼琴、聲樂突擊訓練,就能輕而易舉地考上高師音樂院校,使其在短時間內掌握的專業(yè)知識不系統(tǒng),并且音樂素質較差,音樂感覺、音樂理解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在學習能力、學習自覺性、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和悟性等方面往往都相對較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高師音樂教育的特征
1.表達的時間性
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其可以利用節(jié)奏、強弱、速度、和聲、音色以及旋律等手段,在樂器上進行組合,并通過在一段時間內所營造的藝術效果來感染聽眾,因此,時間是度量音樂的基本尺度之一。同時,時間是音樂的主宰,音樂的表現受制于時間,而音樂作品可以在一定的時間里展開,在時間結束后藝術形象也會隨之而去,所以說時間是實有形無的,音樂也是實有形無的。
2.傳達的聽覺型
音樂是一種以聲音為基礎的綜合性藝術,與繪畫、文學等藝術相比,音樂既不具備空間造型,也不具備語義符號,其是通過聲音傳遞的旋律和節(jié)奏來對宇宙的物質世界和人類的情感世界進行表達。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繪畫、舞蹈、雕塑、戲劇、攝影、建筑等都是視覺藝術,具備一種真實可見的直觀感,其形象化特征可以通過視覺判斷而準確甄別接受,而音樂則是一種純粹的聽覺藝術。
3.感知的不確定性
音樂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獲知的內容上,由于音樂的不同旋律與節(jié)奏,給聽眾傳達的內容也就有所不同,而這種感知形象的不確定性便是音樂在各藝術門類中最為特殊的個性。由于音樂是獨一無二的聲音虛擬想象空間,沒有直觀的畫面,從而理解方面呈現出了多樣多樣,而時間上的制約、不可捉摸的聽覺、感知形象的不確定性是音樂教學的三大基本特性,從而決定了高師音樂教育的特殊教育模式、特殊教育內容以及特殊的知識傳授方法。
二、音樂本體的情感表達
音樂最早來源于人類勞動中統(tǒng)一節(jié)奏的號子以及傳遞信息時的呼喊,其是通過組織的音樂來對人的情感進行表達,對人類的生活信息進行傳達。人們在通常會通過擊打木器、石器等來表達自身的喜悅、歡樂之情,并將其進行傳遞。音樂具有天生的藝術天賦,無論是在何種場合在進行過程和目的實現上都是以表達愉悅的內心感受為核心,且音樂行為是為了表達歡樂的情感,在音樂形式上以其特有的音聲組織規(guī)律引起生理以及心理舒適的、愉悅的感受。音樂的最初形式是為了表達人們的喜悅之情,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發(fā)展,音樂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被賦予了社會功能,具備了一定的政治因素,使其以熏陶和感染的方式來影響人的心靈,對其進行美的滋潤,并且被音樂所吸引的人可以通過純粹的音樂形式來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的震撼,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另外,音樂本身不具備任何表達意義,它是“意志”的“自在之物”,當音樂象征占據了全部的內心時主體自為地將這種意義賦予音響之中。
三、音樂本體論對高師音樂教育的批示
音樂的本體不完全是情感,所以音樂不能對人類的情感進行全面的反映,而音樂的本質是在時代發(fā)展的背景下所產生的的自然之和。因此,在音樂本體論下,音樂教育要想進行全面的改革,就不能通過一味的灌輸知識,而是要通過自然教育來傳遞音樂教學,下面是音樂本體論對高師音樂教育的幾點啟示:
(一)完善自身人格
要想對任何事物有個正確的認識,就不能以前人言論作為判斷依據,而是要有自己的心靈感受,尋找自然特性,從而形成自我獨特的音樂本體論。在嵇康主張的“聲無哀樂”下,音樂與情感之間屬于潛在的對應關系,音樂能夠激發(fā)人們內心潛在的情緒,就像喝酒能夠將人們心底的情緒勾勒出來一樣。由于音樂作品對不同音樂欣賞的主體來說有所不同,所以音樂作品具有多樣化以及不確定性的特征。音樂教育是人類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為了培養(yǎng)人們的情操和修養(yǎng)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活動,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音樂技能成為了部分學校對音樂教師進行考核的標準,從而使音樂教育工作者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更多的音樂人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音樂教育的實踐性。
(二)激發(fā)個體能量
在嵇康的“聲無哀樂”中提出,人的喜怒哀樂是通過不同的原因而隱藏在人的心靈深處,只有遇到相同的和聲才能夠將其激發(fā)出來,而這相同的和聲并沒有具體的形象,可喜怒哀樂卻有根源,從而表明音樂能夠激發(fā)人們心中所隱藏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同時,音樂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如果音樂管理者善于運用德育,那么就會使人們獲得自然之和的音樂感受,使音樂不僅僅局限于娛樂方面,而是一種教化。由于人們對音樂進行欣賞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愉悅自己的內心,從而滿足內心對美的追求,提高自身的精神需求,所以當人們得到美的感受后,身心就會通過音樂而得到凈化。因此,在音樂教育中,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要讓學生感受的音樂的魅力,從而讓音樂通過心靈的感受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激發(fā)學生個體潛意識的能量,促進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進而推動音樂教學的持續(xù)發(fā)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本體論給沉悶的音樂狀態(tài)注入了新鮮的空氣,尤其是對高師音樂教育而言,音樂本體論的出現使音樂的表達方式變得多樣化。因此,高師音樂教育改革要尊重音樂教學的個性,注重音樂教育的本質特性,不斷回歸到音樂本體論中,從而為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雅琴.高師傳統(tǒng)音樂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藝術科技,2013,26(02):229.
[2]呂挺中.新課標下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改革[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32(05):142-144.
[3]劉順.嵇康的音樂美學本體論思想新探[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0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