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
我認識兩個人,這里姑且稱之為甲乙。甲給乙的孩子謀得一好工作,乙知恩圖報,像甲的馬弁,服務得非常周到。我常常暗想,如果甲施于乙之恩更大些,那乙會怎么辦,會不會把命交給甲?依乙的行為邏輯,不是沒這個可能。但那是乙心甘情愿的嗎?一次,甲買了一盒煙,當眾對身旁的乙說:你結一下賬。乙默默地掏錢,我看到,乙的臉是灰色的。
唐朝那個故事是我從作家阿城的隨筆中看到的。其成于兩個立足點:恩是大恩;恩一定要報,但苦于內容、位階、重量、形式等都無法與大恩對等。阿城在文末的結語是:報答不了的恩,就是惡了。以惡制惡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認知和行為方式之一。那個人的老婆便是典型代表。
大恩變大惡,非施恩者所求,卻由施恩者開頭。恩變成惡,受恩者的心態(tài)悄悄由報恩變成除惡,報恩和除惡便成為同義語。恩即惡,除即報。做成其中任何一個,恩(惡)都會卸載,讓人放松。這時的恩(惡)又變成了“仇”。有恩必償,除惡務盡,有仇必報,便詭譎地三位一體了。
回到當下,在包括職場的任何場域,施恩與報恩都時見上演,不過分大中小罷了。既已受恩,能報則報,無法報的盡量報便是。就怕施恩者圖報,更怕受恩者報不了還非報不可,那真就大恩若惡,大恩若仇了。
唐代李勉開封做官時,被一犯人感動,放跑了他。后李勉辭官,偶遇該人。該人邀李勉到家后,跟老婆商量如何報答大恩。老婆先說給1000匹絲綢,后加到2000匹,該人都說不足以報答。老婆說,只能把他殺掉。